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梭車輔助運輸領域,具體是一種煤礦用梭車儲繩車。
背景技術:
目前,在礦山企業巷道運輸作業過程中,軌道運輸在運輸系統中占主導地位,而梭車運輸更是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掘進巷道內,梭車運行工作原理主要是,在巷道口部安裝驅動滾筒,在巷道內安裝一個尾輪,將鋼絲繩纏繞在驅動滾筒和尾輪上,通過鋼絲繩的轉動來帶動車輛運行,當掘進一段距離后,延伸一次尾輪,然后增加一次鋼絲繩。
現狀是:1、隨著掘進工作面設計長度的不斷增加,延伸次數較多,進而造成鋼絲繩連接口增多,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
2、雖然原梭車上設計有儲繩裝置,但是儲繩量較小,僅能容納100-200m鋼絲繩不能滿足使用要求。
3、鋼絲繩扭力較大,人員在裝車、卸車過程中安全隱患大,且裝車、卸車時需要的人員多。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為了解決現有梭車運輸存在的問題,提供了一種煤礦用梭車儲繩車。
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一種煤礦用梭車儲繩車,包括帶有輪體的平板車,相對的支撐固定于平板車上表面的兩支撐架,通過兩軸承固定支撐于兩支撐架上的滾筒,與滾筒同軸的固定于平板車上的氣動馬達,固定于氣動馬達上的換向把手,開設于氣動馬達上的進氣口,安裝于進氣口上的截止閥。
當需要往儲繩車上裝載鋼絲繩時,通過進氣口接通氣源,打開截止閥,氣動馬達開始正向工作,進而帶動滾筒轉動,鋼絲繩將依次排列在滾筒上,待鋼絲繩全部纏在滾筒上后,拆除氣源。當需要延伸鋼絲繩時,通過進氣口接通氣源,搬動換向把手,打開截止閥,氣動馬達開始反向工作,進而帶動滾筒轉動,鋼絲繩將依次從滾筒上卸下。
本實用新型相對于現有技術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儲繩容量大,可儲直徑26mm、長3000-4000米的鋼絲繩;
2)轉動靈活,使用氣體為動力,通過氣動馬達帶動滾筒轉動實現了盤繩,降低了勞動強度;
3)利用絞車滾筒的原理,將鋼絲繩整齊排列,不存在打結現象,避免鋼絲繩損壞,提高鋼絲繩的使用壽命;
4)減少了鋼絲繩接頭,提高了安全系數;
5)使用氣體為動力源,簡單方便且經濟。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煤礦用梭車儲繩車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部分結構放大圖。
圖中:1-平板車,2-支撐架,3-軸承,4-滾筒,5-氣動馬達,6-換向把手,7-進氣口,8-截止閥,9-側擋板,10-剎車油缸,11-換向閥,12-泵體,13-溢流閥,14-油箱,15-消音器,16-壓繩扣。
具體實施方式
一種煤礦用梭車儲繩車,包括帶有輪體的平板車1,相對的支撐固定于平板車1上表面的兩支撐架2,通過兩軸承3固定支撐于兩支撐架2上的滾筒4,與滾筒4同軸的固定于平板車1上的氣動馬達5,固定于氣動馬達5上的換向把手6,開設于氣動馬達5上的進氣口7,安裝于進氣口7上的截止閥8。
具體使用時,所述滾筒4的筒體兩端分別安裝有用于防止脫繩的側擋板9。
為了使滾筒4能夠被有效制動,所述滾筒4的筒體兩端至少有一端安裝有液壓剎車裝置;所述液壓剎車裝置包括至少一個支撐于側擋板9端面的剎車油缸10、與剎車油缸10相連接的換向閥11、泵體12以及溢流閥13,所述泵體12的進口油管與油箱14相連,出口油管分別與溢流閥13、換向閥11相連,所述溢流閥13和換向閥11的回油管連接至油箱14。具體使用時,若儲繩車閑置時可采用液壓剎車裝置的剎車油缸10的活塞端與側擋板9抵緊配合,避免對鋼絲繩的損壞。優選的是,在其中一側擋板9的左右兩端面上相對的設置兩剎車油缸10。
具體實施時,所述的泵體12為手搖泵。
另外,所述氣動馬達5上安裝有消音器15。
由于鋼絲繩的扭力較大,為了使得鋼絲繩能夠與滾筒有效纏繞,所述滾筒4的筒體上安裝有呈弧形狀的壓繩扣16。結合液壓剎車裝置,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為:當需要往儲繩車上裝載鋼絲繩時,先將鋼絲繩一頭通過壓繩扣16固定在滾筒4上,然后搬動液壓剎車裝置換向閥11,通過搖動手搖泵12,使剎車油缸10打開,然后通過進氣口7接通起源,打開截止閥8,氣動馬達5開始正向工作,進而帶動滾筒4轉動,鋼絲繩將依次排列在滾筒4上,待鋼絲繩全部纏在滾筒上后,搬動搬動液壓剎車裝置換向閥11,通過搖動手搖泵12,使剎車油缸10伸出,將滾筒4制動,再拆除馬達進氣氣管。當需要延伸鋼絲繩時,搬動液壓剎車裝置換向閥11,通過搖動手搖泵12,使剎車油缸10打開,然后通過進氣口7接通起源,搬動換向手把6,打開截止閥8,氣動馬達11開始反向工作,進而帶動滾筒4轉動,鋼絲繩將依次從滾筒4上卸下,待鋼絲繩卸下后,搬動搬動液壓剎車裝置換向閥11,然后通過搖動手搖泵12,使剎車油缸10伸出,將滾筒4制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