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空調室外機風道系統及空調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空調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空調室外機風道系統。
背景技術: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及經濟技術的發展,空調已被廣泛應用于各個生活領域中。現有的空調一般具有用于與室外空氣產生熱交換的室外機及用于與室內空氣產生熱交換的室內機。室外機一般包括壓縮機、冷凝器。冷凝器與壓縮機連接,并與室外空氣產生熱交換,從而使得氣態制冷劑轉化為液態制冷劑。在空調運行時,進行熱交換后的冷凝器溫度較高,需對其進行降溫,方可保證其熱交換具有較好的效果,以免導致電機保護停機,并且,空調長期在高溫環境下運行,壽命會縮短。現有技術中一般采用軸流風扇與一風扇電機相連,并安裝在冷凝器的一側,其能夠對冷凝器周圍的空氣產生作用力,帶動冷凝器周圍的空氣流動,從而將冷凝器所產生的熱量排出室外機,最終實現為冷凝器降溫。 但是,在現有的空調器中,由于軸流風扇為吸風式風扇,因此,軸流風扇通常只對冷凝器兩側的空氣產生作用力,而對于正對冷凝器中間部分及風扇電機的空間范圍內的空氣的作用力則較弱,導致正對冷凝器中間部分及風扇電機部分的空間范圍內的空氣流動性較弱,不利于冷凝器及風扇電機的散熱,極易造成軸流電機過熱保護導致電機與壓縮機停機,嚴重的情況下會造成冷凝器及風扇電機的損壞。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室外機風道系統,旨在增強室外機中正對冷凝器中間部分及風扇電機的空間范圍內的空氣流動性,以改善風扇電機及冷凝器的散熱性倉泛。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空調室外機風道系統,包括用于帶動空調冷凝器周圍的空氣流動從而形成空氣流的第一軸流風扇、與所述第一軸流風扇相連接的風扇電機,及用于將所述第一軸流風扇所帶動的空氣流導流至對應所述風扇電機的電機主體的空間范圍內的導流件,該導流件與所述第一軸流風扇分別設置在所述風扇電機的兩端。優選地,所述導流件為第二軸流風扇。優選地,所述第二軸流風扇與所述第一軸流風扇平行設置。優選地,所述第一軸流風扇與所述第二軸流風扇的轉速及轉向相同。優選地,所述風扇電機為雙軸電機且其兩軸端包括對應于所述冷凝器的短軸端及與所述短軸端相對應的長軸端,所述第一軸流風扇設置于所述長軸端上,所述第二軸流風扇設置于所述短軸端上。優選地,所述第一軸流風扇的直徑大于所述第二軸流風扇的直徑。優選地,所述第二軸流風扇的位置與所述冷凝器的中間部分相對應。優選地,還包括用于供所述風扇電機安裝于其上的支架,所述長軸端與所述短軸端分別位于所述支架兩側。優選地,所述風扇電機包括第一風扇電機及第二風扇電機,且第一風扇電機及第二風扇電機上分別延伸出有分別供所述第一軸流風扇及所述導流件設置于其上的軸端。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空調,包括室外機,所述室外機包括風道系統,所述風道系統包括用于帶動所述冷凝器周圍的空氣流動從而形成空氣流的第一軸流風扇、與所述第一軸流風扇相連接的風扇電機,及用于將所述第一軸流風扇所帶動的空氣流導流至對應所述風扇電機的電機主體的空間范圍內的導流件,該導流件與所述第一軸流風扇分別設置在所述風扇電機的兩軸端上。本實用新型通過將第一軸流風扇及導流件分別設置于風扇電機的兩軸端,如此,當風扇電機運轉時,第一軸流風扇可對室外機中位于冷凝器左右兩側空間范圍內的熱空氣產生作用力,從而帶動冷凝器周圍的空氣流動以將熱空氣排出箱體而實現對冷凝器的降溫,而導流件則可進一步將第一軸流風扇所形成的空氣流部分導流至對應冷凝器中間部分及風扇電機的空間范圍中,帶動該范圍空間中的空氣流動,實現對風扇電機的散熱,提高了冷凝器的散熱效果。
圖I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室外機風道系統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I所示的室外機風道系統的風扇電機的結構示意圖。本實用新型目的的實現、功能特點及優點將結合實施例,參照附圖做進一步說明。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
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請參考圖1,其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室外機風道系統的結構示意圖。在本實施例中,室外機風道系統10運用于空調器的室外機中,其包括箱體100、支架300、風扇電機400、第一軸流風扇500及導流件600。箱體100大致為長方體,用于形成收容空間,收容冷凝器(圖未示)、支架300、風扇電機400、第一軸流風扇500及導流件600。如圖I所示,箱體100具有第一面板110及與第一面板110相對的第二面板120。第一面板110上開設有大致呈圓形并與第一軸流風扇500相對應的通孔111,如此,第一軸流風扇500可通過通孔111將箱體100內部中冷凝器所產生的熱量排出而實現對冷凝器的降溫。冷凝器設置于箱體100中靠近第二面板120處,用于冷凝液化壓縮機所排出的高溫高壓制冷劑氣體或氣化過冷液體,從而使空調可工作于制冷或制熱模式下。冷凝器用于液化高溫高壓制冷劑氣體時,會產生大量的熱量并排向箱體100內,導致箱體100中的空氣
溫度較高。支架300與箱體100相連接,用于供風扇電機400安裝于其上。參考圖2,圖2為圖I所示的室外機風道系統的風扇電機的結構示意圖。在本實施例中,風扇電機400為雙軸電機,具有電機主體410、長軸端420及短軸端430。長軸端420與短軸端430分別設置于電機主體410的相對兩側上,且其延伸方向相反。在本實施例中,當電機主體410運轉時,長軸端420及短軸端430被帶動一同運轉,且兩者的轉速及轉動方向相同。當風扇電機400安裝于支架300上之后,長軸端420及短軸端430分別位于支架300的兩側。第一軸流風扇500設置于風扇電機400的長軸端420上,并與箱體100的第一面板110上的通孔111相對應,用于在空調器工作時對冷凝器周圍空間范圍內的空氣產生作用力,帶動冷凝器周圍的空氣流動,使得冷凝器周圍的熱空氣可流向第一軸流風扇500處并通過通孔111排出箱體100。導流件600設置于風扇電機400的短軸端430上,并與冷凝器的中間部分大致相對應,用于將第一軸流風扇500所帶動的空氣流部分導流至對應電機主體410和對應冷凝器中間部分的空間范圍內,也即,導流至第一軸流風扇500及導流件600之間的空間中。如此,則導流件600可帶動該空間范圍內的空氣流動,以實現對電機主體410及冷凝器中間部分的散熱 。在一些實施例中,導流件600為第二軸流風扇,其直徑小于第一軸流風扇500的直徑,且其位置與冷凝器的中間部分相對應。第二軸流風扇的各個扇葉分別與第一軸流風扇500的各個扇葉相平行,如此,當電機主體410運轉時,第一軸流風扇500與第二軸流風扇對空氣所產生的作用力的方向一致,有利于對空氣的導流。可以理解,風扇電機400并不局限于本實施例中的情況。在其他實施例中,風扇電機400亦可包括第一風扇電機和第二風扇電機,第一風扇電機與第二風扇電機的轉速及轉向相同,且第一風扇電機及第二風扇電機上分別延伸出有分別供第一軸流風扇500及導流件600設置于其上的軸端。當空調工作時,風扇電機400的電機主體410開始運轉,帶動其長軸端420及短軸端430以相同轉速及相同方向一同轉動。由于第一軸流風扇500及第二軸流風扇分別設置于風扇電機400的長軸端420及短軸端430上,因此,第一軸流風扇500與第二軸流風扇在風扇電機400的驅動下,亦以相同轉速及相同方向一同轉動。第一軸流風扇500轉動后,在第一軸流風扇500的作用下,箱體100中位于冷凝器左右兩側的空間范圍的熱空氣流向第一軸流風扇500處,并在第一軸流風扇500的作用下通過箱體100上的通孔111排出箱體100,從而實現對冷凝器的降溫。也即,此時第一軸流風扇500可帶動箱體100中冷凝器左右兩側空間范圍內的空氣流動從而形成空氣流,有利于將冷凝器所產生的熱量排出箱體100。與此同時,第二軸流風扇亦以與第一軸流風扇500相同的轉速及方向轉動。第二軸流風扇轉動后,第一軸流風扇500所帶動的空氣流部分被導流至第二軸流風扇與第一軸流風扇500之間的空間范圍內。如此,可帶動該空間范圍內的空氣流動。由于電機主體410位于該空間范圍內,因此,該空間范圍內的空氣流動之后,還可實現對電機主體410的散熱。本實用新型的空調室外機風道系統10,通過將第一軸流風扇500及導流件600分別設置于風扇電機400的兩軸端420、430上,如此,當風扇電機400運轉時,第一軸流風扇500可將帶動冷凝器左右兩側的熱空氣流動從而將熱空氣排出箱體100而實現對冷凝器的降溫,而導流件600則可進一步將第一軸流風扇500所形成的空氣流部分導流至對應冷凝器中間部分的空間范圍中,帶動該范圍空間中的空氣流動,實現對風扇電機400的散熱,提高了冷凝器的散熱效果。進一步地,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采用如上述室外機風道系統的空調。所述空調的室外機包括風道系統,該風道系統包括用于帶動冷凝器周圍的空氣流動從而形成空氣流的第一軸流風扇,及與所述第一軸流風扇相連接的風扇電機,還包括用于將所述第一軸流風扇所帶動的空氣流導流至對應所述風扇電機的電機主體的空間范圍內的導流件,所述導流件與所述第一軸流風扇分別設置在所述風扇電機的兩端。[0031]應當理解的是,以上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不能因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或等效流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實用新型的專利 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空調室外機風道系統,包括用于帶動空調冷凝器周圍的空氣流動從而形成空氣流的第一軸流風扇,及與所述第一軸流風扇相連接的風扇電機,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用于將所述第一軸流風扇所帶動的空氣流導流至對應所述風扇電機的電機主體的空間范圍內的導流件,所述導流件與所述第一軸流風扇分別設置在所述風扇電機的兩端。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室外機風道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導流件為第二軸流風扇。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室外機風道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軸流風扇與所述第一軸流風扇平行設置。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室外機風道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軸流風扇與所述第二軸流風扇的轉速及轉向相同。
5.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室外機風道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風扇電機為雙軸電機且其兩軸端包括對應于所述冷凝器的短軸端及與所述短軸端相對應的長軸端,所述第一軸流風扇設置于所述長軸端上,所述第二軸流風扇設置于所述短軸端上。
6.如權利要求2或5所述的室外機風道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軸流風扇的直徑大于所述第二軸流風扇的直徑。
7.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室外機風道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軸流風扇的位置與所述冷凝器的中間部分相對應。
8.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室外機風道系統,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用于供所述風扇電機安裝于其上的支架,所述長軸端與所述短軸端分別位于所述支架兩側。
9.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室外機風道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風扇電機包括第一風扇電機及第二風扇電機,且第一風扇電機及第二風扇電機上分別延伸出有分別供所述第一軸流風扇及所述導流件設置于其上的軸端。
10.一種空調,包括室外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機包括如權利要求1-9任一項所述的風道系統。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空調室外機風道系統,包括用于帶動空調冷凝器周圍的空氣流動從而形成空氣流的第一軸流風扇、與所述第一軸流風扇相連接的風扇電機,及用于將所述第一軸流風扇所帶動的空氣流導流至對應所述風扇電機的電機主體的空間范圍內的導流件,該導流件與所述第一軸流風扇分別設置在所述風扇電機的兩軸端上。該室外機風道系統,其第一軸流風扇可帶動冷凝器周圍的空氣流動以將熱空氣排出箱體而實現對冷凝器的降溫,而其導流件則可進一步將第一軸流風扇所形成的空氣流部分導流至對應冷凝器中間部分及風扇電機的空間范圍中,帶動該范圍空間中的空氣流動,實現對風扇電機的散熱,提高了冷凝器的散熱效果。
文檔編號F24F1/38GK202757214SQ20122023951
公開日2013年2月27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24日 優先權日2012年5月24日
發明者冼志健, 梁勤奮, 陳洪宇 申請人:Tcl空調器(中山)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