專利名稱:一種自動擺式汽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了一種自動擺式汽車。它能對拐彎汽車自動提供完全匹配的“向心加速度”,可有效地提高汽車拐彎的安全速度。使乘坐更加安全舒適。
眾所周知,慣性是事物最基本的性質之一。行駛中的汽車也不例外。例如普通汽車拐彎時,會受到“慣性離心力”的作用。如果此時的車速稍稍過快、或拐彎半徑過小,則乘坐者就立刻會有一種“向外飛出去”的不適感覺。這就是車輛系統沒能及時向乘坐者提供與車輛拐彎相匹配的向心加速度所致。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所有汽車都還不具備“自動提供向心加速度”這一功能。為了彌補這一缺陷,許多高速公路只能將彎道設計成帶有固定的斜度。顯然,固定斜度是不能適應各種車速需要的。因為,由經典力學我們知道汽車拐彎所需的向心加速度a,是與車速v的平方成正比;與彎道的半徑r成反比。即a=v2/r。所以汽車拐彎的向心加速度,僅靠彎道固定斜度來提供是不理想的。
本發明的目的是向社會提供一種自動擺式汽車。它解決了普通汽車不能自動提供“向心加速度”這一缺陷。并可有效地提高汽車拐彎的安全速度。使乘坐更加安全舒適。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了如下技術方案一種自動擺式汽車,它包括汽車的底盤、車殼等,其特征是汽車的整體型車殼(含座椅系統和懸架系統),是經可繞定點轉動的“擺桿”,再與底盤上的車橋相連接的。當汽車拐彎時,整體型車殼在“慣性離心力”的作用下,就會經“擺桿”,自動繞“擺桿”的定點,向離心力方向擺動。使車輛傾斜。從而自動產生一個與汽車拐彎相匹配的“向心加速度”。(請見
圖1)由經典力學我們知道,如果我們把整個車殼系統(含座椅和懸架)看作質點(W),只要質點(W)在兩轉點(P1,P2)的下方,當受到離心力(F)和重力(G)的共同作用時,質點(W)就會帶著兩根擺桿(P1P2)和(P1′P2′),繞定點(P1,P2),并向離心力(F)的方向擺動。到達(圖1)所示的角(N)位置。從而自動產生一個指向平衡位置的“向心加速度(a)”。
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案,本發明可使汽車拐彎更安全;使乘坐更舒適。一般來說,當擺角等于8度時,就可使汽車的拐彎速度提高30%。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理論模型圖。
圖2是本發明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實施例在拐彎時自動傾斜示意圖。
圖2中,汽車的整體型車殼(H),是通過與之相固定的前、后懸架(U)和(U′),再經前、后“擺桿”(V)和(V′),與安裝在前、后車橋(M)和(M′)上的固定旋轉點相連接的。由于整體型車殼(H)(含座椅和懸架)與人所組成的系統的受力支撐點,是在前、后“擺桿”(V)和(V′)的固定旋轉點的下方。根據經典力學我們知道,當汽車拐彎時,由于受到離心力和重力的共同作用,此時的汽車就會在垂直平面內,繞著兩根擺桿的固定旋轉點,向著離心力的方向擺動。(如圖3所示)。從而自動產生一個與汽車拐彎相匹配的“向心加速度”。當拐彎結束,汽車會自動回復到正常的平衡位置。
權利要求
一種自動擺式汽車,它包括汽車的底盤、車殼等,其特征是汽車的整體型車殼(含座椅系統和懸架系統),是經可繞定點轉動的“擺桿”,再與底盤上的車橋相連接的。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自動擺式汽車,它包括汽車的底盤、車殼等,其特征是:汽車的整體型車殼(含座椅系統和懸架系統),是經可繞定點轉動的“擺桿”,再與底盤上的車橋相連接的。當汽車拐彎時,整體型車殼在“慣性離心力”的作用下,就會經“擺桿”,自動繞“擺桿”的定點,向離心力方向擺動。使車輛傾斜。從而自動產生一個與汽車拐彎相匹配的“向心加速度”。從而,有效地提高了汽車拐彎的安全速度;使乘坐更舒適。
文檔編號B62D24/00GK1259459SQ9911690
公開日2000年7月12日 申請日期1999年9月23日 優先權日1999年4月30日
發明者趙申苓 申請人:趙申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