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注塑模具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后模脫螺紋頂出機構。
背景技術:
現有的注塑成型模具結構中,產品帶有螺紋結構,會給產品出模帶來困難,常用的方法是增大模具的出模角度,同時增加頂出縮呵機構來進行產品的出模,但是在產品內部深型腔為量杯,根據客戶的要求不允許增加出模角,而且脫螺紋結構復雜,增加模具成本,并且模具的螺紋型芯在縮呵時會產生真空,從而造成產品變形和損壞,浪費原料,增加成本。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現有技術中的不足之處,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提高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的后模脫螺紋頂出機構。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通過下述技術方案來解決:
一種后模脫螺紋頂出機構,包括縮呵鑲件、頂板、螺牙型芯和伸入螺牙型芯內部的脫螺紋鑲件,還包括分別設置在頂板兩側的連桿、固定連接在連桿首端之間的固定塊、齒條和連接在固定塊上的推動油缸,所述齒條穿過螺牙型芯與所述脫螺紋鑲件嚙合連接并且齒條的一端與固定塊固定連接,所述連桿的頂部設有頂出推塊和脫螺紋推塊,所述頂出推塊設置在脫螺紋推塊靠近固定塊的一端,所述脫螺紋推塊和頂出推塊的上表面為斜面,所述縮呵鑲件的中心軸處設有氣路,所述氣路的頂端設有氣咀,所述頂板對應連桿的兩側面分別設有斜頂塊。
具體的,所述脫螺紋推塊的斜度小于所述頂出推塊的斜度。
具體的,所述斜頂塊包括與脫螺紋推塊相配合頂出的第一斜頂塊和與頂出推塊相配合頂出的第二斜頂塊。
具體的,所述連桿尾端之間還設有支撐桿。
本實用新型相比現有技術具有以下優點及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通過內部型芯先縮呵同步吹真空來減少產品內部與型芯之間的抱緊力,解決了當脫螺紋產品內部有深型腔時,產品脫螺紋時不易頂出和變形問題,提高了生產的穩定性,降低了產品不良率,改善產品質量。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后模脫螺紋頂出機構的總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后模脫螺紋頂出機構和頂板連接的主視圖。
圖3為圖2中A處斜頂塊的局部放大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后模脫螺紋頂出機構螺牙型芯內部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及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描述,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不限于此。
如圖1至圖4所示,一種后模脫螺紋頂出機構,包括縮呵鑲件1、頂板2、螺牙型芯3和伸入螺牙型芯內部的脫螺紋鑲件4,還包括分別設置在頂板2兩側的連桿5、固定連接在連桿5首端之間的固定塊6、齒條7和連接在固定塊6上的推動油缸601,所述齒條7穿過螺牙型芯3與所述脫螺紋鑲件4嚙合連接并且齒條7的一端與固定塊6固定連接,所述連桿5的上表面設有頂出推塊8和脫螺紋推塊9,所述頂出推塊8設置在脫螺紋推塊9靠近固定塊6的一端,所述脫螺紋推塊9和頂出推塊8的上表面均為斜面,所述縮呵鑲件1的中心軸處設有氣路 10,所述氣路10的頂端設有氣咀11,所述頂板2對應連桿5的兩側面分別設有斜頂塊12,縮呵時同步吹氣防真空,避免了因螺牙型芯3的抱緊力過大而無法頂出和頂出變形的缺點,通過齒條7和連桿5上表面的頂出推塊8和脫螺紋推塊 9脫螺紋同步頂出產品。
具體的,所述脫螺紋推塊9斜面的斜度小于所述頂出推塊8斜面的斜度。由于脫螺紋時的速度慢,脫螺紋推塊9的斜面斜度小,頂出推塊8用于推動頂板1頂出產品,從而設計的斜度大,所述脫螺紋推塊9斜面的斜度由螺牙型芯3 上的齒輪大小和產品螺牙的螺距計算所得,所述頂出推塊8斜面的斜度由產品所需頂出高度和推動油缸601的行程計算所得。
具體的,所述斜頂塊12包括與脫螺紋推塊9相配合頂出的第一斜頂塊13 和與頂出推塊8相配合頂出的第二斜頂塊14。所述脫螺紋推塊9的斜面與第二斜頂塊14之間相互作用,從而推動脫螺紋推板16推向頂板2向上移動,頂出推塊7與第一斜頂塊13之間相互作用推動頂板2向上運動頂出產品。
具體的,所述連桿5尾端之間還設有支撐桿15。為了防止推動油缸601帶動連桿5的前進和后退時連桿5左右擺動而使用降低壽命。
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過程如下:模具開模,后模型芯縮呵同時氣咀往型芯內吹氣,防止縮呵時產生真空使產品變形,后模型芯縮呵后,推動油缸601 帶動齒條7運動,齒條7與脫螺紋鑲件4相嚙合,從而進行模具脫螺紋,同時脫螺紋推塊9和頂出推塊8與頂板2上的斜頂塊9進行相互作用,從而推動脫螺紋推板16推向頂板2向上移動,頂出推塊7與第一斜頂塊13之間相互作用推動頂板2向上運動,頂出產品,從而完成產品的頂出,由于螺牙型芯縮呵后產品的抱緊力小時,因此脫螺紋同步頂出時可以避免因螺紋型芯由于抱緊力過大而無法頂出產品和頂出產品變形的問題。
上述實施例為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實質與原理下所作的改變、修飾、替代、組合、簡化,均應為等效的置換方式,都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