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智能救生泳帽。
背景技術:
在公共泳池或一般水域,由于游泳者自身原因,加諸硬件設施的欠缺或救生人員的疏忽,容易發生溺水事故,嚴重的甚至危及生命。另外,在游泳者獨自游泳,沒有外力保護和救助時,同樣存在事故發生的潛在可能性。因此,急需發明一種可以和游泳者一起下水的穿戴式設備。該設備在游泳者正常游泳時,所需的佩戴空間小、重量輕,不影響正常游泳時的舒適性;同時,在游泳者溺水且不能得到及時救援時,身上所穿戴的救生設備能立刻產生效果,使得溺水者可以自救,避免悲劇的發生。
本項目通過游泳運動的基本配備——泳帽,將自動預警和提供自救措施兩大功能結合起來,為游泳者提供安全保障。通過生物傳感器準確判斷險情并傳遞險情信號,彈出救生氣球并由其帶出抽氣管,由抽氣泵抽氣通過導氣管充入氣囊,在脖頸處形成一個小型的救生圈,將溺水者頭部托出水面,從而保證游泳者的生命安全。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基于上述問題,提供一種智能救生泳帽。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智能救生泳帽,包括帽體,帽體的額頭部位的隔腔內安裝有救生裝置A,帽體的底端連接有繞頸的救生裝置B。
救生裝置A包括充氣管、與充氣管輸入端連接的氦氣罐、與充氣管輸出端連接的氣球、輸入端附著在氣球表面的抽氣管、與抽氣管的輸出端連接的抽氣泵以及驅動抽氣泵的電池。
救生裝置B包括對稱設置于兩側脖頸部位的氣囊、安裝于下巴部位下方的生物傳感器。
抽氣泵的輸出端與氣囊之間設有通氣用導氣管,救生裝置A還包括與生物傳感器和抽氣泵均線路連接的處理芯片,隔腔表面設有便于充有氦氣的氣球上升脫離帽體的蓋子。
進一步地,氦氣罐的容量為10ml。
進一步地,處理芯片表面設有防水保護裝置。
進一步地,電池為聚合物鋰離子電池。
進一步地,充氣管和抽氣管的長度均為3m,材質均為硅膠。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針對目前游泳險情判斷不準確和救生措施采取不及時的現狀,旨在通過本申請準確地判斷險情并自動啟動自救措施,確保游泳者的生命安全;智能救生泳帽將自動預警和提供自救措施兩大功能結合在一起,通過生物傳感器準確判斷險情并傳遞險情信號,彈出救生氣球并由其帶出抽氣管,由抽氣泵抽氣通過導氣管充入氣囊,形成一個小型的救生圈,將溺水者頭部托出水面,從而保證溺水者的生命安全。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圖一;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圖二;
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圖三。
其中:1.導氣管,2.處理芯片,3.電池,4.氦氣罐,5.充氣管,6.氣球,7.抽氣管,8.抽氣泵,9.生物傳感器,10.氣囊。
具體實施方式
現在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這些附圖均為簡化的示意圖僅以示意方式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基本結構,因此其僅顯示與本實用新型有關的構成。
如圖1所示的一種智能救生泳帽,包括帽體,帽體的額頭部位的隔腔內安裝有救生裝置A,帽體的底端連接有繞頸的救生裝置B。
救生裝置A包括充氣管5、與充氣管5輸入端連接的氦氣罐4、與充氣管5輸出端連接的氣球6、輸入端附著在氣球表面的抽氣管7、與抽氣管7的輸出端連接的抽氣泵8以及驅動抽氣泵8的電池3。
救生裝置B包括對稱設置于兩側脖頸部位的氣囊10、安裝于下巴部位下方的生物傳感器9。
抽氣泵8的輸出端與氣囊10之間設有通氣用導氣管1,救生裝置A還包括與生物傳感器9和抽氣泵8均線路連接的處理芯片2,隔腔表面設有便于充有氦氣的氣球6上升脫離帽體的蓋子。
氦氣罐4的容量為10ml。
處理芯片2表面設有防水保護裝置,防止進水后處理芯片2失效。
電池3為聚合物鋰離子電池。
充氣管5和抽氣管7的長度均為3m,材質均為硅膠。
正常游泳或潛水情況下,生物傳感器9持續有數據反饋,且數據值維持在一個正常范圍內并允許存在波動。
當游泳者溺水,生物傳感器9的反饋值會突然超出正常波動范圍且維持在較高水平超過60秒,處理芯片2檢測到這一狀態后被觸發,控制氦氣罐4通過充氣管5向氣球6充氣。氣球6在充入氦氣后開始上浮,擠壓隔腔表面的蓋子,蓋子撕裂,如圖2示,氣球6在氦氣作用下上升,浮出水面,傳遞險情信號,氣球6容易被救生員發現和辨識,浮出水面后將附著在其表面的抽氣管7帶出水面,如圖3示。
氣球6持續充氣,直至氦氣罐4內氦氣耗盡,處理芯片2控制抽氣泵8從外界吸入空氣。抽入的外界氣體通過導氣管1進入泳帽下方的氣囊10,形成一個小型泳圈,將溺水者的頭部托起,如圖4示。溺水者的頭部在氣囊10的浮力作用下上浮至水面以上,避免持續溺水,為后續救援做好準備。
以上述依據本實用新型的理想實施例為啟示,通過上述的說明內容,相關工作人員完全可以在不偏離本項實用新型技術思想的范圍內,進行多樣的變更以及修改。本項實用新型的技術性范圍并不局限于說明書上的內容,必須要根據權利要求范圍來確定其技術性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