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線材收納技術領域,特別是一種收線器。
背景技術:
隨著科技發展社會進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越來越多的使用到各種線材,如數據線、電線、耳機線等等,人們對整理各種線材的工具漸漸有了需求,目前,整理線材的工具是扎帶或者繞線器等,這些器材整理后,再次使用時需要再將其打開,并重復纏繞。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收線器,以解決上述重復纏繞的技術問題。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收線器,包括第一圓筒、第二圓筒、穿線筒和第一端板,所述第一圓筒套設所述第二圓筒內;所述第二圓筒的一端與所述穿線筒的一側固定連接,所述穿線筒與第二圓筒的軸線垂直;所述第一圓筒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端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圓筒的另一端靠近所述第一端板,并相對于第二圓筒軸線的平行線轉動;還包括第一發條彈簧,所述第一發條彈簧的一端與所述第一圓筒的外壁固定連接,所述第一發條彈簧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圓筒的內壁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圓筒外壁外側套設有圍擋,所述圍擋與所述第一端板固定連接,所述圍擋與所述穿線筒的端頭對應的位置上設置有通孔。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使用時,通過旋轉第一圓筒和第二圓筒,使發條彈簧處于拉緊狀態,將線材從一側的通孔穿入,然后穿過穿線筒從另一側通孔穿出,當線材穿出預定的長度后,使第一圓筒和第二圓筒相互放松,發條彈簧就帶動第二圓筒與第一圓筒做相對旋轉,即穿線筒與第二圓筒旋轉,使線材自動纏繞到第二圓筒外壁上,在使用時只需拉出使用的部分長度,或者全部拉出,使發條彈簧處于部分拉緊狀態或全部拉緊狀態,使用完成后,發條彈簧放松回收,可以實現線材自動纏繞。
進一步,所述第一圓筒的一端與所述第一端板通過螺紋旋合固定連接。
采用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過第一端板與第一圓筒的一端的相對螺紋旋和距離來控制第一端板和第二圓筒之間的壓緊程度,使第二圓筒的旋轉速度得到控制,當擠壓力達到設定值時,第二圓筒不再轉動,即第一圓筒和第二圓筒就不會發生相對旋轉,使得穿繞線材和使用線材都比較方便。
進一步,所述第二圓筒為耐磨材料和/或所述第一端板為耐磨材料;
或,
所述第二圓筒的另一端設有耐磨層和/或所述第一端板靠近所述第二圓筒的另一端的位置上設置有耐磨層。
采用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過在第二圓筒與第一端板接觸處設置耐磨層,當第二圓筒的端面與第一端板表面摩擦接觸時,提高了接觸面的耐磨性能。
進一步,還包括調節旋鈕,所述調節旋鈕穿過所述圍擋的側壁并與所述圍擋的側壁螺紋旋合連接,所述調節旋鈕的一端與所述第二圓筒的外壁抵接。
采用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過調節旋鈕可以在圍擋外側實現對第二圓筒的抵緊與放松,控制第二圓筒的轉動速度以及停止轉動,便于使用人員操控。
進一步,所述穿線筒的兩端分別連接有收線管,所述收線管穿出所述通孔。
采用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過設置收線管,便于收納散裝的線束。
進一步,所述收線管通過彈性連接件與所述穿線筒的端頭或所述第二圓筒的外壁連接。
采用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過彈性連接件連接收線管,便于收線旋轉過程中,線材的緩沖作用。
進一步,所述收線管為拉鏈式收線管,拉鏈貫穿于所述收線管的軸向外表面。
采用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拉鏈式收線管,需要收線時,直接將拉鏈拉開,然后將線材設置在收線管內,在把拉鏈閉合,操作過程非常簡單,效率高。
進一步,所述拉鏈的座插靠近所述穿線筒的端頭,所述拉鏈的拉頭上設有拉片,所述圍擋的外壁上設有拉片固定結構。
采用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拉鏈的座插靠近線筒的端頭,當放置線材時,拉鏈全部打開;在收線時,將拉片掛扣在拉片固定結構上,拉頭就會隨著收線的過程拉好閉合,效率很高。
進一步,所述第一圓筒和所述第二圓筒共軸。
采用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第一圓筒和第二圓筒共軸,實現同軸旋轉,繞線的效率會提高。
進一步,還包括第三圓筒、第四圓筒和第二端板,所述第三圓筒套設所述第四圓筒內;所述穿線筒的另一側與所述第四圓筒的一端固定連接,所述穿線筒與所述第四圓筒垂直;所述第三圓筒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端板固定連接,所述第四圓筒的另一端靠近所述第二端板,并相對于其軸線的平行線轉動;所述第三圓筒的外壁和所述第四圓筒的內壁之間固定連接有第二發條彈簧。
采用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在穿線筒的另一側面對稱設置一組圓筒和發條彈簧,提高了收線器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進一步,所述第三圓筒的一端與所述第二端板通過螺紋旋合固定連接。
采用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過第二端板與第三圓筒的一端的相對螺紋旋和距離來控制第二端板和第四圓筒之間的壓緊程度,使第四圓筒的旋轉速度得到控制,當擠壓力達到設定值時,第四圓筒不再轉動,即第三圓筒和第四圓筒就不會發生相對旋轉,使得穿繞線材和使用線材都比較方便。
進一步,所述第四圓筒為耐磨材料和/或所述第二端板為耐磨材料;
或,
所述第四圓筒的另一端設有耐磨層和/或所述第二端板靠近所述第四圓筒的另一端的位置上設置有耐磨層。
采用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過在第四圓筒與第二端板接觸處設置耐磨層,當第四圓筒的端面與第二端板表面摩擦接觸時,提高了接觸面的耐磨性能。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放松狀態結構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纏繞狀態結構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結構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三結構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實收線管實施例結構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四結構圖,
圖7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五結構圖。
附圖中,各標號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01、第一圓筒,02、第二圓筒、03、穿線筒,04、第一端板,05、第一發條彈簧,06、收線管,07、拉鏈,08、圍擋,09、調節旋鈕,10、第三圓筒,11、第四圓筒,12、第二端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放松狀態結構圖參見圖1,收線器,包括第一圓筒01、第二圓筒02、穿線筒03和第一端板04,第一圓筒01套設第二圓筒02內;第二圓筒02的一端與穿線筒03的一側固定連接,穿線筒03與第二圓筒02的軸線垂直;第一圓筒01的另一端與第一端板04固定連接,第二圓筒02的另一端靠近第一端板04,并相對于第二圓筒02軸線的平行線轉動;還包括第一發條彈簧05,第一發條彈簧05的一端與第一圓筒01的外壁固定連接,第一發條彈簧05的另一端與第二圓筒02的內壁固定連接;第二圓筒02外壁外側套設有圍擋08,圍擋08與第一端板04固定連接,圍擋08與穿線筒03的端頭對應的位置上設置有通孔。
在使用收線器時,通過旋轉第一圓筒和第二圓筒,使發條彈簧處于拉緊狀態,將線材從一側的通孔穿入,然后穿過穿線筒從另一側通孔穿出,當線材穿出預定的長度后,使第一圓筒和第二圓筒相互放松,發條彈簧就帶動第二圓筒與第一圓筒做相對旋轉,即穿線筒與第二圓旋轉,使線材自動纏繞到第二圓筒外壁上,在使用時只需拉出使用的部分長度,或者全部拉出,使發條彈簧處于部分拉緊狀態或全部拉緊狀態,使用完成后,發條彈簧放松回收,可以實現線材自動纏繞。
本實施例中,第一圓筒01的一端與第一端板04通過螺紋旋合固定連接(未在圖中示出)。
通過第一端板與第一圓筒的一端的相對螺紋旋和距離來控制第一端板和第二圓筒之間的壓緊程度,使第二圓筒的旋轉速度得到控制,當擠壓力達到設定值時,第二圓筒不再轉動,即第一圓筒和第二圓就不會發生相對旋轉,使得穿繞線材和使用線材都比較方便。
在本實施例中,第二圓筒02為金屬和/或第一端板04為金屬。
由于第二圓筒與第一端板都為金屬,金屬的耐磨性能非常好,當第二圓筒的端面與第一端板表面摩擦接觸時,提高了接觸面的耐磨性能。
在具體實施例中,第二圓筒02和/或第一端板04可以為但不限于陶瓷、耐磨塑料、耐磨橡膠材料,這樣根據不同的使用條件和環境選擇不同的耐磨材料。
在具體實施例中,第二圓筒02的另一端和/或第一端板04靠近第二圓筒02的另一端的位置上可以設置為但不限于金屬層、陶瓷層、耐磨塑料層、耐磨橡膠層,這樣根據不同的使用條件和環境選擇不同設置不同的耐磨層(未在圖中示出)。
在本實施例中,還包括調節旋鈕09,調節旋鈕09穿過圍擋08的側壁并與圍擋08的側壁螺紋旋合連接,調節旋鈕09的一端與第二圓筒02的外壁抵接。
通過調節旋鈕可以在圍擋外側實現對第二圓筒的抵緊與放松,控制第二圓筒的轉動速度以及停止轉動,便于使用人員操控。
在具體實施例中,調節旋鈕可以對應設置為多個,方便用戶在不同的位置上操作。
本實施例中,穿線筒03的兩端分別連接有收線管06,收線管06穿過通孔;收線管06通過彈性連接件與穿線筒03的端頭連接,其中彈性連接件為彈性橡膠。
通過設置收線管,便于收納散裝的線束。通過彈性連接件連接收線管,便于收線旋轉過程中,線材的緩沖作用。在具體實施例中,彈性連接件可以是但不限于彈簧、橡膠圈等。
在具體實施例中,收線管06通過彈性連接件與第二圓筒02的外壁連接。
同樣,收線管與第二圓筒的外壁連接,便于收線管在第二圓筒的外壁纏繞和收線的可靠性。
在本實施例中,收線管06為拉鏈式收線管,拉鏈07貫穿于收線管06的軸向外表面;拉鏈07的座插靠近穿線筒03的端頭,拉鏈07的拉頭上設有拉片,圍擋08的外壁上設有拉片固定結構。
在具體實施例中,拉片固定結構是但不限于圓柱結構、掛鉤結構等;可以但不限于設置在通孔的旁邊。
拉鏈式收線管,需要收線時,直接將拉鏈拉開,然后將線材設置在收線管內,在把拉鏈閉合,操作過程非常簡單,效率高。拉鏈的座插靠近線筒的端頭,當放置線材時,拉鏈全部打開;在收線時,將拉片掛扣在拉片固定結構上,拉頭就會隨著收線的過程拉好閉合,效率很高。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圓筒01和第二圓筒02共軸,第一圓筒01的軸線與穿線筒03的軸線垂直相交。
第一圓筒和第二圓筒共軸,實現同軸旋轉,繞線的效率會提高。第一圓筒的軸線與穿線筒的軸線垂直相交,收線器在收線旋轉的時候,穿線筒兩端在第二圓筒表面位置一致。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纏繞狀態結構圖參見圖2,是第一圓筒01和第二圓筒02相對旋轉90°后的位置示意圖,然后通過調節旋鈕09在圍擋外側抵壓第二圓筒02,實現發條彈簧的抵緊,確保線材在收線管03兩端露出的長度在設定范圍內。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結構圖參見圖3,包括第一圓筒01、第二圓筒02、穿線筒03和第一端板04,第一圓筒01套設第二圓筒02內;第二圓筒02的一端與穿線筒03的一側固定連接,穿線筒03與第二圓筒02的軸線垂直;第一圓筒01的另一端與第一端板04固定連接,第二圓筒02的另一端靠近第一端板04,并相對于第二圓筒02軸線的平行線轉動;還包括第一發條彈簧05,第一發條彈簧05的一端與第一圓筒01的外壁固定連接,第一發條彈簧05的另一端與第二圓筒02的內壁固定連接;第二圓筒02外壁外側套設有圍擋08,圍擋08與第一端板04固定連接,圍擋08與穿線筒03的端頭對應的位置上設置有通孔。
其中,第一圓筒01和第二圓筒02共軸,第一圓筒01的軸線與穿線筒03的軸線垂直相交。
其中,第一圓筒01的一端與第一端板04通過螺紋旋合固定連接(未在圖中示出)。以及,還包括調節旋鈕09,調節旋鈕09穿過圍擋08的側壁并與圍擋08的側壁螺紋旋合連接,調節旋鈕09的一端與第二圓筒02的外壁抵接。
其中,穿線筒03的兩端分別連接有收線管06,收線管06穿過通孔。收線管06通過彈性連接件與穿線筒03的端頭連接。收線管03為拉鏈式收線管,拉鏈07貫穿于收線管03的軸向外表面。拉鏈07的座插靠近穿線筒03的端頭,拉鏈07的拉頭上設有拉片,圍擋08的外壁上設有拉片固定結構。
其中,還包括第三圓筒10、第四圓筒11和第二端板12,第三圓筒10套設第四圓筒11內;穿線筒03的另一側與第四圓筒11的一端固定連接,穿線筒03與第四圓筒11垂直;第三圓筒10的另一端與第二端板12固定連接,第四圓筒11的另一端靠近第二端板12,并相對于其軸線的平行線轉動;第三圓筒10的外壁和第四圓筒11的內壁之間固定連接有第二發條彈簧(圖中未示出)。
在穿線筒的另一側面對稱設置一組圓筒和發條彈簧,提高了收線器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其中,第三圓筒10的一端與第二端板12通過螺紋旋合固定連接。
通過第二端板與第三圓筒的一端的相對螺紋旋和距離來控制第二端板和第四圓筒之間的壓緊程度,使第四圓筒的旋轉速度得到控制,當擠壓力達到設定值時,第四圓筒不再轉動,即第三圓筒和第四圓就不會發生相對旋轉,使得穿繞線材和使用線材都比較方便。
在本實施例中,第四圓筒11為金屬和/或第二端板12為金屬。
由于第四圓筒與第二端板都為金屬,金屬的耐磨性能非常好,當第四圓筒的端面與第二端板表面摩擦接觸時,提高了接觸面的耐磨性能。
在具體實施例中,第四圓筒11和/或第二端板12可以為但不限于陶瓷、耐磨塑料、耐磨橡膠材料,這樣根據不同的使用條件和環境選擇不同的耐磨材料。
在具體實施例中,第四圓筒11的另一端和/或第二端板12靠近第二圓筒的另一端的位置上可以設置為但不限于金屬層、陶瓷層、耐磨塑料層、耐磨橡膠層,這樣根據不同的使用條件和環境選擇不同的設置不同的耐磨層(未在圖中示出)。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三結構圖參見圖4,與圖3的區別在于,第二端板12的外徑與第一端板04的外徑相等,使得整個收線器為整體結構。
本實用新型實收線管實施例結構圖參見圖5,收線管03為拉鏈式收線管,拉鏈07貫穿于收線管03的軸向外表面;拉鏈07的座插靠近穿線筒03的端頭,拉鏈07的拉頭上設有拉片。
拉鏈式收線管,需要收線時,直接將拉鏈拉開,然后將線材設置在收線管內,在把拉鏈閉合,操作過程非常簡單,效率高。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四結構圖參見圖6,與圖3的區別在于,第一圓筒01的一端與第一端板04通過螺紋旋合固定連接(未在圖中示出);第三圓筒10的一端與第二端板12通過螺紋旋合固定連接。不包括,設置在圍擋08的側壁上的調節旋鈕。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五結構圖參見圖7,與圖4的區別在于,第一圓筒01的一端與第一端板04通過螺紋旋合固定連接(未在圖中示出);第三圓筒10的一端與第二端板12通過螺紋旋合固定連接。不包括,設置在圍擋08的側壁上的調節旋鈕。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中心”、“長度”、“寬度”、“上”、“下”、“豎直”、“水平”、“頂”、“底”、“內”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實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固定”等術語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成一體;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或兩個元件的相互作用關系。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在本實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觸,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觸而是通過它們之間的另外的特征接觸。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僅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僅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以上對本實用新型的收線器進行了詳細介紹,本文中應用了具體個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及實施方式進行了闡述。以上實施例的說明只是用于幫助理解本實用新型的核心思想;同時,對于本領域的一般技術人員,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思想,在具體實施方式及應用范圍上均會有改變之處,綜上所述,本說明書內容不應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