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塑料薄片片殼成型模具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塑料薄片片殼成型模具結構,尤指簿片鑲件注塑裝飾(in-mould decoration,IMD)的技術,用以成型如手機(移動電話)鍵板等塑料片殼的模具結構。
如圖1所示,為公知塑料薄片片殼成型模具,包括有一上模10a及一下模11a。該上模10a及下模11a,可被壓機適當驅動而作開模、合模的動作。該上模10a及下模11a之間設置有一模穴(cavitv)12a。該模穴12a利用彈性組件13a彈性支撐于下模11a上。片坯(塑料薄片)14a二邊以定位銷15a定位于下模11a上。
成型時,壓機施壓使上模10a下降,上模10a及下模11a隨即合模。然后經由進氣口16a輸入壓縮空氣至片坯14a。當所施壓力足以克服彈性組件13a的預緊力時,片坯14a即成型為片殼件。最后停氣、泄壓,接著可提升上模10a脫模,以便取出片殼件。
如圖2所示,為公知另一種塑料薄片片殼成型模具,包括有一上模20a及一下模21a。該上模20a及下模21a之間設置有一模穴22a。該模穴22a固定設置于下模21a上。片坯(塑料薄片)24a二邊以定位銷25a定位于彈性組件23a上方。該彈性組件23a設置于下模21a上,使片坯24a彈性支撐于下模21a上。
成型時,壓機施壓使上模20a下降,上模20a及下模21a隨即合模。然后經由進氣口26a輸入壓縮空氣至片坯24a。當所施壓力足以克服彈性組件23a的預緊力時,片坯24a即成型為片殼件。最后停氣、泄壓,接著可提升上模20a脫模,以便取出片殼件。
上述二種公知塑料薄片片殼成型模具,其片坯14a、24a僅利用二邊的定位銷15a、25a定位于下模11a、21a上。當以壓縮空氣使片坯14a、24a成型時,片坯14a、24a容易因拉伸變形而產生位移,使片坯14a、24a印刷圖案與成型模具定位不準及圖案定型不可靠,導致產品不良率較高,產品品質亦難以提升。再者,其是利用氣壓成型,設備昂貴且需高壓,會導致成本的提升。
由上可知,上述公知的塑料薄片片殼成型模具,在實際使用上,顯然存在不便與缺點,而有待加以改善。
本設計人為了改善上述的缺點,乃特潛心研究并配合學理的運用,終于提出一種設計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缺點的本實用新型。
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可利用熱壓成型機使模具加溫,故片坯不需另行預熱,有利于定位準確。
本實用新型的又一優點,其無需設置氣壓或液壓系統,僅用熱壓成型機配以上述對頂模具即可,可使成本有所降低。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塑料薄片片殼成型模具結構,其包括一陽模,其一面沒有數個陽模凸頭;一陽模對,其一面設有數個陽模對凸頭,該陽模對凸頭與陽模凸頭相對且對頂;一壓板,其上設有數個壓板通孔,與陽模凸頭套合,在其與陰模配合面的周邊設有一凸起且封閉的邊框,該陽模與壓板之間設有彈性組件;以及一陰模,陰模的型腔包括數個通孔并與陽模對的凸頭套合,并位于壓板之上;其中該陽模的陽模凸頭與壓板通孔滑動配合,形成片坯夾持面。
其中在陽模對的上方設有頂板,該陽模對與頂板之間設有彈性組件。
其中陽模對與陰模通過其凸頭和陰模的(型腔)通孔滑動配合,形成另一片坯夾持面。
其中該陰模一面設有凹臺,該凹臺是位于陰模上與陽模相鄰接的一面。
而陽模凸頭及陽模對凸頭借施有預緊力的彈性組件相互對頂可起對片坯上印刷圖案區的夾固作用,在陰模上開有凹臺,使片坯變形成型時有效大的自由變形區,以利提高產品的品質;借導向柱把片坯上、下兩瓣模具連接成一整體。
為了更進一步了解本實用新型的特征及技術內容,請參閱以下有關本實用新型的詳細說明與附圖,然而所附圖式僅提供參考與說明用,并非用來對本實用新型加以限制。
圖1為公知塑料薄片片殼成型模具的剖面圖;圖2為另一種公知塑料薄片片殼成型模具的剖面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分解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剖面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動作示意圖(一);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動作示意圖(二);圖7為本實用新型的動作示意圖(三)。
陽模對20設于陽模10上方或下方,本實施例的陽模對20設于陽模10上方,而該陽模凸頭11設置于陽模10頂面,而該陽模對凸頭21設置于陽模對20底面,使該陽模凸頭11及該陽模對凸頭21相對且可對頂。
壓板30為多通孔板體,其上設有數個通孔31,在其與陰模40配合面的周邊設有一凸起且封閉的邊框,該通孔31與陽模10頂面的陽模凸頭11相對,該壓板30與陽模10通過壓板通孔31與陽模凸頭11滑動配合,形成片坯夾持面,該壓板30通過施預緊力的壓板彈性組件60彈性設置于陽模10上。
陰模40是為多通孔模板,其上設有數個陰模(型腔)通孔41,該陰模(型腔)通孔41與陽模對凸頭21滑動配合,形成另一片坯夾持面,該陰模40與陽模10相鄰接的一面設有凹臺43,使片坯變形成型時有較大的自由變形區,以利提高產品的品質,該陰模40架空固定于頂板50之上。
頂板50設置于陽模對20另一面,本實施例的頂板50設于陽模對20上方,另于該頂板50與陽模對20之間設有數個陽模對彈性組件70,該陽模對彈性組件70為壓縮彈簧等,可施予適當的預緊力。該頂板50上固定設置有數個導向柱51,并于陽模10、陽模對20、壓板30及陰模40上設有相對的導向孔12、22、32及42,該導向柱51與導向孔12、22、32及42相配合,借以提供導向作用,使陽模對20、陰模40及壓板30得以穩定的上下移動,并借導向柱51把片坯上、下兩瓣模具連接成一整體,該頂板50上另固定設置有數個施有預緊力的陰模支撐頂柱52,并于該陽模對20上沒有相對的陽模對彈性組件承載坑23,該支撐頂柱52是與承載坑23相配合;借由上述的組成即形成本實用新型的塑料薄片片殼成型模具結構。片坯(塑料薄片)80可置于該陽模10與陽模對20之間,片坯夾持面上設有定位椿81,且該片坯80可用定位椿81準確定位于壓板30或陰模40(如圖4)上。
本實用新型與公知塑料薄片片殼成型模具最大的不同之處是,設置有與陽模對頂的陽模對,借此可夾固片坯上印刷圖案區,以防止成型時印刷圖案被拉伸移位及變形。
本實用新型可將片坯80的圖案區夾固定位于陽模10的陽模凸頭11與陽模相對20的陽模對凸頭21之間,借熱壓機合模實現片殼成型,使片坯80定位非常的方便,可有效地防止片坯80因拉伸變形而產生位移,故可使片坯80印刷圖案與成型模具定位準確及圖案定型可靠(成型片殼圖案變形小于1%者約占90%,變形介于1~2%間者約10%),在陰模上的凹臺有利于擴大片坯成型時的變形區,輔以適當的模溫搭配,使得產品不良率降低,品質大幅提升。
成型時,當壓機施壓之初,模具中的彈性組件60、70被進一步壓縮(如圖5),先是片坯80被夾住,繼后被逐步夾緊(如圖6),只有當所施壓力足以克服彈性組件60、70的預緊力,陽模10上凸頭11才能深入陰模40的通孔41(如圖7),終至合模完成片殼的成型。而泄壓后,啟模時,陽模10會借彈性組件60的彈力,使片殼頂出陰模40,完成脫模。
再者,本實用新型無需設置氣壓或液壓系統,僅用熱壓成型機配以對模模具即可,使成本有效的降低,并可采用適當的模溫裝置,使模具加溫,故不需另行預熱。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實可改善公知塑料薄片片殼成型模具的缺點,其片坯印刷圖案與成型模具定位不準及圖案定型不可靠,以及利用氣壓成型,設備昂貴且需高壓,導致成本提升等問題。為一不可多得的實用新型產品,具有新穎性、創造性及實用性。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可行實施例,非因此即拘限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圍,故凡運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為的等效結構變化,均同理皆包含于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塑料簿片片殼成型模具結構,其特征是包括一陽模,其一面沒有數個陽模凸頭;一陽模對,其一面設有數個陽模對凸頭,該陽模對凸頭與陽模凸頭相對且對頂;一壓板,其上設有數個壓板通孔,與陽模凸頭套合,在其與陰模配合面的周邊設有一凸起且封閉的邊框,該陽模與壓板之間設有彈性組件;以及一陰模,陰模的型腔包括數個通孔并與陽模對的凸頭套合,并位于壓板之上。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塑料薄片片殼成型模具結構,其特征是該陽模的陽模凸頭與壓板通孔滑動配合,形成片坯夾持面。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塑料薄片片殼成型模具結構,其特征是在陽模對的上方設有頂板,該陽模對與頂板之間設有彈性組件。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塑料薄片片殼成型模具結構,其特征是陽模對與陰模通過其凸頭和陰模的(型腔)通孔滑動配合,形成另一片坯夾持面。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塑料薄片片殼成型模具結構,其特征是該陰模一面設有凹臺,該凹臺是位于陰模上與陽模相鄰接的一面。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塑料薄片片殼成型模具結構,其特征是陽模和陽模對的凸頭是配對對頂,且與對應的陰模型腔通孔相對應。
7.如權利要求2或4所述的塑料薄片片殼成型模具結構,其特征是片坯夾持面上設有定位椿。
8.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塑料薄片片殼成型模具結構,其特征是片坯設有與定位椿對應的定位孔。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塑料薄片片殼成型模具結構,其特征還包括導向柱,在頂板、陽模對、陰模、壓板上分別設有相對應的導向孔,該導向柱的端部分別通過上述的各導向孔并定位于陽模的凹孔上。
專利摘要一種塑料薄片片殼成型模具結構,由陽模、陽模對、壓板、陰模及頂板組成,該壓板上設有數個與陽模凸頭滑動配合的通孔,且以彈性組件彈性支撐設置于陽模上,該陰模上設有數個與陽模凸頭對應的通孔,而陽模對的各凸頭與前述陰模的諸通孔是滑動配合兼具導向和定位作用,且以彈性組件彈性支撐設置于頂板上;前述陽模的端面和壓板組成的平面以及陰模與陽模對端面組成的平面就構成了片坯夾持面,在此夾持面上設有定位椿,以保證定位準確;在陽模面的周邊設有一凸起且封閉的邊框,使片坯夾的更牢固,可保證成型件平整;在陰模上開有凹臺,使片坯變形成型時有較大的自由變形區,輔以適當的模溫搭配,以利提高產品的品質。
文檔編號B29C33/12GK2493388SQ0123347
公開日2002年5月29日 申請日期2001年8月20日 優先權日2001年8月20日
發明者汪錫鋒, 孫永周, 魏杏林, 黃小平, 李玲華 申請人:旭麗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