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排料輸送裝置,特別涉及一種用于薄片條狀工件的排料輸送裝置。
背景技術:
薄片長條狀工件后續自動化加工時需排列整齊,但現場下料后工件散亂,需要靠人工將薄片長條狀工件整齊有序的排列在工件傳送帶上,再裝入到包裝盒內,仔細觀察與分析后,我們發現人工操作環境差,而且對工人技術熟練程度要求較高,這樣不僅增加了工人的勞動強度,而且產品生產效率低。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用于薄片條狀工件的排料輸送裝置,以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用于薄片條狀工件的排料輸送裝置,包括包裝盒輸送裝置、光電檢測器一、導槽、光電檢測器二、工件輸送裝置、薄片排料斗,包裝盒輸送裝置在工件輸送裝置的出料端且與工件輸送裝置垂直布置,工件輸送裝置高于包裝盒輸送裝置,薄片排料斗位于工件輸送裝置上方,導槽布置在包裝盒輸送裝置與工件輸送裝置之間且通過支架焊接在工件輸送裝置上,光電檢測器一安裝在包裝盒輸送裝置上,光電檢測器二安裝在導槽上。
進一步地,包裝盒輸送裝置由支架一、主動軸一、主動滾筒一、從動軸一、從動滾筒一、托輥一、頭架一、尾架一、步進電機一、傳送帶一和包裝盒,主動滾筒一通過軸承配合安裝在主動軸一上,從動滾筒一通過軸承配合安裝在從動軸一上,主動軸一和從動軸一兩端銑扁分安裝在頭架一和尾架一的長槽內,調節螺釘橫向的穿過鎖緊螺母、頭架一或尾架一、沿著長槽的中心線貫穿主動軸一或從動軸一端部并通過螺紋與之連接,頭架一和尾架一通過螺釘安裝在支架一的前后端,托輥一安裝在支架一的中間,主動滾筒一、從動滾筒一和托輥一三者的上母線水平對齊,傳送帶一包裹著主動滾筒一、從動滾筒一和托輥一,步進電機一安裝在支架一前端下方且通過皮帶連接方式與主動軸一連接,包裝盒位于傳送帶一上平面。
進一步地,工件輸送裝置由支架二、主動軸二、主動滾筒二、從動軸二、從動滾筒二、托輥二、頭架二、尾架二、步進電機二和傳送帶二,主動滾筒二通過軸承配合安裝在主動軸二上,從動滾筒二通過軸承配合安裝在從動軸二上,主動軸二和從動軸二兩端銑扁分安裝在頭架二和尾架二的長槽內,調節螺釘橫向的穿過鎖緊螺母、頭架二或尾架二、沿著長槽的中心線貫穿主動軸二或從動軸二端部并通過螺紋與之連接,頭架二和尾架二通過螺釘分別固定在支架二的左右端,托輥二安裝在支架二的中間,主動滾筒二、從動滾筒二和托輥二三者的上母線水平對齊,傳送帶二包裹著主動滾筒二、從動滾筒二和托輥二,步進電機二安裝在支架二左端下方且通過皮帶連接方式與主動軸二連接。
進一步地,導槽的進口挨著傳送帶二的出料端且略低于傳送帶二的上平面,導槽出口向下旋轉,使導槽與傳送帶二形成傾斜角,出口略高于包裝盒的高度,導槽寬度方向的中心線與傳送帶二寬度方向的中心線共線,導槽的槽寬比工件寬0.5-1mm。
進一步地,薄片排料斗兩邊是豎直的擋板,中間連著過濾板和后端連著傾斜板,前端由兩側向內組成V型的斜擋板一、斜擋板二和由上往下的斜擋板三圍成收口錐形且留有水平的出口,上端留有排料入口,薄片排料斗兩邊的擋板連接著排料斗支架,排料斗支架橫跨在支架二前后側,中間過濾板與傳送帶二的上平面設有間隙,且往出口方向逐級遞減,最后一層過濾板與傳送帶二的間隙為工件高度的1.5倍。
進一步地,出口的高度比薄片工件高0.5-1mm,寬度比薄片工件寬1-2mm。
進一步地,光電檢測器一發射的激光線平行于傳送帶一的寬度方向,且位于導槽正下方,傳送帶一上方;光電檢測器二發射的激光線垂直于導槽。
進一步地,步進電機一和步進電機二由單片機控制;光電檢測器一和光電檢測器二連接著單片機。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排料輸送裝置采用分層過濾并通過V型擋板自動實現薄片工件的排列。
2.由單片機控制著整個排料輸送過程,提高了整個系統的精度和效率,也使整個包裝過程簡單有效。
3.當薄片工件數量超出范圍時,只需要適當增加過濾板的數量和調節斜擋板的角度,操作結構簡單合理,通用性強。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俯視圖;
圖3為薄片排料斗的主視圖;
圖4為薄片排料斗的俯視圖;
圖5為薄片排料斗的左視圖;
圖6為頭架放大示意圖;
圖7為尾架放大示意圖。
圖中:1、包裝盒輸送裝置;10、包裝盒;11、支架一;12、主動軸一;13、主動滾筒一;14、從動軸一;15、從動滾筒一;16、托輥一;17、頭架一;170、長槽;171、調節螺釘;18、尾架一;19、步進電機一;20、傳送帶一;2、光電檢測器一;21、絲桿螺母;3、導槽;31、出口;32、進口;4、光電檢測器二;5、工件輸送裝置;51、支架二;52、主動軸二;53、主動滾筒二;54、從動軸二;55、從動滾筒二;56、托輥二;57、頭架二;58、尾架二;59、步進電機二;50、傳送帶二;6、薄片排料斗;61、擋板;62、傾斜板;63、斜擋板一;64、斜擋板二;65、斜擋板三;66、過濾板;67、料斗出口;68、排料斗支架;69、料斗入口。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詳細描述一下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內容。
如圖1、圖2所示,一種用于薄片條狀工件的排料輸送裝置,包括包裝盒輸送裝置1、光電檢測器一2、導槽3、光電檢測器二4、工件輸送裝置5、薄片排料斗6,包裝盒輸送裝置1在工件輸送裝置5的出料端且與工件輸送裝置5垂直布置,工件輸送裝置5高于包裝盒輸送裝置1,薄片排料斗6位于工件輸送裝置5上方,導槽3布置在包裝盒輸送裝置1與工件輸送裝置5之間且通過支架焊接在工件輸送裝置5上,光電檢測器一2安裝在包裝盒輸送裝置1上,光電檢測器二4安裝在導槽3上。
本實例中,包裝盒輸送裝置1由支架一11、主動軸一12、主動滾筒一13、從動軸一14、從動滾筒一15、托輥一16、頭架一17、尾架一18、步進電機一19、傳送帶一20和包裝盒10,主動滾筒一13通過軸承配合安裝在主動軸一12上,從動滾筒一15通過軸承配合安裝在從動軸一14上,主動軸一12和從動軸一14兩端銑扁分安裝在頭架一17和尾架一18的長槽170內;如圖6、圖7所示,調節螺釘171橫向的穿過鎖緊螺母、頭架一17或尾架一18、沿著長槽170的中心線貫穿主動軸一12或從動軸一14端部并通過螺紋與之連接,頭架一17和尾架一18通過螺釘安裝在支架一11的前后端,托輥一16安裝在支架一11的中間,主動滾筒一13、從動滾筒一15和托輥一16三者的上母線水平對齊,傳送帶一20包裹著主動滾筒一13、從動滾筒一15和托輥一16,步進電機一19安裝在支架一11前端下方且通過皮帶連接方式與主動軸一12連接,包裝盒10位于傳送帶一20寬度方向的中間位置。通過步進電機一19控制傳送帶一20的轉動,通過手動調節兩端的調節螺釘171來調節傳動帶一20的松緊度,操作簡單方便。
本實例中,工件輸送裝置5由支架二51、主動軸二52、主動滾筒二53、從動軸二54、從動滾筒二55、托輥二56、頭架二57、尾架二58、步進電機二59和傳送帶二50,主動滾筒二53通過軸承配合安裝在主動軸二52上,從動滾筒二55通過軸承配合安裝在從動軸二54上,主動軸二52和從動軸二54兩端銑扁分安裝在頭架二57和尾架二58的長槽170內;如圖4、圖5所示,螺釘171橫向的穿過鎖緊螺母、頭架二57或尾架二58、沿著長槽170的中心線貫穿主動軸二52或從動軸二54端部并通過螺紋與之連接,頭架二57和尾架二58通過螺釘分別固定在支架二51的左右端,托輥二56安裝在支架二51的中間,主動滾筒二53、從動滾筒二55和托輥二56三者的上母線水平對齊,傳送帶二50包裹著主動滾筒二53、從動滾筒二55和托輥二56,步進電機二59安裝在支架二51左端下方且通過皮帶連接方式與主動軸二52連接。通過步進電機二59控制傳送帶二50的轉動,通過手動調節兩端的調節螺釘171來調節傳動帶二50的松緊度,操作簡單方便。
本實例中,導槽3的進口32接近傳送帶二50的出料端且略低于傳送帶二50的上平面,導槽3出口31向下旋轉,使導槽3與傳送帶二50形成傾斜角,出口31略高于包裝盒10的高度,導槽3寬度方向的中心線與傳送帶二50寬度方向的中心線共線,導槽3的槽寬比工件寬1mm。導槽3出口位置的布置要確保薄片工件正好滑入包裝盒10內。
本實例中,薄片排料斗6兩邊是豎直的擋板61,中間連著過濾板66和后端連著傾斜板62,前端由兩側向內組成V型的斜擋板一63、斜擋板二64和由上往下的斜擋板三65圍成收口錐形且留有水平的料斗出口67,上端留有排料入口69,薄片排料斗6兩邊的擋板61連接著排料斗支架68,排料斗支架68橫跨在支架二51前后側,中間過濾板66與傳送帶二50的上平面設有間隙,且往料斗出口67方向逐級遞減,最后一層過濾板與傳送帶二50的間隙為工件高度的1.5倍。傾斜板62對薄片工件起到緩沖集中的作用,當薄片工件經過最后一級過濾板過濾后,就只剩一層平鋪在傳送帶二50上,再經過前端V型擋板的阻擋,使薄片工件最后成水平長條形態的從料斗出口67輸出。
本實例中,出口67的高度比薄片工件高0.5mm,寬度比薄片工件寬1mm,確保每次只能有一件薄片工件通過。
本實例中,光電檢測器一2發射的激光線平行于傳送帶一20的寬度方向,位于導槽3正下方,傳送帶一20上方;光電檢測器二4發射的激光線垂直于導槽3。
本實例中,步進電機一19和步進電機二59由單片機控制;光電檢測器一2和光電檢測器二4連接著單片機。由單片機控制著整個排料輸送過程,提高了整個系統的精度和效率,也使整個包裝過程簡單有效。
本實例中,啟動工作按鈕,將薄片工件倒入到料斗入口69中,薄片工件隨著傳送帶二50向導槽3處運輸,光電檢測器二4用來檢測經過導槽3的薄片工件,并將信號發送到計數器上來記錄薄片工件的數量,當所計入的數量到達設定值時,傳送帶二50停止運動,傳送帶一20開始運動,當光電檢測器一2檢測到包裝盒10時,傳送帶一20停止運動,傳送帶二50再次運動,從而完成自動排料輸送的過程,提高工作效率。
本實用新型具體應用途徑很多,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改進,這些改進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