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止液夾裝配裝置,屬于醫療器械的制造設備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止液夾是輸液器中必要組成部分,為減少細菌感染以及加快裝配效率,一般都采用機械設備自動進行止液夾與輸液醫用導管的裝配,中國專利(專利號:2013107553260)提出一種醫用導管與止液夾的組裝裝置,將止液夾傳送至針桿處,并用針桿將止液夾穿起;管身定位夾和管口引導夾分別在驅動源四和驅動源五帶動下對多個醫用導管的管口和管身進行定位,使得各個醫用導管相互平行且管口朝向一致;將針桿穿入與醫用導管后,管口引導夾開啟,推桿在驅動源二帶動下推動止液夾,并將止液夾由針桿上推到醫用導管上,當止液夾推入到醫用導管上后,止液夾位置處于管身定位夾與管口引導夾之間。上述專利中推桿穿設針桿,推桿推動同樣穿設針桿的止液夾與醫用導管裝配,由于止液夾的作用是夾緊醫用導管,所以供醫用導管穿過的開口做的比醫用導管直徑小,推桿直接推動止液夾穿設醫用導管,可能會導致裝配不成功,即使止液夾穿設醫用導管,對醫用導管的端部也會有磨損,對產品的質量造成不好的影響;上述專利止液夾與醫用導管裝配時:對醫用導管會產生較大的推力,為防止醫用導管移動,必須在裝配的時候,設置管身定位夾保持醫用導管的位置,這樣雖然能夠增加裝配成功率,但是使得整個組裝裝置復雜,增加了控制難度。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便于裝配,避免醫用導管磨損,結構簡單,設計合理的止液夾裝配裝置。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止液夾裝配裝置,包括:機架、穿設止液夾的引桿機構、推動機構,所述機架設置用以驅動引桿機構穿設止液夾的一驅動機構,所述推動機構推動穿設在引桿機構上的止液夾穿設醫用導管,所述推動機構包括:用以帶動止液夾平移的撐板、用以驅動撐板作往復運動的開合推動源,所述開合推動源驅動撐板插入止液夾夾縫中。撐板插入止液夾夾縫中,一方面撐開夾縫方便醫用導管穿設,另一方面驅動止液夾平移穿設醫用導管。
進一步地,所述引桿機構包括引針驅動源、穿設止液夾的引桿、穿設醫用導管的引針,所述引針驅動源驅動引針從引桿內腔穿過。由于醫用導管端口較小并且比較軟,端口很難完全對準引桿,引桿為了能牢固的穿設止液夾一般做的比較粗,因此直接利用引桿穿設醫用導管,成功率比較低,而增設引針則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引針不需要承擔固定止液夾的功能,因此可以做的比較細,即使醫用導管的端口不完全對準引桿,引針也能很容易穿設醫用導管。
進一步地,所述引桿為縮頸桿,所述引桿上端面為一平面。引桿上端面設計為平面,使得引桿穿設止液夾時更加穩固,止液夾不會晃動。
進一步地,所述撐板包括過渡部、凸起部,所述凸起部的厚度大于止液夾夾縫的張開度。由于凸起部的厚度大于止液夾夾縫的張開度,凸起部插入止液夾中會使得止液夾的夾縫變大,方便醫用導管的穿設。優選地,凸起部的厚度為醫用導管的厚度,這樣既不會撐壞止液夾,又能保證醫用導管順利穿設止液夾,由于整個裝配過程,止液夾與醫用導管沒有摩擦,減少了醫用導管端部的磨損,避免了因為夾縫過小導致裝配失敗,并且醫用導管不需要額外的夾持力即可完成裝配,使得醫用導管的夾持機構得以簡化。
進一步地,所述開合推動源固定在一推動板上,所述推動板與一推動源相連接,所述推動源推動安裝有撐板的推動板升降。
進一步地,所述機架固設用以驅動引桿機構、推動機構的一平移驅動源,所述平移驅動源的活動端連接一平移板,所述平移板下端面兩側通過滑軌與支架活動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平移板在滑軌的內側通過一滑道與一滑動板嵌套連接,兩者之間能夠滑動。滑動板通過滑道與平移板嵌套連接,滑動板以能夠滑動的方式懸垂在平移板下方,使得整個結構緊湊。
進一步地,所述滑動板為U型并且鄰近推動機構的一端嵌套連接用以固設推動機構的一連接板。
進一步地,所述連接板與一平移推動源的活動端螺接,所述平移推動源穿過滑動板的U型通槽固設于平移板的下端面。
進一步地,所述連接板固設推動源并與推動板通過滑軌活動連接。
所述的引針驅動源、開合推動源、平移驅動、平移推動源可以是氣缸、直線電機、伺服電機、油缸,優選地是氣缸。氣缸可以實現準確的點到點運動,并且不需要復雜的編程。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實用新型的撐板插入止液夾夾縫中,一方面撐開夾縫方便醫用導管穿設,另一方面驅動止液夾平移穿設醫用導管。由于整個裝配過程,止液夾與醫用導管沒有摩擦,減少了醫用導管端部的磨損,避免了因為夾縫過小導致裝配失敗的情況,并且醫用導管不需要額外的夾持力即可完成裝配,使得醫用導管的夾持機構得以簡化。
2.本實用新型設計引針,使得引桿機構穿設醫用導管更加方便、快捷。
3.本實用新型便于裝配、結構簡單、設計合理,能夠有效提高裝配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振動上料組件部分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取料機構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取料機構轉換一定角度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送料機構部分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滑行板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的限位板與限位體裝配示意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的驅動機構與引桿機構的裝配示意圖;
圖9為本實用新型的驅動機構與引桿平移機構的裝配示意圖;
圖10為本實用新型的撐板結構示意圖;
圖11為本實用新型的部分結構示意圖;
圖12為本實用新型的取料機構與引桿機構結構示意圖。
附圖說明:1-機架,11-支架,2-取料機構,21-取料平移氣缸,22-平移板,23-取料上下氣缸,24-夾指氣缸,25-夾指板,26-限位擋板,27-安裝架,3-振動上料組件,31-振動盤,32-振動槽,4-送料機構,41-滑槽,42-擋片,43-限位板,44-限位體,45-振動器,46-減震支柱,47-滑動板,5-引桿機構,51-引針驅動源,52-移動板,53-引導桿,54-引針,55-固定塊,56-引桿,61-檢測模塊,62-感應光纖,7-推動機構,71-推動板,72-推動源,73-開合推動源,74-撐板,741-過渡部,742-凸起部,75-托板,8-驅動機構,81-平移驅動源,82-支撐板,83-平移板,9-引桿平移機構,91-平移推動源,92-固定板,93-連接板,94-滑動板。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相反,本實用新型涵蓋任何由權利要求定義的在本實用新型的精髓和范圍上做的替代、修改、等效方法以及方案。進一步,為了使公眾對本實用新型有更好的了解,在下文對本實用新型的細節描述中,詳盡描述了一些特定的細節部分。對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沒有這些細節部分的描述也可以完全理解本實用新型。
如圖1-12所示的具體實施例,一種止液夾裝配裝置,包括:機架1、送料機構4、取料機構2、穿設止液夾的引桿機構5、推動機構7。所述機架1垂設取料機構2,取料機構2下方設置送料機構4。所述送料機構4包括:供止液夾滑動的滑行板47、帶動滑行板47振動的振動器45,所述振動器45下方設置減震支柱46。所述滑行板47與取料機構2相鄰的一端低于滑行板47的另一端,由于滑行板47一端高一端低,當振動器45帶動滑行板47振動時,使得止液夾能夠輕松滑到滑行板47端部。所述滑行板47的端面也可以做成水平,同樣可以實現止液夾在滑行板47上滑動。所述滑行板47開設若干滑槽41,所述滑槽41上端固設有防止止液夾振出的擋片42。所述滑行板47設有用以檢測止液夾上料的檢測模塊61,所述檢測模塊61以能夠旋轉的方式連接在滑行板47上。所述滑行板47與取料機構2相配合的端面設置檢測止液夾位置的檢測元件,所述檢測元件可以為感應光纖、紅外感應、光感應器,優選地為感應光纖62。所述滑槽41的出料口上端面彈性安裝有限制止液夾滑出滑槽41的限位板43。所述滑槽41的出料口位置穿設有限制止液夾滑出滑槽41的限位體44。限位體44可以和限位板43同時設置也可以單獨設置。限位體44可以是帶有氣缸可以伸縮的限位氣針,也可以是固定在滑槽41前端的限位柱。
所述取料機構2包括:驅動止液夾平移的取料平移組件、驅動止液夾上下運動的取料上下組件、夾取止液夾的夾指板25、驅動夾指板25的夾指驅動組件。取料平移組件為取料平移氣缸21,所述取料平移氣缸21固定于機架1上端面,其活塞端連接一平移板22,所述平移板22下端面固設取料上下組件。所述取料上下組件為取料上下氣缸23,所述取料上下氣缸23活塞端連接一安裝架27,所述安裝架27為L型與所述夾指驅動組件固定連接,所述夾指驅動組件為夾指氣缸24,所述夾指氣缸24活塞端穿過安裝架27的橫板與夾指板25相連接。所述安裝架27的橫板外端面固設調整止液夾位置的限位擋板26,所述限位擋板26開設有容納止液夾的倒置U型槽。
機架下方鄰近送料機構設置支架11,支架上端設置用以穿設止液夾的引桿機構5,支架在引桿機構下方設置推動機構7。所述支架11設置用以驅動引桿機構5穿設止液夾的一驅動機構8,所述推動機構7推動穿設在引桿機構5上的止液夾穿設導管,所述推動機構7包括:用以帶動止液夾平移的撐板74、用以驅動撐板74作往復運動的開合推動源73,所述開合推動源73驅動撐板74插入止液夾夾縫中。所述撐板74包括過渡部741、凸起部742,所述凸起部742的厚度大于止液夾的張開度。所述開合推動源73固定在一推動板71上,所述推動板71與一推動源72相連接,所述推動源72推動安裝有撐板74的推動板71升降。
所述引桿機構5包括引針驅動源51、穿設止液夾的引桿56、穿設導管的引針54。所述引針54固定在移動板52上,所述移動板52通過引導桿53與固定塊55相對滑動連接。所述固定塊55固設在平移板83上并設置若干通孔用以穿設引桿56。所述引針驅動源51固設在平移板83的端部,其活動端與移動板52螺接,所述引針驅動源51驅動設置在移動板52上的引針54從引桿56內腔穿出。所述引桿56為縮頸桿,所述引桿56上端面為一平面。
所述支架11固設用以驅動引桿機構5、推動機構7的一平移驅動源81。所述平移驅動源81的活動端通過螺母與支撐板82相連接,所述支撐板82通過螺釘固定在平移板83下端面。所述平移板83下端面兩側通過滑軌與支架11活動連接。所述平移板83在滑軌的內側通過一滑道與一滑動板94嵌套連接,兩者之間能夠滑動,滑動板94懸垂在平移板8下方。所述滑動板94為U型并且鄰近推動機構7的一端嵌套連接用以固設推動機構7的一連接板93,所述連接板93與一平移推動源91的活動端螺接。所述平移推動源91穿設固定板92,兩者固定連接。所述固定板92穿過滑動板94的U型通槽固設于平移板83的下端面。所述連接板93下端固設推動源72,兩側面設置滑軌與推動板71的滑槽嵌套連接,兩者之間能夠滑動。所述連接板93上端面設置容納若干止液夾的V型槽,鄰近V型槽的下方設置用以固定若干托板75的凹槽。所述托板75橫向的開設用以固定撐板74的通槽,所述通槽中間位置設置用以容納開合推動源73活動端的通孔。
所述的引針驅動源51、開合推動源73、平移驅動源81、平移推動源91可以是氣缸、直線電機、伺服電機、油缸,優選地是氣缸。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振動上料組件3的振動盤31把止液夾振出到振動上料組件3的振動槽32中,利用振動盤31振動出料,使得止液夾能夠按要求排好。止液夾通過振動槽32進入滑行板47的滑槽41中,滑行板47在振動器45的帶動下振動,止液夾滑動到滑槽41端面碰到限位板43,被限位板43擋住,感應光纖62感應到止液夾時:取料平移氣缸21驅動夾指板25移動到滑槽41端部上方,夾指氣缸24驅動夾指板25張開,取料上下氣缸23驅動夾指板25下降直到止液夾進入兩塊夾指板25有效夾持范圍內,夾指氣缸24驅動夾指板25閉合,取料平移氣缸21帶動夾住止液夾的夾指板25突破限位板43的彈性限制,送到引桿機構5,進行止液夾與導管的裝配。當檢測模塊61在固定周期內一直檢測到止液夾時,說明止液夾上料過快,就停止振動上料組件3上料,一直等到檢測模塊61檢測不到止液夾時,再開始上料。
取料機構2夾取若干止液夾下降到引桿機構5正前方,平移驅動源81驅動引桿機構5、引桿平移機構9以及推動機構7平移,進而引桿機構5的引桿56從止液夾兩端的通槽中穿過,平移驅動源81停止驅動,取料機構2上升復位;推動源72推動撐板74上升直到止液夾的夾縫與撐板74的凸起部742相對應,進而開合推動源73推動撐板74向止液夾方向平移,使得凸起部742插入止液夾的夾縫中,由于凸起部742的厚度大于止液夾夾縫的張開度,凸起部742插入止液夾中會使得止液夾的夾縫變大,方便導管的穿設;導管夾取機構夾取導管運到引桿56正前方,所述引針驅動源51驅動設置在移動板52上的引針54從引桿56內腔穿出,伸入到導管內腔中,導管夾取機構放開導管;平移驅動源81驅動撐板74所在的連接板93平移,進而撐板74帶動止液夾沿著引桿56以及引針54平移,進而止液夾穿設導管;開合推動源73驅動撐板74復位,凸起部742與止液夾相脫離,進而推動源72驅動撐板74所在的推動板71下降復位;導管夾取機構夾住已經裝配完成的導管,引針驅動源51驅動引針54從導管腔內縮回復位,平移驅動源81驅動引桿機構5、引桿平移機構9以及推動機構7平移返回復位準備下一批止液夾裝配;導管夾取機構帶動已經裝配完成的導管運輸到下一工位。
本實用新型的其他實施例:
止液夾滑動到滑槽41端面碰到限位氣針,被限位氣針擋住,感應光纖62感應到止液夾時:取料平移氣缸21驅動夾指板25移動到滑槽41端部上方,夾指氣缸24驅動夾指板25張開,取料上下氣缸23驅動夾指板25下降直到止液夾進入兩塊夾指板25有效夾持范圍內,夾指氣缸24驅動夾指板25閉合,限位氣針縮回,取料平移氣缸21驅動夾住止液夾的夾指板25送到引桿機構5,進行止液夾與導管的裝配。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