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s-ldpe-紡織物水流分離機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EPS?LDPE?紡織物水流分離機,包括第一箱體、第一隔板、第一撥輥、第一沉料輸送絞龍、第一沉料提升絞龍、第二箱體、第二隔板、第二撥輥、第二沉料輸送絞龍、第二沉料提升絞龍和浮料出料機;本實用新型在同一個設備上采用U型回轉式分離行程設計,延長物料的分離行程,利用水流推動物料前進的過程中,讓破碎后的紡織物有足夠的時間沉入水底。同時利用多次撥輥清洗EPS?LDPE?紡織物混合物,讓混合物中的紡織物纖維能徹底從混合物中分離出。實現減少流程中設備的數量,降低成本。本實用新型增加了箱體的高度,并且在箱體底部設置了沉料輸送絞龍,給予混合物料充分的分離深度,提高物料分離純度,提升了物料品質。
【專利說明】
EPS-LDPE-紡織物水流分離機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塑料回收行業中使用的分離設備,具體地說是一種EPS-LDPE-紡織物水流分離機,屬于塑料回收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0002]在塑料回收行業中,再生的物料通常是多種物料混合的形式,這就需要將不同的物料分離開來。對于EPS(可發性聚苯乙烯)、LDPE(高壓低密度聚乙烯)和紡織物混合物料來說,利用密度法分離是一種常用的技術手段。目前沒有專門用于分離EPS,LDPE和紡織物混合的設備。
【發明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EPS-LDPE-紡織物水流分離機,其結構緊湊、合理,在同一個設備上采用U型回轉式分離行程設計,延長物料的分離行程,減少流程中設備的數量,降低了成本。
[0004]按照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EPS-LDPE-紡織物水流分離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箱體、第一隔板、第一撥輥、第一沉料輸送絞龍、第一沉料提升絞龍、第二箱體、第二隔板、第二撥輥、第二沉料輸送絞龍、第二沉料提升絞龍和浮料出料機;
[0005]所述第一箱體通過支架支撐,第一箱體內的縱向中間位置設置有沿第一箱體長度方向設置的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將第一箱體的內腔空間分隔為第一前槽和第一后槽,所述第一箱體后部左端處設有與第一后槽連通的物料進口,所述第一隔板的右端設有連通第一前槽與第一后槽的第一轉向口 ;所述第一后槽和第一前槽內分別安裝有若干個第一撥輥,所述第一撥輥通過第一驅動機構驅動轉動,第一后槽內的第一撥輥轉動時使水自左向右流動,第一前槽內的第一撥輥轉動時使水自右向左流動;所述第一隔板底邊與第一箱體底部之間留有間隙,該間隙內設置有沿第一箱體長度方向設置的第一沉料輸送絞龍,所述第一沉料輸送絞龍通過第一沉料輸送電機減速機驅動,用于將第一箱體內的沉料自左向右輸送至第一箱體右端底部的沉料出口,所述第一沉料提升絞龍設置在第一箱體右端,第一沉料提升絞龍的進料口與第一箱體的沉料出口相連通,第一沉料提升絞龍通過第一沉料提升電機減速機驅動;
[0006]所述第二箱體設置在第一箱體左側,第二箱體通過支架支撐,第二箱體內的縱向中間位置設置有沿第二箱體長度方向設置的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將第二箱體的內腔空間分隔為第二前槽和第二后槽,所述第二后槽右端與第一前槽左端對接并通過箱體連接口相連通,所述第二隔板的左端設有連通第二前槽與第二后槽的第二轉向口,所述第二前槽右端為浮料出口,所述浮料出口處設有浮料出料機;所述第二后槽和第二前槽內分別安裝有若干個第二撥輥,所述第二撥輥通過第二驅動機構驅動轉動,第二后槽內的第二撥輥轉動時使水自右向左流動,第二前槽內的第二撥輥轉動時使水自左向右流動;所述第二隔板底邊與第二箱體底部之間留有間隙,該間隙內設置有沿第二箱體長度方向設置的第二沉料輸送絞龍,所述第二沉料輸送絞龍通過第二沉料輸送電機減速機驅動,用于將第二箱體內的沉料自右向左輸送至第二箱體左端底部的沉料出口,所述第二沉料提升絞龍設置在第二箱體左端,第二沉料提升絞龍的進料口與第二箱體的沉料出口相連通,第二沉料提升絞龍通過第二沉料提升電機減速機驅動。
[0007]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驅動機構包括撥輥電機減速機、主動鏈輪、從動鏈輪和鏈條,所述撥輥電機減速機通過支座安裝在第一箱體的側壁上,撥輥電機減速機的輸出軸端安裝主動鏈輪;所述第一前槽和第一后槽內的第一撥輥數量相同且前后一一對應,每兩個前后對應的第一撥輥的中心軸通過轉向箱連接,構成一個撥輥組,撥輥組中其中一個第一撥輥的中心軸的外端安裝從動鏈輪,所述從動鏈輪通過鏈條與主動鏈輪連接傳動;所述第二驅動機構的結構與第一驅動機構相同。
[0008]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浮料出料機采用鏈板出料機。
[0009]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撥輥上的撥片為網片。
[0010]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箱體、第二箱體旁側架設有可移動的爬梯。
[0011 ]本實用新型發明于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優點:
[0012]1)、本實用新型在同一個設備上采用U型回轉式分離行程設計,延長物料的分離行程,減少流程中設備的數量,降低成本。
[0013]2)、本實用新型增加了箱體的高度,并且在箱體底部設置了沉料輸送絞龍在同樣設備占地的情況下,給予混合物料充分的分離深度,提高物料分離純度,提升了物料品質。
【附圖說明】
[0014]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結構俯視圖。
[0015]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結構主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6]下面結合具體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0017]如圖所示:實施例中的EPS-LDPE-紡織物水流分離機主要由第一箱體1、第一隔板
2、第一撥輥6、第一沉料輸送絞龍7、第一沉料提升絞龍9、第二箱體11、第二隔板12、第二撥輥16、第二沉料輸送絞龍17、第二沉料提升絞龍19和浮料出料機21等組成。
[0018]如圖1、圖2所示,所述第一箱體I通過支架支撐,第一箱體I內的縱向中間位置設置有沿第一箱體I長度方向設置的第一隔板2,所述第一隔板2將第一箱體I的內腔空間分隔為第一前槽3和第一后槽4,所述第一箱體I后部左端處設有與第一后槽4連通的物料進口 5,所述第一隔板2的右端設有連通第一前槽3與第一后槽4的第一轉向口 ;所述第一后槽4和第一前槽3內分別安裝有若干個第一撥輥6,所述第一撥輥6通過第一驅動機構驅動轉動,第一后槽4內的第一撥輥6轉動時使水自左向右流動,第一前槽3內的第一撥輥6轉動時使水自右向左流動;所述第一隔板2底邊與第一箱體I底部之間留有間隙,該間隙內設置有沿第一箱體I長度方向設置的第一沉料輸送絞龍7,所述第一沉料輸送絞龍7通過第一沉料輸送電機減速機8驅動,用于將第一箱體I內的沉料自左向右輸送至第一箱體I右端底部的沉料出口,所述第一沉料提升絞龍9設置在第一箱體I右端,第一沉料提升絞龍9的進料口與第一箱體I的沉料出口相連通,第一沉料提升絞龍9通過第一沉料提升電機減速機10驅動。
[0019]所述第二箱體11設置在第一箱體I左側,第二箱體11通過支架支撐,第二箱體11內的縱向中間位置設置有沿第二箱體11長度方向設置的第二隔板12,所述第二隔板12將第二箱體11的內腔空間分隔為第二前槽13和第二后槽14,所述第二后槽14右端與第一前槽3左端對接并通過箱體連接口 15相連通,所述第二隔板12的左端設有連通第二前槽13與第二后槽14的第二轉向口,所述第二前槽13右端為浮料出口,所述浮料出口處設有浮料出料機21;所述第二后槽14和第二前槽13內分別安裝有若干個第二撥輥16,所述第二撥輥16通過第二驅動機構驅動轉動,第二后槽14內的第二撥輥16轉動時使水自右向左流動,第二前槽13內的第二撥輥16轉動時使水自左向右流動;所述第二隔板12底邊與第二箱體11底部之間留有間隙,該間隙內設置有沿第二箱體11長度方向設置的第二沉料輸送絞龍17,所述第二沉料輸送絞龍17通過第二沉料輸送電機減速機18驅動,用于將第二箱體11內的沉料自右向左輸送至第二箱體11左端底部的沉料出口,所述第二沉料提升絞龍19設置在第二箱體11左端,第二沉料提升絞龍19的進料口與第二箱體11的沉料出口相連通,第二沉料提升絞龍19通過第二沉料提升電機減速機20驅動。
[0020]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驅動機構的結構如圖1、圖2所示,其主要由撥輥電機減速機22、主動鏈輪23、從動鏈輪24和鏈條組成,所述撥輥電機減速機22通過支座安裝在第一箱體I的側壁上,撥輥電機減速機22的輸出軸端安裝主動鏈輪23;所述第一前槽3和第一后槽4內的第一撥輥6數量相同且前后一一對應,每兩個前后對應的第一撥輥6的中心軸通過轉向箱26連接,構成一個撥輥組,撥輥組中其中一個第一撥輥6的中心軸的外端安裝從動鏈輪24,所述從動鏈輪24通過鏈條與主動鏈輪23連接傳動。
[0021 ]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二驅動機構的結構與第一驅動機構相同,故此處不再贅述。
[0022]如圖1、圖2所示,本實施例中,所述浮料出料機21優選采用鏈板出料機。所述撥輥上的撥片為網片。為方便檢修維護,所述第一箱體1、第二箱體11旁側架設有可移動的爬梯25。
[0023]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工作過程如下:
[0024]EPS、LDPE和紡織物的混合物料由上道工序輸入到第一箱體I后部的物料進口 5,撥輥電機減速機22通過鏈輪鏈條帶動幾組第一撥輥6轉動,從而產生水流,混合物料在水流帶動下在第一后槽4內自左向右流動,然后經過第一換向口進入第一前槽3內并自右向左流動,然后經過箱體連接口 15進入第二箱體11的第二后槽14內,第二箱體11內的幾組第二撥輥16轉動,產生水流驅使混合物料繼續自右向左流動,再經過第二換向口進入第二前槽13內并自左向右流動。在流動過程中,不同的物料進行分離,主要是紡織物料【PET、纖維等】下沉,因為第一撥輥6的轉速是通過電機減速機控制,從而可以控制轉速,這樣就可以有相對比較平靜的水面,保證有效的分離效果。混合物料在流動過程中得到了很長的流動距離,更有力的保證了物料在水中的分離時間,在流動過程中剩下的浮料【EPS、LDPE物料】最后流到第二前槽13右端的浮料出口處,被浮料出料機21輸送到下道工序。分離下來的沉料沉到第一箱體I和第二箱體11的底部,分別被第一沉料輸送絞龍7、第二沉料輸送絞龍17輸送到一端,再由第一沉料提升絞龍9和第二沉料提升絞龍19排出箱體外收集。
【主權項】
1.EPS-LDPE-紡織物水流分離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箱體(I)、第一隔板(2)、第一撥輥(6)、第一沉料輸送絞龍(7)、第一沉料提升絞龍(9)、第二箱體(11)、第二隔板(12)、第二撥輥(16)、第二沉料輸送絞龍(17)、第二沉料提升絞龍(19)和浮料出料機(21); 所述第一箱體(I)通過支架支撐,第一箱體(I)內的縱向中間位置設置有沿第一箱體(I)長度方向設置的第一隔板(2),所述第一隔板(2)將第一箱體(I)的內腔空間分隔為第一前槽(3)和第一后槽(4),所述第一箱體(I)后部左端處設有與第一后槽(4)連通的物料進口(5),所述第一隔板(2)的右端設有連通第一前槽(3)與第一后槽(4)的第一轉向口;所述第一后槽(4)和第一前槽(3)內分別安裝有若干個第一撥輥(6),所述第一撥輥(6)通過第一驅動機構驅動轉動,第一后槽(4 )內的第一撥輥(6 )轉動時使水自左向右流動,第一前槽(3 )內的第一撥輥(6 )轉動時使水自右向左流動;所述第一隔板(2 )底邊與第一箱體(I)底部之間留有間隙,該間隙內設置有沿第一箱體(I)長度方向設置的第一沉料輸送絞龍(7),所述第一沉料輸送絞龍(7)通過第一沉料輸送電機減速機(8)驅動,用于將第一箱體(I)內的沉料自左向右輸送至第一箱體(I)右端底部的沉料出口,所述第一沉料提升絞龍(9)設置在第一箱體(I)右端,第一沉料提升絞龍(9)的進料口與第一箱體(I)的沉料出口相連通,第一沉料提升絞龍(9)通過第一沉料提升電機減速機(10)驅動; 所述第二箱體(11)設置在第一箱體(I)左側,第二箱體(11)通過支架支撐,第二箱體(II)內的縱向中間位置設置有沿第二箱體(11)長度方向設置的第二隔板(12),所述第二隔板(12)將第二箱體(11)的內腔空間分隔為第二前槽(13)和第二后槽(14),所述第二后槽(14)右端與第一前槽(3)左端對接并通過箱體連接口(15)相連通,所述第二隔板(12)的左端設有連通第二前槽(13)與第二后槽(14)的第二轉向口,所述第二前槽(13)右端為浮料出口,所述浮料出口處設有浮料出料機(21);所述第二后槽(14)和第二前槽(13)內分別安裝有若干個第二撥輥(16),所述第二撥輥(16)通過第二驅動機構驅動轉動,第二后槽(14)內的第二撥輥(16)轉動時使水自右向左流動,第二前槽(13)內的第二撥輥(16)轉動時使水自左向右流動;所述第二隔板(12)底邊與第二箱體(11)底部之間留有間隙,該間隙內設置有沿第二箱體(11)長度方向設置的第二沉料輸送絞龍(17),所述第二沉料輸送絞龍(17)通過第二沉料輸送電機減速機(18)驅動,用于將第二箱體(11)內的沉料自右向左輸送至第二箱體(11)左端底部的沉料出口,所述第二沉料提升絞龍(19)設置在第二箱體(11)左端,第二沉料提升絞龍(19)的進料口與第二箱體(11)的沉料出口相連通,第二沉料提升絞龍(19)通過第二沉料提升電機減速機(20)驅動。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EPS-LDPE-紡織物水流分離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驅動機構包括撥輥電機減速機(22 )、主動鏈輪(23 )、從動鏈輪(24 )和鏈條,所述撥輥電機減速機(22 )通過支座安裝在第一箱體(I)的側壁上,撥輥電機減速機(22)的輸出軸端安裝主動鏈輪(23);所述第一前槽(3)和第一后槽(4)內的第一撥輥(6)數量相同且前后一一對應,每兩個前后對應的第一撥輥(6 )的中心軸通過轉向箱(26 )連接,構成一個撥輥組,撥輥組中其中一個第一撥輥(6)的中心軸的外端安裝從動鏈輪(24),所述從動鏈輪(24)通過鏈條與主動鏈輪(23)連接傳動;所述第二驅動機構的結構與第一驅動機構相同。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EPS-LDPE-紡織物水流分離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浮料出料機(21)采用鏈板出料機。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EPS-LDPE-紡織物水流分離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撥輥上的撥片為網片。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EPS-LDPE-紡織物水流分離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箱體(I)、第二箱體(11)旁側架設有可移動的爬梯(25)。
【文檔編號】B29B17/02GK205651567SQ201620453853
【公開日】2016年10月19日
【申請日】2016年5月18日 公開號201620453853.5, CN 201620453853, CN 205651567 U, CN 205651567U, CN-U-205651567, CN201620453853, CN201620453853.5, CN205651567 U, CN205651567U
【發明人】金武
【申請人】江蘇綠凱思科環保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