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適用于超深水鉆井平臺的組合式浮箱防撞裝置,屬于海洋工程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隨著人類對油氣資源開發利用的不斷深化,油氣勘探開發從陸地成功轉入沿海并走向深海。當現有的石油儲量開采比例不斷增加,勘探新的石油資源就迫在眉睫。而超深水鉆井平臺,其作為深海石油開采的主要生產設施,便擔負起了這一重任。
海洋平臺作為海洋石油資源開發的基礎性設施,長期處于復雜惡劣的海洋環境。除去正常的工作載荷和環境載荷之外,海洋平臺還時常受到偶然性載荷如船舶碰撞等荷載的作用。在此狀態下,隨之而來的災難性事故將有可能發生,這些事故給海洋平臺結構、生命財產及環境污染將造成難以估量的嚴重后果。因此,海洋結構物從出現至今,其安全性一直是人們極其關注的重要議題,而結構在事故狀態下的強度決定了超深水鉆井平臺在發生意外或事故時的生存能力,也是代表結構安全性的重要指標之一。多功能式海洋供應船與海洋平臺的近靠作業是海洋工程中常見的操作模式,在作業工程中,由于人為操作不當等原因,供應船就有可能以一定速度撞向海洋平臺。顯然,超深水鉆井平臺處于作業工況時,位于平臺吃水附近的立柱便是首當其沖的關鍵部位。當供應船撞擊力達到一定值時就會使平臺立柱出現破口從而引發災難性后果,輕則損失數萬元,重則人員傷亡、損失以數百萬、數千萬甚至數十億美元計,大量的間接損失更是難以預估。因此,在結構設計階段就應將這些事故考慮在內以盡可能減少這些事故帶來的不利影響。同時,對于已交付運營的海洋平臺也很有必要考慮這種偶然性事故并作出相應的預防措施。
為滿足超深水鉆井平臺安全可靠的進行石油勘探作業的需要,有必要在超大型平臺立柱易受撞擊區域加裝一種吸能效果明顯的、經濟新型的、易組裝拆卸的、防撞可靠的浮式防撞裝置。
技術實現要素:
發明目的: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一種適用于超深水鉆井平臺的組合式浮箱防撞裝置,具有吸能效果明顯、經濟新型、易組裝拆卸、易后期檢修維護、防撞可靠等優點。
技術方案: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的一種適用于超深水鉆井平臺的組合式浮箱防撞裝置,包括防撞裝置和浮筒型平臺,防撞裝置和浮筒型平臺通過連接件連接形成環狀結構,環狀結構套在超深水鉆井平臺的立柱上,所述防撞裝置包含防撞浮箱,所述防撞浮箱上安裝有吸能組件。
作為優選,所述環狀結構為四邊形結構,防撞浮箱包含立柱正向受撞當面的第一防撞浮箱單元、立柱斜向受撞當面的第二防撞浮箱單元和與浮筒型平臺相鄰的第三防撞浮箱單元,所述第一防撞浮箱單元位于第二防撞浮箱單元與第三防撞浮箱單元之間,第三防撞浮箱單元與浮筒型平臺連接。
作為優選,所述第一防撞浮箱單元、第二防撞浮箱單元和第三防撞浮箱單元內均通過隔板分隔為若干個艙體,艙體內填充有橡膠粒或陶粒,在防撞浮箱的外側和內側均布置有高吸能復合材料,在內側的高吸能復合材料上布置有柔性高吸能元件。
作為優選,所述高吸能復合材料為碳纖維增強復合材料或玻璃纖維增強復合材料。
作為優選,所述柔性高吸能元件為阻尼件或碳纖維增強復合材料或玻璃纖維增強復合材料。
作為優選,所述浮筒型平臺包含浮筒型平臺甲板、浮筒和桿架,所述浮筒型平臺甲板上通過桿架安裝有浮筒,浮筒的端部安裝有垂向艙壁,垂向艙壁通過連接件與防撞裝置連接。
作為優選,所述浮筒型平臺包含若干個浮球,浮球之間通過連接繩連接,浮球通過連接繩與防撞浮箱連接。
作為優選,所述防撞浮箱的的下端寬、上端窄,防撞浮箱的橫截面為直角梯形狀。
作為優選,所述第一防撞浮箱單元、第二防撞浮箱單元與第三防撞浮箱單元的兩端均設有卡榫或卡槽,第一防撞浮箱單元與第二防撞浮箱單元和第三防撞浮箱單元通過卡榫與卡槽連接
在本發明中,所述超深水鉆井平臺立柱受撞當面指的是立柱外側,受撞背面指的是立柱內側即位于超深水鉆井平臺上船體與橫撐之間。通過統計以往船舶與超深水鉆井平臺碰撞事故發生的區域發現,平臺作業工況下受船舶的撞擊部位的基本都為立柱外側,因此立柱外側是防撞設計重點關注部位,需要設置相應的防撞裝置。而立柱受撞背面發生船舶碰撞事故幾乎沒有,因此沒有安裝防撞浮箱的必要性,且該部位處于上船體和橫撐之間,若安裝與立柱外側相同的大型的防撞浮箱,在海上與受撞當面的防撞浮箱進行安裝合攏時也將會有很多限制,使得安裝難度大。為確保防撞浮箱與立柱受撞當面處在一定的相對位置,本發明提出在超深水鉆井平臺立柱受撞背面設置浮筒型平臺或其他小型浮式結構物并與防撞浮箱柔性連接,以一定位置環繞在立柱周圍。
在本發明中,所述防撞浮箱為密壁式浮箱可自行浮在水面上,其與立柱受撞當面的外板相對,由多個防撞單元、連接各防撞單元的連接組件和填充在浮箱內部的填充材料組成,所述防撞單元,其立體結構與立柱相對的面為直壁式,外側為有一定斜度的,呈直角梯形“上部小,下部大”,避免了船舶撞擊直壁式壁面并有效分散船舶撞擊合力。防撞單元之間設有可相互嚙合的卡口,卡口附近有加固浮箱單元連接的連接耳板,頂部一定位置設有調節浮箱吃水的配重區域、檢修口和為第二層隔艙填充緩沖吸能材料的灌注孔,所述配重區域為配重塊布置區域,所述配重塊可選用水箱或鐵塊等。防撞單元內外側粘接有一定厚度的復合材料,內部設為兩層,由中間平臺和艙壁分設多個隔艙,從下往上數,第二層隔艙間留有與檢修口相通的檢修通道及為一層隔艙填充緩沖吸能材料的灌注孔。所述卡口為完全貫穿浮箱單元的卡榫或卡槽,材料為船用鋼或玻璃鋼,其截面形狀為外窄內寬,組合截面上為上大下小。組裝時首先固定較大的浮箱單元,而后將較小的浮箱單元豎向插入與之匹配的浮箱單元端面上對應位置的卡槽,使相鄰浮箱單元自動鎖緊并連成繞超深水鉆井平臺立柱受撞當面的整體結構,從而保證防撞浮箱單元既可分箱預制和現場快速組裝及撞壞后拆分維修更換,又可使防撞浮箱結構單元互為依托并傳遞部分撞擊力。
在本發明中,所述防撞浮箱吸能組件分為多道吸能組件,沿浮箱外側至內側看,包括布置在防撞單元內外側一定厚度的高吸能復合材料、填充在浮箱內部的填充材料和設置在浮箱內側片狀的柔性高吸能元件。所述外側的高吸能復合材料為碳纖維增強復合材料(cfrp)或玻璃纖維增強復合材料(gfrp),其作為防撞的第一道防線,厚度參數應根據碰撞能量耗散計算法加以確定,浮箱外側針對以往防撞浮箱外側多為剛度較大的金屬結構,既降低了船舶撞擊部位的結構損傷又可吸收部分撞擊能。所述填充材料為回收的橡膠粒或陶粒等摩擦系數較大,吸能效果明顯的輕質材料,其作為防撞的第二道防線,為主要撞擊能吸收源,吸收大部分撞擊能,使船舶的撞擊速度大幅下降。所述浮箱外側一定厚度的高吸能復合材料與外側材料相同,其作為防撞的第三道防線與受撞當面相對,為直壁式結構,對立柱受撞當面起重要保護作用。所述布置在防撞浮箱內側壁面上的片狀柔性高吸能件為彈性較大的阻尼件或與防撞浮箱內外側相同高吸能復合材料,在船舶較大撞擊力撞擊后,首先與平臺立柱外板接觸,減緩防撞浮箱與平臺立柱直接撞擊。
在本發明中,所述浮筒型平臺,整體高度不超過3米,包含多個平臺單元,由細長型圓柱式浮筒、桿架和平臺甲板組成。所述圓柱式浮筒,設有三排,間距不小于浮筒直徑;所述桿架由桿件組成,相互交錯,形成三角形穩定結構并與浮筒剛性連接,各浮筒經桿架相互固定形成一個穩定的剛性結構;所述平臺甲板為輕質甲板,其內側邊緣設置有橡膠塊,有效減緩由于風浪作用導致平臺甲板與平臺立柱的直接撞擊。各平臺單元之間通過浮筒以法蘭式螺栓連接或鉚接連為一體后通過柔性連接組件與防撞浮箱柔性連接,保持兩者有一定約束,確保防撞浮箱處于超深水鉆井平臺立柱受撞當面一定位置。
由于防撞浮箱內側和浮筒型平臺甲板構成的截面內輪廓與立柱截面外輪廓相似均為倒圓方形,其繞立柱水平旋轉運動將有所限制,不可能發生防撞浮箱旋轉到超深水鉆井平臺立柱受撞背面位置。同時,防撞浮箱與浮筒型平臺這種連接方式,對于撞擊船斜向撞擊立柱情況將有很好的保護作用,在通過本身的變形吸收碰撞的能量,同時能達到在碰撞過程中撥動船首方向的目的,將碰撞過程中的能量讓船舶帶走,從而使立柱吸收的能量得到大大減小,實現對立柱的有效防護作用。
在本發明中,位于立柱受撞背面處也可設計更加簡易的浮球模塊,浮球模塊由若干浮球、浮球連接件及與防撞浮箱連接的連接件,這種方案將更能降低浮式防撞裝置的建造成本及安裝難度,可作為快速防護立柱的優選方案。
在本發明中,所述連接組件,包括使各浮箱單元加固連接的連接耳板和螺栓組件、使各浮筒型平臺單元連為一體法蘭式螺栓連接或鉚接及使防撞浮箱和浮筒型平臺連接的柔性連接組件。所述連接耳板與浮箱單元連為一體,所述柔性連接組件為纜索或具有伸縮性的阻尼連接器。
防撞浮箱的工作原理主要是通過自身吸能組件的變形來吸收撞擊能的,假定船舶正向撞擊平臺立柱,此時由于防撞浮箱的存在,船舶將首先與立柱正向受撞當面的防撞浮箱單元外側相撞,由于浮箱的壁面為斜面,有效減少了垂直立柱外板的撞擊力。且高消能復合材料構成的浮箱外側將產生變形以吸收部分撞擊能,若撞擊船此時依然具有一定撞擊速度,浮箱外側將發生較大彈性變形,使得隔艙內部的填充材料將受到擠壓,從而產生填充材料的相互位移,撞擊能將轉化填充物的彈性勢能和摩擦能得以損耗,與此同時,受撞浮箱單元也將卡口端面向相鄰浮箱單元傳遞部分撞擊能;當浮箱內側與立柱外板受撞當面接觸后,高消能復合材料構成的浮箱內側和內側壁面上柔性高吸能件在撞擊船與立柱的相互“夾擊”下,也會產生較大彈性變形,吸收殘余的撞擊能,有效阻止撞擊船通過撞擊防撞浮箱間接傳遞大幅值的撞擊接觸力。
有益效果:本發明的適用于超深水鉆井平臺的組合式浮箱防撞裝置,具有以下優點:
1、由于防撞裝置的主體是防撞浮箱單元,其橫剖截面形狀為直角梯形,降低了船舶撞擊后傳遞的正向撞擊力。自身可以提供足夠的浮力,不需要額外提供動力使其固定在立柱受撞當面位置,也不需要對超深水鉆井平臺立柱加裝任何輔助結構以配合防撞裝置的安裝固定,體現了經濟新型,適用性好的優勢;
2、本發明的防撞浮箱單元外殼采用了強耐腐蝕、力學特性優越的纖維增強復合材料,可適應深海海域的惡劣環境,其與立柱外板保留一定的間隙,實現與平臺豎直方向上的獨立運動,各防撞單元之間的連接方式簡單,安裝拆卸簡易可行,在抵御供應船嚴重撞擊破損后,只需更換破損浮箱單元,減小了后期維護費用;
3、安裝后若超深水鉆井平臺供應船正對立柱撞擊,由于防撞浮箱單元為外側為彈性復合材料,具有較大的變形能力,可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供應船,使其避免發生嚴重的結構損傷。由于防撞浮箱由外至內具有多道減緩撞擊破壞的防線,內外側為具有較大變形能力的彈性復合材料,內部設有摩擦系數較大的填充體,可將撞擊力有效分散,與立柱受撞當面相對位置還設置了直壁式柔性高吸能件,實現防撞浮箱逐級吸能的特點;
4、本發明防撞浮箱單元內的艙壁及中間甲板具有較大的剛度,可保證浮箱內部隔艙不發生較大變形,從而進一步限制防撞浮箱單元的整體變形;填充材料體主要為砂橡膠粒、陶粒等顆粒材料,撞擊時通過摩擦消耗大量能量,防撞浮箱防撞可靠性進一步提高;
5、位于立柱受撞背面設置的浮筒型平臺,其結構簡單可靠,建造成本低廉,安裝簡便,與防撞浮箱通過柔性連接組件連接,由于防撞浮箱內側和浮筒型平臺甲板構成的截面內輪廓與立柱截面外輪廓相似均為倒圓方形,其繞立柱水平旋轉運動將有所限制,確保了防撞浮箱繞立柱的水平旋轉運動在一定的范圍內,不可能發生防撞浮箱旋轉到超深水鉆井平臺立柱受撞背面位置。同時,防撞浮箱與浮筒型平臺這種連接方式,對于撞擊船斜向撞擊立柱情況將有很好的保護作用,在通過本身的變形吸收碰撞的能量以外,還能達到在碰撞過程中撥動船首方向的目的,將碰撞過程中的能量讓船舶帶走,從而使立柱吸收的能量得到大大減小,實現對立柱的有效防護作用。
附圖說明
圖1為浮式防撞裝置安裝于超深水鉆井平臺整體結構三維視圖;
圖2為浮式防撞裝置安裝于超深水鉆井平臺整體結構俯視圖(隱去上船體及立柱上端部分);
圖3為浮式防撞裝置的整體結構三維視圖;
圖4為圖3浮式防撞裝置的整體結構倒置三維視圖;
圖5為浮式防撞裝置主視圖;
圖6為圖5的a-a剖視圖;
圖7為處于立柱正向受撞當面單個防撞浮箱單元俯視圖;
圖8為圖7的b-b剖視圖;
圖9為處于立柱正向受撞背面單個浮筒性平臺單元的長度方向剖視圖;
圖10為處于立柱正向受撞背面單個浮筒性平臺單元的寬度方向剖視圖;
圖11為立柱受撞背面位浮球連接的水平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至圖11所示,本發明是一種適用于第七代超深水鉆井平臺的大型浮式防撞裝置,其主要包括了與超深水鉆井平臺立柱受撞當面相對的由多個防撞單元嵌套組成的防撞浮箱2、布置在防撞浮箱內外的吸能組件5、與受撞背面相對的浮筒型平臺3和連接組件4組成。如圖1所示,超深水鉆井平臺1在作業工況時,超深水鉆井平臺浮箱12和橫撐14均處于深吃水處,無船舶撞擊可能,位于水線面附近的立柱11受撞當面位于超深水鉆井平臺1外側,是船舶撞擊事故發生的關鍵部位,需要設置相應的防撞裝置以防護立柱避免船舶直接撞擊。而立柱11的受撞背面處于超深水鉆井平臺1的內側,幾乎不會發生船舶撞擊事故,因此沒有安裝防撞浮箱2的必要,且該部位處于上船體13和橫撐14之間,若安裝與立柱外側相同的大型的防撞浮箱2,在海上與受撞當面安裝連接時,上船體13將有一定的高度限制,對于后期的安裝將帶來一定的危險性。為了確保防撞浮箱2與立柱11受撞當面處在一定的相對位置,本發明提出在超深水鉆井平臺立柱11受撞背面設置浮筒型平臺3或其他小型浮式結構物如浮球模塊7并與防撞浮箱2柔性連接,組成一個環狀結構,以一定位置環繞在立柱11的周圍。
大型浮式防撞裝置的主要安裝流程:
首先按照發明要求安裝一定的建造工藝完成防撞浮箱單元的建造工作,在碼頭或船上完成各防撞浮箱單元的嵌套拼接如先確定第二防撞浮箱單元22和與浮筒型平臺相鄰的第三防撞浮箱單元23的位置,然后分別將相鄰兩個立柱的第一防撞浮箱單元21通過端面的防撞浮箱單元卡口41處的卡榫與相應的卡槽自上而下完成嵌套,最后將固接在防撞浮箱單元頂層甲板和底部的的連接耳板通過螺栓連接進行加固,完成防撞浮箱2的連接工作;關于浮筒型平臺3的連接,首先在工廠內完成浮筒型平臺單元的建造工作,平臺甲板31與浮筒32通過桿架33以焊接方式完成固接工作,然后在碼頭或船上通過浮筒32完成各單元的拼接工作;接著利用起重裝置將連接好的防撞浮箱2安放的指定位置,利用推拉裝置將連接好的浮筒型平臺移至立柱11受撞背面,最后通過防撞浮箱與浮筒型平臺連接的連接口44和浮筒型平臺與防撞浮箱連接的連接口45防撞浮箱與浮筒型平臺柔性連接件43完成防撞浮箱2與浮筒型平臺3的連接工作,安裝后的效果如圖1至圖3所示。
當平臺需要移動作業位置或返港檢修時,可通過拆除防撞浮箱與浮筒型單元連接件,快速將防撞裝置拆卸使其與平臺立柱分離,避免對平臺產生額外水阻力影響平臺的運動速度。
如圖3至圖11所示,所述防撞浮箱2為密壁式浮箱,確保其可自行浮在水面上,其與立柱受撞當面的立柱外板相對,由多個防撞浮箱單元、連接各防撞單元的連接組件和填充在浮箱內部的填充材料53組成,所述防撞單元,其立體結構與立柱相對的面為直壁式,外側為有一定斜度的,呈直角梯形“上部小,下部大”,避免了船舶撞擊直壁式壁面并有效分散船舶撞擊合力。防撞單元之間設有貫穿整個單元的可相互嚙合的卡口,卡口附近有加固單元間連接的連接耳板42,頂部一定位置設有調節浮箱吃水的配重區域及檢修口6和為第二層隔艙填充緩沖吸能材料的灌注孔,所述配重區域為配重塊布置區域,所述配重塊可選用水箱或鐵塊等。防撞單元內外側附有一定厚度的復合材料,內部設為兩層,由中間平臺和艙壁分設多個隔艙,從下往上數,第二層隔艙間留有與檢修口相通的檢修通道及為一層隔艙填充緩沖吸能材料53的灌注孔。所述卡口41為完全貫穿的卡榫或卡槽,材料為船用鋼或玻璃鋼,其截面形狀為外窄內寬,組合截面上為上大下小。組裝時首先固定較大的浮箱單元,而后將較小的浮箱單元豎向插入與之匹配的浮箱單元端面上對應位置的卡槽,使相鄰浮箱單元自動鎖緊并連成繞超深水鉆井平臺立柱受撞當面的整體結構,從而保證防撞浮箱單元既可分箱預制和現場快速組裝及撞壞后拆分維修更換,又可使防撞浮箱結構單元互為依托整體受力和變形。
在本發明中,所述第一防撞浮箱單元21、第二防撞浮箱單元22和第三防撞浮箱單元23內均通過隔54板分隔為若干個艙體,艙體內填充有橡膠粒或陶粒,在防撞浮箱2的外側和內側均布置有高吸能復合材料,在內側的高吸能復合材料上布置有柔性高吸能元件
在本發明中,所述防撞浮箱吸能組件5分為多道吸能組件,沿浮箱外側至內側看,包括布置在防撞單元內外側一定厚度的高吸能復合材料51、填充在浮箱內部的填充材料53和設置在浮箱內側片狀的柔性高吸能元件52。所述外側的高吸能復合材料51為碳纖維增強復合材料(cfrp)或玻璃纖維增強復合材料(gfrp),其作為防撞的第一道防線,厚度參數應根據碰撞能量耗散計算法加以確定,浮箱外側針對以往防撞浮箱外側多為剛度較大的金屬結構,既降低了船舶撞擊部位的結構損傷又可吸收部分撞擊能。所述填充材料53為回收的橡膠粒或陶粒等摩擦系數較大,吸能效果明顯的輕質材料,其作為防撞的第二道防線,為主要撞擊能吸收源,吸收大部分撞擊能,使船舶的撞擊速度大幅下降。所述浮箱外側一定厚度的高吸能復合材料51與外側材料相同,其作為防撞的第三道防線與受撞當面相對,為直壁式結構,對立柱受撞當面起重要保護作用。所述布置在防撞浮箱內側壁面上的片狀柔性高吸能件52為彈性較大的阻尼件或與防撞浮箱2內外側相同高吸能復合材料,在船舶較大撞擊力撞擊后,首先與平臺立柱11外板接觸,減緩防撞浮箱2與平臺立柱11直接撞擊。
在本發明中,所述浮筒型平臺3,整體高度不超過3米,包含多個平臺單元,由細長型圓柱式浮筒32、桿架33和平臺甲板31組成。所述圓柱式浮筒32,設有三排,間距不小于浮筒直徑;所述桿架33由輕質桿件組成,相互交錯,形成三角形穩定結構并與浮筒32剛性連接;所述平臺甲板31為輕質甲板,其內側邊緣設置有橡膠塊,有效減緩由于風浪作用導致平臺甲板31與平臺立柱11的直接撞擊作用。各浮筒32經桿架33相互固定形成一個穩定的剛性結構,各平臺單元之間通過浮筒32以法蘭式螺栓連接或鉚接連為一體后通過柔性連接組件43與防撞浮箱柔性連接,保持兩者有一定約束,確保防撞浮箱2處于超深水鉆井平臺立柱11受撞當面一定位置。由于防撞浮箱2內側和浮筒型平臺甲板31構成的截面形狀與立柱截面形狀相似均為倒圓正方形,其繞立柱水平旋轉運動有一定的限制作用,不可能發生防撞浮箱2完全旋轉到超深水鉆井平臺立柱11受撞背面位置。
在本發明中,位于立柱受撞背面處也可設計更加簡易的浮球模塊7,浮球模塊由若干浮球71、浮球連接件72及與防撞浮箱連接的連接件73,這種方案將更加降低浮式防撞裝置的建造成本及安裝難度,可作為快速防護立柱的優選方案。
在本發明中,所述連接組件4,包括使各浮箱單元加固連接的連接耳板42和螺栓組件、使各浮筒型平臺單元連為一體法蘭式螺栓連接或鉚接34及使防撞浮箱2和浮筒型平臺3連接的柔性連接組件43。所述連接耳板42與浮箱單元連為一體,所述柔性連接組件43為纜索或具有伸縮性的阻尼連接器。
防撞浮箱2的工作原理主要是通過自身吸能組件的變形來吸收撞擊能的,假定船舶正向撞擊平臺立柱11,此時由于防撞浮箱2的存在,船舶將首先與立柱正向受撞當面的防撞浮箱單元21外側相撞,由于浮箱的壁面為斜面,有效減少了垂直立柱外板的撞擊力。且高消能復合材料構成的浮箱外側將產生變形以吸收部分撞擊能,若撞擊船此時依然具有一定撞擊速度,浮箱外側將發生較大彈性變形,使得隔艙內部的填充材料將受到擠壓,從而產生填充材料的相互位移,撞擊能將轉化填充物的彈性勢能和摩擦能得以損耗,與此同時,受撞浮箱單元也將卡口端面向相鄰浮箱單元傳遞部分撞擊能;當浮箱內側與立柱外板受撞當面接觸后,高消能復合材料構成的浮箱內側和內側壁面上柔性高吸能件在撞擊船與立柱的相互“夾擊”下,也會產生較大彈性變形,吸收殘余的撞擊能,有效阻止撞擊船通過撞擊防撞浮箱間接傳遞大幅值的撞擊接觸力,避免撞擊船和超深水鉆井平臺立柱接觸部位產生破壞性的結構損傷。
與現有技術相比,該防撞浮箱2主要采用復合材料作為受力載體,并在浮箱內部隔艙內增設以填充材料作為緩沖層,且在浮箱內側設置了兩道高消能復合材料,大大延長了撞擊時間及降低最終傳遞至平臺立柱的撞擊能,起到了減緩碰撞事故下平臺立柱11和撞擊船的結構損傷,真正實現了浮式防撞裝置吸能效果明顯的、經濟新型的、易組裝拆卸的和防撞可靠設計目標。
需要指出的是,本發明根據不同的超深水鉆井平臺樁腿結構形式可有不同的結構形式,但基本的設計原理一致。附圖反映的是超深水鉆井平臺最常見的方形樁腿的結構示意圖,對于圓柱形樁腿只需將防撞浮箱與浮筒型平臺的外觀形狀做相應調整即可。另外,根據實際情況,若確有必要對立柱內側進行防撞設計,則只需在立柱內側加裝與立柱外側相同的防撞浮箱,實現對立柱全方位防護。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發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