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立柱式多功能電風扇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4604094閱讀:350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立柱式多功能電風扇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電風扇技術領域,特別涉及落地式立柱式的電風扇。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的立柱式電風扇,其一般結構包括底座、立柱和位于立柱上的風扇頭。比較典型的結構如較早的中國ZL96232625. 9,名稱為“臺式柱形電風扇”的實用新型專利,披露了該電風扇的電動機、扇葉及其主軸均垂直于水平面設置,扇葉軸則分別固定于電動機軸及外罩頂部的支承座上,使風扇在工作時可環水平方向360°柱面送風。雖然該產品克服了常規臺扇工作時在扇體側面及背面不能受風的缺陷,具有送風范圍寬可在水平方向環形送風的特點,但是該種結構的風扇不僅從上到下送風面過寬不能集中送風,氣流流動距離比較近,而且需要的馬達功率大。其次中國ZL200520064782. 1,名稱為“立柱式電風扇送風機構”的實用新型專利, 披露了該風扇包括殼體、風輪、驅動電機、導風體、搖擺機構,驅動電機安裝在與殼體聯接的支承板上,搖擺機構的微電機固定在殼體的連接盤上,導風體套在風輪外,導風體上設有進風口、出風口、導風板和擋風板,風輪的上軸通過軸承固定在殼體上,風輪的下軸與電機輸出軸連接,導風體的出風口處設有導風網柵。該專利文獻在風輪旁邊的導風體3上設置有進風口 20,導致所述導風體3很難積聚氣壓從而使送風距離比較近;其次從上到下送風面過寬不能集中送風,而且需要的馬達功率大。另外中國ZL200720060774.9,名稱為“一種電風扇”的實用新型專利,披露了該風扇包括底盤、立柱、下殼、風葉、上殼、罩在下殼外側的導風輪及驅動風葉轉動的電機,其中風葉安裝在電機的電機軸上,電機軸與立柱設在同一條直線上,在下殼上設置有使導風輪在水平方向轉動的驅動裝置。雖然該專利由于設有使導向輪在水平方向轉動的驅動裝置, 保證導風輪6能夠朝著向下的方向做360度送風,可調整風扇的送風面積且其送風范圍廣, 但是其上下殼體采用網罩結構導致安全性差特別是當異物滴落到上殼上時可能會發生安 ^^^ 急 ^^ ο

發明內容
本發明針在現有電風扇的基礎上,提出一種新型結構的立柱式多功能電風扇,包括風扇底座、設置在所述風扇底座上的立柱和位于所述立柱正上方的扇風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扇風部包括扇風殼體、容納在所述扇風殼體內的聚風罩及容納在所述聚風罩內的扇葉;所述扇葉的轉軸中心線垂直于所述風扇底座的水平面;所述扇風殼體呈圓盤狀,由上扇風殼體和下扇風殼體上下扣合連接而成;所述上扇風殼體的上側壁為封閉壁體,所述下扇風殼體的下側壁中央部位設置有進風口,所述聚風罩罩蓋在所述進風口上;所述扇風殼體與所述立柱之間還設置有扇葉驅動部,所述扇葉驅動部包括驅動部殼體及驅動電機,所述驅動電機與所述扇葉同軸連接;在所述驅動部殼體上設置有主進風窗;所述驅動部殼體的上端部為敞口狀并與所述進風口的周邊壁體銜接,所述扇風殼體的側邊位置設置有出風口,所述聚風罩具有側面的排風口,所述排風口連通所述出風口。其中,所述風扇底座的水平面是指當所述風扇底座放置在地面上后與地面基本平行的水平面。其中,所述扇風部設置在所述立柱的正上方,是指所述扇風部不僅設置在所述立柱的上方而且其重心落在所述立柱上,在所述扇風部的外部形狀是對稱的情況下,可以使所述扇風部的重心基本落在所述立柱的中心線上。其中,所述扇風殼體呈圓盤狀,由上扇風殼體和下扇風殼體上下扣合連接而成,是指所述扇風殼體不僅由上扇風殼體和下扇風殼體上下扣合連接組成并具有一定容腔從而可以至少容納所述聚風罩和所述扇葉;其次所述扇風殼體從外形看呈圓盤狀,即所述扇風殼體水平方向的徑向的長度遠大于垂直方向的高度,從而使所述扇風部的重心不要過高, 提高風扇整體的穩定性。所述上扇風殼體和下扇風殼體之間可以通過機械扣接方式扣合起來,還可以增加螺絲連接而扣合起來。其中,所述上扇風殼體至少具有上側壁(即頂壁)罩蓋在所述下扇風殼體上,也可以是,所述上扇風殼體具有側壁和頂壁而呈盤狀,所述上扇風殼體的側壁扣合在所述下扇風殼體上。同理,所述下扇風殼體也可以采用與所述上扇風殼體適配的結構。另外,為了防止異物滴落到所述扇風殼體內,所述上扇風殼體的上側壁采用封閉式結構,即沒有向上敞開的用于進風的孔或洞,當然這樣并不排除可以設置用于安裝其它電控器件的定位通孔例如控制按鍵定位孔等。其中,所述下扇風殼體的下側壁中央部位上設置有進風口,所述聚風罩罩蓋在所述進風口上,是指在所述下扇風殼體的下側壁的中央部位上設置一個用于進風的進風口, 當所述聚風罩罩蓋在所述進風口上時,從所述進風口進入的氣流被吸入所述聚風罩內的空間,即主氣流從所述扇葉的下部并從軸向方向進入所述扇葉。所述進風口可以是敞開的孔洞,也可以是呈柵格狀的孔洞。所述聚風罩呈容腔狀從而收容所述扇葉,所述聚風罩至少包括側壁和頂壁,所述聚風罩的側壁與所述進風口的周邊壁體連接,所述聚風罩的頂壁可以是獨立設置的壁體,也可以借用所述上扇風殼體的上側壁作為所述聚風罩的頂壁。其中,在所述驅動部殼體上設置有主進風窗,是指所述驅動部殼體上設置有可以讓外部氣流進入所述驅動部殼體內容腔的窗口。所述驅動部殼體上的主進風窗間歇地排列在所述驅動部殼體上,從而不僅可以保證所述驅動部殼體本身的結構強度而支撐所述驅動電機及位于其上的所述扇風部,又不影響氣流的流通。為了保證風扇使用的安全性,所述主進風窗的窗口可以采用穿插式結構,即所述主進風窗所在窗口的一個側壁傾斜地向內延伸從而具有向內的延伸壁,所述延伸壁的頂端部接近所述延伸壁對面的側壁體的正投影;或者是,進一步的技術方案還可以是,所述主進風窗所在窗口中具有向內凹陷的斷裂壁,所述斷裂壁的兩側邊分別接近鄰近的窗口側壁的正投影。這樣從外面的正視方向基本不能看到所述驅動部殼體內的東西,但氣流可以通過傾斜的氣孔或由于斷流面所形成的氣孔進入所述驅動部殼體內。同時也可以防止桿狀的物件、手指從外面直接插入所述驅動部殼體內。其中,所述驅動部殼體的上端部為敞口狀并與所述進風口的周邊壁體銜接,是指所述驅動部殼體的上端部具有讓氣流通過的開口部,而且所述驅動部殼體的上端部壁體與所述進風口的周邊壁體連接,最好保證所述驅動部殼體的上端敞口處與所述進風口上下對應配合,從而不僅可以有利于所述驅動電機與所述扇葉同軸連接,也能讓所述驅動部殼體內的氣流在盡可能小阻力的情況下進入所述聚風罩。所述驅動部殼體的上端部可以為完全敞開的結構,也可以在所述驅動部殼體的上端部增加設置一個頂壁體,在所述頂壁體上設置可以讓氣流從所述驅動部殼體內流出的氣孔,從而達到同樣的技術效果。其次,所述驅動部殼體的上端部可以直接嵌入所述進風口內,再加螺絲連接起來;也可以是,將所述驅動部殼體的上端部與所述進風口的周邊壁體上下疊接,再通過螺絲連接起來。其中,所述驅動電機通過支撐架固連在所述驅動部殼體內,所述驅動電機的電源線穿過所述立柱延伸到所述風扇底座內。其次作為等同的方案,所述驅動電機也可以設置在所述驅動部殼體與所述扇風殼體之間的中間空間內。其中,所述扇風殼體的側邊位置設置有出風口,是指在所述扇風殼體的側壁上設置一個缺口用作出風口,或在所述扇風殼體的側壁上所設置的缺口位置中再設置一個專門用于排風通道的裝置,例如下面將要提及的出風風道,而所述出風風道的出口也是所述出風口。其中,所述聚風罩具有側面的排風口,是指在所述聚風罩的側壁部上并與所述出風口對應的位置設置的一個用于排出所述聚風罩內氣流的缺口,為此所述排風口連通所述出風口并可以排出所述聚風罩內氣流。根據上述技術方案,具有如下有益的效果(1)由于所述上扇風殼體的上側壁為封閉壁體,所述扇葉收容在所述扇風殼體內從而使用安全;(2)由于所述扇風部設置在所述立柱的正上方,所述扇葉的轉軸中心線垂直于所述風扇底座的水平面,從而使整個風扇穩固不易傾倒;(3)由于所述扇風殼體呈圓盤狀,從而使所述扇風部的重心不會過高,提高風扇整體的穩定性。(4)所述下扇風殼體的下側壁上設置有進風口,所述聚風罩罩蓋在所述進風口上, 從而使氣流從軸向進入所述聚風罩,以便所述聚風罩積聚氣壓從而使氣流吹出更遠;(5)在所述驅動部殼體上設置有主進風窗,不僅便利于氣流從軸向進入所述聚風罩,也可以利用氣流冷卻所述驅動電機。進一步的技術方案還可以是,所述聚風罩包括側壁和獨立設置的頂壁,所述聚風罩的側壁與所述進風口的周邊壁體銜接,所述聚風罩的頂壁中央部位具有開口部,所述開口部的內徑小于所述扇葉的外徑,并且所述聚風罩的頂壁與所述上扇風殼體的上側壁之間具有間隙。其中,所述獨立設置的頂壁是指所述頂壁不是借用所述上扇風殼體的上側壁作為聚風罩的頂壁;所述頂壁既可以單獨制造后與所述聚風罩的側壁固連,也可以與所述聚風罩的側壁一體化制造。根據上述技術方案,由于所述開口部的內徑小于所述扇葉的外徑,為此所述聚風罩的頂壁在可以幫助所述扇葉形成氣壓的同時,又能讓位于所述聚風罩外面的氣體從所述頂壁的開口部進入所述聚風罩。進一步的技術方案還可以是,所述扇風殼體的側壁上還設置有上部補風口,從所述上部補風口進入的氣流可以穿過所述上扇風殼體與所述聚風罩之間的間隙、所述聚風罩的頂壁中央部位的開口部后被吸入所述聚風罩內。根據該技術方案,從所述上部補風口進入的氣流可以彌補從所述驅動部殼體的主進風窗所進風量不足的問題,大大降低了從所述驅動部殼體的主進風窗進風的風速及其進風噪音,使風扇使用時比較安靜,也大大提高了風扇的出風量。其次所述上部補風口也可以采用與所述主進風窗的窗口同樣的穿插式結構。進一步的技術方案還可以是,在所述排風口與所述出風口之間設置有出風風道; 在所述出風風道上至少設置有兩個順著氣流方向的導風片,所述導風片呈弧狀,其內凹側為背風面;它們在沿所述扇葉旋轉的方向上呈前后階梯式錯位排列,其中位于前面的導風片比位于后面的導風片遠離所述扇葉。根據該方案,前面的導風片相對地遠離所述扇葉,這樣可以將所述扇葉扇出的風均勻地引導到外面并使吹出的風盡可能沿所扇風殼體的徑向方向吹出。進一步的技術方案還可以是,所述出風風道的上下壁體在沿氣流方向上同時向中心收縮使它們之間的間距逐漸變小。根據該結構,實際上所述出風風道就像鴨嘴狀,所述出風風道的進風部位的口徑大而出風口處的口徑小,并且使氣流盡可能地沿水平方向吹出。進一步的技術方案還可以是,所述聚風罩的側壁部與所述扇風殼體的側壁之間具有間隙空腔,所述間隙空腔內容納有電控元器件。根據該方案,從所述扇風殼體的側壁的所述上部補風口流入的氣流首先經過所述間隙空腔、穿過所述上扇風殼體與所述聚風罩之間的間隙后,再進入所述聚風罩的頂壁中央部位的開口部后被吸入所述聚風罩內。在氣流流經所述間隙空腔時可以帶走電控元器件的熱量,從而為電控器件提供安全保護。進一步的技術方案還可以是,所述驅動部殼體內還設置有水平轉動機構,所述水平轉動機構驅動所述扇風部及所述扇葉驅動部在所述立柱上沿水平方向上轉動。這樣可以實現在水平方向上來回循環掃射風。進一步的技術方案還可以是,所述驅動部殼體內還設置有搖擺機構,所述搖擺機構驅動所述扇風部及所述扇葉驅動部在所述立柱上左右擺動。這樣可以實現在軸向方向上來回掃射風。進一步的技術方案還可以是,所述立柱呈柱狀其內具有容納腔,所述立柱式多功能電風扇的部分電控器件容納其中。進一步的技術方案還可以是,所述驅動部殼體所具有的容納腔與所述立柱的容納腔連通,在所述立柱上設置有下部輔助進風口。所述下部輔助進風口也可以采用與所述主進風窗的窗口同樣的穿插式結構,這樣可以進一步降低所述主進風窗口的氣流流速,又能帶走所述立柱內的電器件的熱量。進一步的技術方案還可以是,所述立柱的容納腔內還設置有霧化裝置,所述霧化裝置具有出霧口,軟管一端連通所述出霧口,另一端延伸到所述扇風部。進一步的技術方案還可以是,在所述出風口的下面設置噴霧口,所述軟管連通所述噴霧口。進一步的技術方案還可以是,在所述軟管與所述噴霧口之間設置有霧氣通道,所述霧氣通道沿所述下扇風殼體的外表面分布。進一步的技術方案還可以是,所述風扇底座內設置有加熱器及鼓風機,所述風扇底座上設置有熱風出風口,所述加熱器加熱所生產的熱風從所述熱風出風口排出。根據上述技術方案,本新型結構電風扇不僅可以吹風而且可以霧化加濕,還可以加熱。由于本發明具有上述特點和優點,可以應用到電風扇產品或同時具有加濕、加熱功能的多功能產品中。


圖1是應用本發明專利技術方案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2是應用本發明專利技術方案的局部剖視結構示意圖;圖3是應用本發明專利技術方案的所述扇風部及所述扇葉驅動部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4是應用本發明專利技術方案的所述扇風部(取消頂壁161)及所述扇葉驅動部的另一個方向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5是圖4的俯視圖;圖6是所述扇葉驅動部的主進風窗的第一種結構的剖面示意圖;圖7是所述扇葉驅動部的主進風窗的第二種結構的剖面示意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對應用本發明專利技術方案的具體實施方案作進一步的說明。如圖1所示,一種新型結構的立柱式多功能電風扇,包括風扇底座4、設置在所述風扇底座4上的立柱3和位于所述立柱3正上方的扇風部1,所述扇風部1的重心基本落在所述立柱3的中心線上。所述立柱3上還設置有霧化裝置5。如圖2、圖3、圖4和圖5所示,所述扇風部1包括呈盆狀的上扇風殼體131和呈盆狀的下扇風殼體132,它們之間上下扣合連接并再加螺絲緊固而成扇風殼體13 ;所述扇風殼體13呈對稱的圓盤狀,即所述扇風殼體13水平方向的徑向長度遠大于垂直方向的高度, 從而使所述扇風部1的重心不要過高,提高風扇整體的穩定性。在所述上扇風殼體131的上側壁上還可以設置控制按鈕,用于控制風扇的動作。所述上扇風殼體131的上側壁為封閉壁體,從而防止異物滴落到所述扇風殼體13 內。所述扇風殼體13內設置有聚風罩16及容納在所述聚風罩16內的扇葉15,所述扇葉 15是離心式或軸流式風扇扇葉,所述扇葉15的轉軸中心線垂直于所述風扇底座4的水平面。所述風扇底座4的水平面是指當所述風扇底座4放置在地面上后與地面基本平行的水平面。所述立柱3既可以垂直設置在所述風扇底座4上,也可以以稍微傾斜的角度設置在所述風扇底座4上。所述下扇風殼體132的下側壁的中央部位上設置有進風口 142,所述聚風罩16罩蓋在所述進風口 142上。所述下扇風殼體132與所述立柱3之間還設置有扇葉驅動部2,所述扇葉驅動部2 包括驅動部殼體23及驅動電機22,所述驅動電機22容納在所述驅動部殼體23與所述扇風殼體13之間的中間空間內。所述驅動電機22與所述扇葉15同軸連接;在所述驅動部殼體23上設置有主進風窗21 ;所述驅動部殼體23的上端部為敞口狀并與所述進風口 142的周邊壁體銜接,從而不僅可以有利于所述驅動電機22與所述扇葉15同軸連接,也能讓所述驅動部殼體23內的氣流在盡可能小阻力的情況下進入所述聚風罩16。所述驅動部殼體23的上端部也可以直接嵌入所述進風口 142內,再通過螺絲連接起來;也可以是,將所述驅動部殼體23的上端部與所述進風口 142的周邊壁體上下疊接,再通過螺絲連接起來。所述驅動電機22通過支撐架固連在所述驅動部殼體23上,所述驅動電機22的電源線穿過所述立柱3延伸到所述風扇底座4內,當然也可以直接從所述驅動部殼體23內引
出ο主氣流從所述扇葉15下部的所述驅動部殼體23內從軸向方向進入所述扇葉15 所在的空間160(也是所述聚風罩16所包容的空間)。所述扇風殼體13的側邊位置設置有出風口 12,所述聚風罩16具有側面的排風口 165,所述排風口 165連通所述出風口 12。所述聚風罩16包括側壁162和獨立設置的頂壁161,所述聚風罩16具有的排風口 165設置在所述側壁162上;所述聚風罩16的側壁162與所述進風口 142的周邊壁體銜接,所述聚風罩16的頂壁161中央部位具有開口部163,所述開口部163的內徑小于所述扇葉15的外徑,并且所述聚風罩16的頂壁161與所述上扇風殼體131的上側壁之間具有間隙171。所述聚風罩的頂壁161與側壁162之間密封固連。由于所述開口部163的內徑小于所述扇葉15的外徑,為此所述聚風罩16的頂壁161在可以幫助所述扇葉15積聚氣壓的同時,又能讓位于所述聚風罩16外面的氣體從所述頂壁161的開口部171進入所述聚風罩 16內的空間160。所述扇風殼體13的側壁(所述上扇風殼體131或下扇風殼體132的側壁)上還設置有上部補風口 11,從所述上部補風口 11進入的氣流al可以穿過所述上扇風殼體131 與所述聚風罩16之間的間隙171、所述聚風罩16的頂壁161的中央部位的開口部163后被吸入所述聚風罩16內的空間160。根據該技術方案,從所述上部補風口 11進入的氣流可以彌補從所述驅動部殼體23的主進風窗21所進風量不足的問題,大大降低了從所述驅動部殼體23的主進風窗21進風的風速和進風噪音。其次,所述上部補風口 11也可以采用與所述主進風窗21的窗口同樣的穿插式結構。在所述排風口 165與所述出風口 12之間設置有出風風道60 ;所述出風風道60的上下壁體(164、141)在沿氣流方向上同時向中心收縮使它們之間的間距逐漸變小,使所述出風風道60就像鴨嘴狀,所述出風風道60的進風部位(也即所述聚風罩16上設置的所述排風口 16 的口徑大而所述出風口 12處的口徑小,并且使氣流盡可能地沿水平方向吹出。 所述出風風道60的上壁體164與所述聚風罩16的頂壁161連接為一體,也可以是所述聚風罩16的頂壁161向所述出風風道60方向延伸形成所述出風風道60的上壁體164。所述出風風道60的下壁體141就是所述下扇風殼體132的下側壁的一部分。在所述出風風道60內設置有兩個順著氣流方向的導風片6,它們呈弧狀,其內凹側(61、62)為背風面;如圖5所示它們在沿所述扇葉15旋轉的方向b上呈前后階梯式錯位排列,其中位于前面的導風片6(具有內凹側61的導風片)的頂端部610比位于后面的導風片6(具有內凹側62的導風片)的頂端部620遠離所述扇葉。根據該方案,前面的導風片6相對地遠離所述扇葉15,這樣可以將所述扇葉15扇出的風均勻地引導到外面并使吹出的風盡可能沿所扇風殼體13的徑向方向吹出。所述聚風罩16的側壁部162與所述扇風殼體13的側壁之間具有間隙空腔17,所述間隙空腔17內容納有電控元器件(圖中未畫出),這些電控器件為電風扇的部分控制電
9器件。根據該方案,從所述扇風殼體13的側壁上的所述上部補風口 11流入的氣流首先經過所述間隙空腔17、穿過所述上扇風殼體131與所述聚風罩16之間的間隙171后,再進入所述聚風罩16的頂壁161中央部位的開口部163后被吸入所述聚風罩16內。在氣流流經所述間隙空腔17時可以帶走電控元器件的熱量,從而為電控器件提供安全保護。為了保證風扇使用的安全性,所述主進風窗21的窗口采用穿插式結構,即如圖6 所示,所述主進風窗21所在窗口的一個側壁212傾斜地向內延伸從而具有向內的延伸壁 211,所述延伸壁211的頂端部接近所述延伸壁211對面的側壁212的正投影;或者是如圖 7所示,所述主進風窗21所在窗口中具有向內凹陷的斷裂壁211,所述斷裂壁211的兩側邊分別接近鄰近的窗口側壁212的正投影,所述斷裂壁211和側壁212的上下端部共同連接在所述驅動部殼體23的上下邊上。這樣從外面的正視方向基本不能看到所述驅動部殼體 23內的東西,但氣流a可以通過傾斜的氣孔(即所述主進風窗21)或由于斷流面所形成的氣孔(即所述主進風窗21)進入所述驅動部殼體23內。同時也可以防止桿狀的物件、手指從外面直接插入所述驅動部殼體23內。進一步的技術方案還可以是,所述驅動部殼體23內還設置有水平轉動機構M,所述水平轉動機構M驅動所述扇風部1及所述扇葉驅動部2在所述立柱3上沿水平方向上轉動。進一步的技術方案還可以是,所述驅動部殼體23內還設置有搖擺機構(圖中未畫出),所述搖擺機構驅動所述扇風部1及所述扇葉驅動部2在所述立柱3上左右擺動。進一步的技術方案還可以是,所述立柱3呈柱狀其內具有容納腔,所述立柱式多功能電風扇的部分電控器件容納其中。進一步的技術方案還可以是,所述驅動部殼體23所具有的容納腔與所述立柱3的容納腔連通,在所述立柱3上設置有下部輔助進風口 31。所述下部輔助進風口 31也可以采用與所述主進風窗21的窗口同樣的穿插式結構。從所述下部輔助進風口 31進入的風a2 不僅可以帶走所述立柱3內的熱量而且可以彌補所述主進風窗21的進風量的不足,進一步減少所述主進風窗21的進風速度從而降低噪音。進一步的技術方案還可以是,所述立柱3的容納腔內還設置有霧化裝置5,所述霧化裝置5包括霧化器51及霧化水箱52,所述霧化水箱52為所述霧化器5提供水源。所述霧化器5具有出霧口,軟管53 —端連通所述出霧口,另一端延伸到所述扇風部1。在所述出風口 12的下面設置噴霧口 55,在所述軟管53與所述噴霧口 55之間設置有由霧化壁M 與所述下扇風殼體132共同組成的霧氣通道M0,所述霧氣通道540沿所述下扇風殼體132 的外表面分布。所述噴霧口陽與所述出風口 12的寬度相同。進一步的技術方案還可以是,所述風扇底座4內設置有加熱器及鼓風機,所述風扇底座4上設置有熱風出風口 42,所述加熱器加熱所生產的熱風從所述熱風出風口 42排
出ο根據上述技術方案,本產品不僅使用安全、整個風扇穩固不易傾倒,而且能夠形成較強的水平方向的氣流,同時能夠對空氣予以加濕和加熱。
權利要求
1.一種立柱式多功能電風扇,包括風扇底座、設置在所述風扇底座上的立柱和位于所述立柱正上方的扇風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扇風部包括扇風殼體、容納在所述扇風殼體內的聚風罩及容納在所述聚風罩內的扇葉;所述扇葉的轉軸中心線垂直于所述風扇底座的水平面;所述扇風殼體呈圓盤狀,由上扇風殼體和下扇風殼體上下扣合連接而成;所述上扇風殼體的上側壁為封閉壁體,所述下扇風殼體的下側壁中央部位設置有進風口,所述聚風罩罩蓋在所述進風口上;所述扇風殼體與所述立柱之間還設置有扇葉驅動部,所述扇葉驅動部包括驅動部殼體及驅動電機,所述驅動電機與所述扇葉同軸連接;在所述驅動部殼體上設置有主進風窗;所述驅動部殼體的上端部為敞口狀并與所述進風口的周邊壁體銜接,所述扇風殼體的側邊位置設置有出風口,所述聚風罩具有側面的排風口,所述排風口連通所述出風口。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立柱式多功能電風扇,其特征在于,所述聚風罩包括側壁和獨立設置的頂壁,所述聚風罩的側壁與所述進風口的周邊壁體銜接,所述聚風罩的頂壁中央部位具有開口部,所述開口部的內徑小于所述扇葉的外徑,并且所述聚風罩的頂壁與所述上扇風殼體的上側壁之間具有間隙。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立柱式多功能電風扇,其特征在于,所述扇風殼體的側壁上還設置有上部補風口,從所述上部補風口進入的氣流穿過所述上扇風殼體與所述聚風罩之間的間隙、所述聚風罩的頂壁中央部位的開口部后被吸入所述聚風罩內。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立柱式多功能電風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排風口與所述出風口之間設置有出風風道;在所述出風風道上至少設置有兩個順著氣流方向的導風片,所述導風片呈弧狀,其內凹側為背風面;它們在沿所述扇葉旋轉的方向上呈前后階梯式錯位排列;其中位于前面的導風片比位于后面的導風片遠離所述扇葉。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立柱式多功能電風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風風道的上下壁體在沿氣流方向上同時向中心收縮使它們之間的間距逐漸變小。
6.根據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立柱式多功能電風扇,其特征在于,所述聚風罩的側壁部與所述扇風殼體的側壁之間具有間隙空腔,所述間隙空腔內容納有電控元器件。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立柱式多功能電風扇,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進風窗所在窗口的一個側壁傾斜地向內延伸從而具有向內的延伸壁,所述延伸壁的頂端部接近所述延伸壁對面的側壁體的正投影。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立柱式多功能電風扇,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進風窗所在窗口中具有向內凹陷的斷裂壁,所述斷裂壁的一側或兩側邊分別接近鄰近的所述主進風窗所在窗口側壁的正投影。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立柱式多功能電風扇,其特征在于,所述驅動部殼體內還設置有水平轉動機構,所述水平轉動機構驅動所述扇風部及所述扇葉驅動部在所述立柱上沿水平方向上轉動。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立柱式多功能電風扇,其特征在于,所述驅動部殼體內還設置有搖擺機構,所述搖擺機構驅動所述扇風部及所述扇葉驅動部在所述立柱上左右擺動。
11.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立柱式多功能電風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呈柱狀且其內具有容納腔,所述立柱式多功能電風扇的部分電控器件容納其中。
12.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立柱式多功能電風扇,其特征在于,所述驅動部殼體所具有的容納腔與所述立柱的容納腔連通,在所述立柱上設置有下部輔助進風口。
13.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立柱式多功能電風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的容納腔內還設置有霧化裝置,所述霧化裝置具有出霧口,軟管一端連通所述出霧口,另一端延伸到所述扇風部。
14.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立柱式多功能電風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出風口的下面設置噴霧口,所述軟管連通所述噴霧口。
15.根據權利要求14所述的立柱式多功能電風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軟管與所述噴霧口之間設置有霧氣通道,所述霧氣通道沿所述下扇風殼體的外表面分布。
1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立柱式多功能電風扇,其特征在于,所述風扇底座內設置有加熱器及鼓風機,所述風扇底座上設置有熱風出風口,所述加熱器加熱所生產的熱風從所述熱風出風口排出。
全文摘要
一種立柱式多功能電風扇,包括風扇底座、立柱和扇風部;所述扇風部包括扇風殼體、聚風罩及扇葉;扇葉是軸流式風扇扇葉并且轉軸中心線垂直于風扇底座;扇風殼體呈圓盤狀由上扇風殼體和下扇風殼體組成;上扇風殼體的上側壁為封閉壁體,下扇風殼體的下側壁上設置有進風口,聚風罩罩蓋在進風口上;扇風殼體與立柱之間還設置有扇葉驅動部,扇葉驅動部包括驅動部殼體及驅動電機,驅動電機與扇葉同軸連接;在驅動部殼體上設置有主進風窗;驅動部殼體的上端部為敞口狀并與進風口的周邊壁體銜接,扇風殼體的側邊位置設置有出風口,聚風罩具有側面的排風口,排風口連通所述出風口。本發明可以應用到電風扇產品中。
文檔編號F24F6/12GK102400957SQ20111036006
公開日2012年4月4日 申請日期2011年11月14日 優先權日2011年11月14日
發明者陳瑞玲 申請人:佛山市順德區機靈電器有限公司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坝县| 天全县| 仙居县| 谢通门县| 喜德县| 都昌县| 尚义县| 汕头市| 泾源县| 聊城市| 平利县| 威宁| 衡东县| 汉沽区| 拉萨市| 平武县| 古蔺县| 安化县| 阜阳市| 扎赉特旗| 若羌县| 广西| 昆山市| 长沙县| 祁阳县| 灯塔市| 江川县| 浏阳市| 白城市| 油尖旺区| 渝中区| 平凉市| 江达县| 辽宁省| 社旗县| 南雄市| 建德市| 东平县| 金门县| 商水县| 博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