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飛機結構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三功用機械綜合運動機構。
背景技術:
隨著生產(chǎn)的發(fā)展以及機械化、自動化程度的提高,單一的基本機構往往不能滿足復雜多樣的機械系統(tǒng)自動化的要求。有很多機械系統(tǒng)需要在多種工作模式,這就需要一種機械運動綜合裝置,去實現(xiàn)機械系統(tǒng)多功能需求。而現(xiàn)在的機械運動綜合裝置有些由于簡單,工作模式單一而無法實現(xiàn)多功能需求。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三功用機械綜合運動機構,能夠實現(xiàn)3個機械位移輸入進行綜合后,產(chǎn)生2個機械位移輸出。
本發(fā)明的目的通過如下技術方案實現(xiàn):一種三功用機械綜合運動機構,設置在安裝座上,包括三個位移輸入端口,兩個位移輸出拉桿,設置在該安裝座上的兩個拱形搖臂和軸一,多個拉桿,多個搖臂,以及第一連桿組件和第二連桿組件;
位移輸入端口與拉桿一端相連,該拉桿另一端通過搖臂與拱形搖臂相連,該拱形搖臂中設置有與搖臂鉸接的撐桿,該搖臂通過第一連桿組件與位移輸出拉桿相連;同時該搖臂安裝到位于安裝座上的搖臂上,該搖臂通過拉桿與搖臂相連,搖臂一端固連在軸一,該搖臂另一端連接有搖臂,該搖臂通過第二連桿組件與位移輸出拉桿相連,并且該搖臂還與拱形搖臂中的撐桿相鉸接,兩拱形搖臂之間通過拉桿相連接;該軸一上還連接有搖臂,該搖臂一端與位移輸入端口連接,該搖臂另一端通過拉桿與位移輸入端口相連。
優(yōu)選地是,所述第一連桿組件包括傳動搖臂、連桿,所述連桿一端與所述搖臂連接,該連桿另一端與所述傳動搖臂一端相連,該傳動搖臂另一端安裝到所述安裝座上,該傳動搖臂中間臂身部分連接有所述位移輸出拉桿。
優(yōu)選地是,所述第二連桿組件包括傳動搖臂、連桿,所述連桿一端與所述搖臂連接,該連桿另一端與所述傳動搖臂一端相連,該傳動搖臂另一端安裝到所述安裝座上,該傳動搖臂中間臂身部分連接有所述位移輸出拉桿。
優(yōu)選地是,所述拱形搖臂由馬蹄形的叉臂、所述撐桿、與該叉臂首尾兩端相連的軸二、以及該軸二的軸身上設置的固連搖臂一構成,該固連搖臂一與所述拉桿相連;該撐桿一端與該馬蹄形的叉臂連接,該撐桿另一端鉸接到所述搖臂上;所述搖臂通過錐形螺栓固定到該軸二上。
優(yōu)選地是,所述馬蹄形的叉臂尾端與所述軸二一端相連,所述馬蹄形的叉臂首端連接到該軸二的軸身上,所述軸二另一端固定有所述搖臂。
優(yōu)選地是,所述拱形搖臂由馬蹄形的叉臂、所述撐桿、與該叉臂首尾兩端相連的軸三、以及該軸三上設置的固連搖臂二構成,該固連搖臂二與所述拉桿相連;該撐桿一端與該馬蹄形的叉臂連接,該撐桿另一端鉸接到所述搖臂上。
本發(fā)明所提供的一種三功用機械綜合運動機構的有益效果在于,針對三種不同的工作狀態(tài),能夠完成共同的輸出,便于實現(xiàn)復雜機械系統(tǒng)的功能。三種工作狀態(tài)相互獨立,互不干涉,共同完成對輸出的有序控制。組成機械綜合運動機構的運動副都采用低運動副,故障率低,可靠性高,可維護性好;由于機械綜合運動機構的零部件均采用常規(guī)設計和加工,成本較低,經(jīng)濟效益好。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三功用機械綜合運動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三功用機械綜合運動機構的工作原理圖。
附圖標記:
(1、17)-傳動搖臂、2-直線電機、(3、18)-連桿、(4、9、13、19、20、24、25)-搖臂、5-軸一、(6、15)-撐桿、(7、14)-拱形搖臂、8-安裝座、(10、11、12、22)-拉桿、16-液壓舵機、(21、23)-位移輸出拉桿、26-軸二、(27、28、29)-位移輸入端口。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fā)明實施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yōu)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更加詳細的描述。在附圖中,自始至終相同或類似的標號表示相同或類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類似功能的元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發(fā)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下面通過參考附圖描述的實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釋本發(fā)明,而不能理解為對本發(fā)明的限制。基于本發(fā)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fā)明保護的范圍。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三功用機械綜合運動機構做進一步詳細說明。
如附圖1所示,一種三功用機械綜合運動機構,設置在安裝座8上,包括三個位移輸入端口27、28、29,兩個位移輸出拉桿21、23,兩個拱形搖臂7、14,軸一5,多個拉桿10、11、12、22,多個搖臂4、9、13、19、20、24、25,以及第一連桿組件和第二連桿組件。
第一種位移輸入方式的位移輸入端口27與拉桿10一端相連,該拉桿10另一端通過搖臂25與拱形搖臂14相連,該拱形搖臂14通過螺栓與安裝座8相接。該拱形搖臂14選擇由馬蹄形的叉臂、撐桿15、與該叉臂首尾兩端相連的軸二26、以及該軸二26的軸身上設置的固連搖臂一構成,其中,馬蹄形的叉臂尾端與軸二26一端相連,馬蹄形的叉臂首端連接到該軸二26的軸身上,軸二26另一端固定該搖臂25,該搖臂25具體通過錐形螺栓固定到該拱形搖臂14的軸二26上。
該拱形搖臂14中的撐桿15一端與該馬蹄形的叉臂連接,該撐桿15另一端鉸接到搖臂19上,該搖臂19通過第一連桿組件與位移輸出拉桿21相連,其中,該第一連桿組件優(yōu)先選擇包括傳動搖臂17、連桿18制式的連桿組件,連桿18一端與搖臂19連接,該連桿18另一端與傳動搖臂17一端相連,該傳動搖臂17另一端安裝到安裝座8上,該傳動搖臂17中間臂身部分連接有位移輸出拉桿21。
該搖臂19安裝到搖臂13上,而該搖臂13鉸接在安裝座8上,該搖臂13通過拉桿12與搖臂24相連,搖臂24一端借助錐形螺栓固連到軸一5,該軸一5安裝在安裝座8上并能在滾珠軸承內轉動。該搖臂24另一端連接有搖臂9,該搖臂9通過第二連桿組件與位移輸出拉桿23相連,其中,該第二連桿組件優(yōu)先選擇包括傳動搖臂1、連桿3制式的連桿組件,連桿3一端與搖臂9連接,該連桿3另一端與傳動搖臂1一端相連,該傳動搖臂1另一端安裝到安裝座8上,該傳動搖臂1中間臂身部分連接有位移輸出拉桿23。
拱形搖臂7也通過螺栓與安裝座8相接,該拱形搖臂7優(yōu)先選擇由馬蹄形的叉臂、撐桿6、與該叉臂首尾兩端相連的軸三、以及該軸三上設置的固連搖臂二構成,該撐桿6一端與該馬蹄形的叉臂連接,該撐桿6另一端鉸接到搖臂9上,而固連搖臂二則與拉桿11一端相連,而拉桿11另一端與拱形搖臂14中的固連搖臂一相連,從而實現(xiàn)兩拱形搖臂7、14的連接。
該軸一5上還通過銷釘和螺母連接有搖臂4,該搖臂4一端與位移輸入端口29連接,該位移輸入端口29與直流電機2相連,實現(xiàn)第二種位移輸入方式,該搖臂4另一端通過拉桿22與位移輸入端口28相連,該位移輸入端口28與液壓舵機16連接,實現(xiàn)第三種位移輸入方式。
如圖2所示,本發(fā)明的三功用機械綜合運動機構能夠完成以下功能:
本發(fā)明的三功用機械綜合運動機構完成由操縱桿以手動操縱方式對位移輸出拉桿23和位移輸出拉桿21的同向位移輸出;由液壓舵機16以自動無級操縱方式對位移輸出拉桿23和位移輸出拉桿21的反向位移輸出;由直線電機2以自動有級操縱方式對位移輸出拉桿23和位移輸出拉桿21的反向位移輸出。
1、第一種位移輸入方式:操縱桿位移(即位移輸入端口27處)通過拉桿10傳遞給搖臂25,搖臂25和拱形搖臂14一起相對安裝座8轉動,同時,隨著搖臂14的轉動,與搖臂14用拉桿11相連的搖臂7也轉動。搖臂7、14的移動通過撐桿6、15傳遞到搖臂9、19,因此搖臂9、19相對搖臂13朝同一個方向轉動。隨著搖臂9、19轉動用連桿3、18與他們相連的傳動搖臂1、17也被轉動,數(shù)值相等但方向相反。第一種位移輸入方式能夠實現(xiàn)位移輸出拉桿21連接的D處和位移輸出拉桿23連接的E處的同向運動。
2、第二種位移輸入方式:由液壓舵機16通過拉桿22傳遞給搖臂4,搖臂4轉變?yōu)檩S一5的轉動,相應的轉變?yōu)閾u臂9、19相對的偏轉,隨著搖臂9、19轉動用連桿3、18與他們相連的傳動搖臂1、17也被轉動,數(shù)值相等但方向相同。第二種位移輸入方式能夠實現(xiàn)位移輸出拉桿21連接的D處和位移輸出拉桿23連接的E處的反向運動。同時,拱形搖臂7、14在這種情況下不轉動,并且由液壓舵機16相連的位移輸入端口28處的位移不影響位移輸入端口27處的位移,而是通過搖臂4傳遞給傳動搖臂1、17,這樣既實現(xiàn)位移輸入端口28處的位移輸入和位移輸入端口27處的位移輸入,并且兩處位移輸入也是相互獨立的。
3、第三種位移輸入方式:由直線電機2通過搖臂4轉變?yōu)檩S一5的轉動,相應地又轉變?yōu)閾u臂13的轉動,這又導致?lián)u臂9、19的相對偏轉,隨著搖臂9、19轉動用連桿3、18與他們相連的傳動搖臂1、17也被轉動,數(shù)值相等但方向相同。第三種位移輸入方式能夠實現(xiàn)位移輸出拉桿21連接的D處和位移輸出拉桿23連接的E處的反向運動。同時,拱形搖臂7、14在這種情況下不轉動,并且由直線電機2相連的位移輸入端口29處的位移不影響位移輸入端口27處的位移,而是通過搖臂4傳遞給傳動搖臂1、17,這樣既實現(xiàn)位移輸入端口29處的位移輸入和位移輸入端口27處的位移輸入,并且兩處位移輸入也是相互獨立的。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fā)明揭露的技術范圍內,可輕易想到的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應以所述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