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水上承載浮力體,尤其涉及一種用于內河養殖、游樂的輕質船。
背景技術:
現有的養殖船、個人垂釣船和內河游樂船一般選用木質船、硬質塑料船、金屬板船或充氣船,木質船的制造需要砍伐大量的原木作為原材料,不利用環保,耐腐蝕性也較差;硬質塑料船雖然耐腐性能較好,但容易老化,使用壽命短,同時重量較大,單人無法扛運;金屬板船易于腐蝕。上述這些船都因為自重過大吃水較深,且船體高度方向尺寸偏大,不適用于淺水作業,由于內河養殖池塘的水深較淺,因此上述船體都不適合應用。充氣船雖然適合淺水作業,但是使用前需要專門的充氣設備與之配套,否則無法使用,而且安全系數較低,只要有輕微的漏氣就會造成嚴重后果。目前養殖產業及垂釣魚塘市場對輕便、高浮力、安全的船體有很大的需求。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組裝方便、安全性高、便于攜帶、適合在淺水使用的發泡材料組合船。
本實用新型是按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一種發泡材料組合船,其特征在于:包括船底板和船身板,所述船底板為平底板狀體,所述船身板是由長度側塊和寬度側塊組成的框體,長度側塊和寬度側塊分別對稱設置,彼此通過密閉粘合方式固定連接成框體,由長度側塊和寬度側塊組成的框體的下端面與船底板的上端面通過密閉粘合方式固定連接,長度側塊和寬度側塊的下端面外邊緣與船底板的上端面外邊緣對齊重合,船底板、長度側塊和寬度側塊均為輕質發泡板材。
進一步,兩塊長度側塊位于兩塊寬度側塊之內。
進一步,兩塊寬度側塊位于兩塊長度側塊之內。
進一步,在長度側塊和寬度側塊組成的框體內設置有輕質增強骨架,輕質增強骨架擱置在船底板上,以增強船底板的局部承壓能力。
進一步,船底板由上底板、增強護框和下底板組成,增強護框位于上底板和下底板之間,增強護框與上底板和下底板通過密閉粘合方式固定連接,在上底板和下底板之間形成空腔,輕質增強骨架設置在該空腔內。
進一步,在船底板與船身板之間設有定位咬合結構。
更進一步,所述定位咬合結構為:在船底板的上端面上設置有連接凸起,在船身板的下端面上設置有連接凹口。
更進一步,所述定位咬合結構為:在船底板與船身板之間設有定位柱。
進一步,船底板的迎水面的上部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為銳角。
進一步,在船身板的后部加裝動力裝置。
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由于整個船體由船底板和船身板通過密封固定粘接而成,且船底板和船身板均采用輕質發泡板材制成,因此,船體結構簡單,組裝方便,自身重量輕,且船底為平面,在水中的吃水深度小,特別適合在蟹塘等淺水區域作業,一只能承載500公斤的船體單人就能輕便搬運;由于船底面積大,不宜側翻,安全系數高,在船底板上或內增設輕質增強骨架的目的是以增強船底板的局部承壓能力,防止船底板因局部承壓過大而壓破;船體采用耐腐蝕的輕質發泡材料制成,維護成本較低,使用壽命長。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的俯視圖;
圖3是圖2中A-A剖視放大圖;
圖4是船底板和船身板之間的一種定位咬合結構;
圖5是船底板和船身板另一種定位咬合結構;
圖6是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種結構示意圖,在船底板上放有輕質增強骨架后的俯視圖;
圖7是圖6的B-B剖視放大圖;
圖8是另一種船底板的結構示意圖,即在船底板中設有輕質增強骨架;
圖9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的結構示意圖;
圖10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船底板;2-船身板;3-輕質增強骨架;4-連接凸起;5-連接凹口;6-定位柱;7-動力裝置;11-上底板;12-增強護框;13-下底板;21-長度側塊;22-寬度側塊。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舉例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發泡材料組合船,如圖4、圖6、圖7和圖9所示,它由船底板1、船身板2和輕質增強骨架3組成,所述船底板1為平底板狀體,所述船身板2是由長度側塊21和寬度側塊22組成的框體,長度側塊21平行對稱設置,且兩塊寬度側塊22分別設置在兩塊長度側塊21之間的兩端,兩塊寬度側塊22和兩塊長度側塊21通過密閉粘合方式固定連接成框體,由長度側塊21和寬度側塊22組成的框體的下端面與船底板1的上端面通過密閉粘合方式固定連接,長度側塊21和寬度側塊22的下端面外邊緣與船底板的上端面外邊緣對齊重合,船底板1、長度側塊21和寬度側塊22均為輕質發泡板材,在長度側塊21和寬度側塊22組成的框體內設置有輕質增強骨架3,硬質骨架3擱置在船底板1上,以增強船底板1的局部承壓能力,在船底板1與船身板2之間設有定位咬合結構,所述定位咬合結構為:在船底板1的上端面上設置有連接凸起4,在船身板2的下端面上設置有連接凹口5,船底板1的迎水面的上部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為60°。
實施例2: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發泡材料組合船,如圖5、圖8和圖10所示,它由船底板1、船身板2和輕質增強骨架3組成,船底板1由上底板11、增強護框12和下底板13組成,增強護框12位于上底板11和下底板13之間,增強護框12與上底板11和下底板13通過密閉粘合方式固定連接,在上底板11和下底板13之間形成空腔,輕質增強骨架3設置在該空腔內。所述船身板2是由長度側塊21和寬度側塊22組成的框體,長度側塊21平行對稱設置,且兩塊寬度側塊22分別設置在兩塊長度側塊21之間的兩端,兩塊寬度側塊22和兩塊長度側塊21通過密閉粘合方式固定連接成框體,由長度側塊21和寬度側塊22組成的框體的下端面與船底板1的上端面通過密閉粘合方式固定連接,長度側塊21和寬度側塊22的下端面外邊緣與船底板的上端面外邊緣對齊重合,船底板1、長度側塊21和寬度側塊22均為輕質發泡板材,在船底板1與船身板2之間設有定位咬合結構,所述定位咬合結構為:在船底板1與船身板2之間設有定位柱6,船底板1的迎水面的上部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為60°,在船身板2的后部加裝動力裝置7。
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很多,不在此逐個羅列,船底板1的結構還有其它增強承載能力的替代結構,例如,在船體板1中穿插兩端密閉的承載管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