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空調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空調室內機及實現空調室內機風感送風的方法。
背景技術:
現有的空調其制冷功能和制熱功能長時間送風以保持室內環境溫度的恒定,當空調長時間制冷時,冷風長時間吹到人體身上,不利于人體的健康,尤其是體弱或體虛的人容易因長時間吹冷風而生病,當空調長時間制熱時,長時間送出的較大股的熱風,也會令人感覺不適,因此無風感空調現在成為了各企業研究的熱點,在無風感處理技術中,以添加多孔板的方式實現無風感送風的專利較多,如圖1所示,具體的方案是通過在出風口內添加擋風多孔板1’,使氣流由成股湍流耗散為小尺度脈動紊流,使人體感覺不到吹風感,提升送風舒適性。
但是多孔板打孔后,孔隙率便固定,而且無法改變,當用戶需要一定微風時,多孔板往往無法滿足需求。空調室內機直接送風時吹風感過強,多孔板整流時無吹風感,無法滿足用戶需要微風的體驗。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種空調室內機,通過所述可分別滑動和/或轉動的至少兩個可相互配合的用于對氣流進行疏導的擋風板的結構,對貫流風葉導出的氣流進行不同級別的疏導,解決了現有技術擋風板的風感單一的問題,以形成不同程度的風感,滿足客戶的需求。
本發明的另外一個目的,提出了一種實現空調室內機風感送風的方法,通過可分別滑動和/或轉動的至少兩個可相互配合的用于對氣流進行疏導的擋風板的結構的設置,實現了不同程度風感的出風。
為達此目的,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空調室內機,包括:機身,所述機身內設有出風口,所述出風口上設置有可分別滑動和/或轉動的至少兩個可相互配合的用于對氣流進行疏導的擋風板,至少兩個可相互配合的所述擋風板上分別沿其厚度方向開設有通風孔,且兩個所述擋風板重合后的孔隙率小于兩個重合的擋風板中的任一擋風板的空隙率。
作為本技術方案的優選方案之一,所述出風口的至少一側設置有暗槽,至少兩個所述擋風板依次并排設置在暗槽內,且每一個擋風板對應設置有一個推動其沿暗槽方向上下滑動的齒輪,所述齒輪連接動力驅動裝置。
作為本技術方案的優選方案之一,所述擋風板包括前擋風板和后擋風板,所述后擋風板和前擋風板沿出風方向依次排列,且所述前擋風板和所述后擋風板分別在齒輪的推動下可將其部分或全部伸出于出風口上。
作為本技術方案的優選方案之一,所述前擋風板上開設有第一通風孔,所述后擋風板板開設有第二通風孔,且至少前擋風板和后擋風板部分重合時,所述第一通風孔和所述第二通風孔因角度不同,氣流僅能自第一通風孔和第二通風孔的重合部位流出。
作為本技術方案的優選方案之一,所述第一通風孔為橫向條形通風孔,所述第二通風孔為縱向條形通風孔,所述前擋風板和后擋風板重合時,所述橫向條形通風孔和縱向條形通風孔相垂直且重合部位為方形孔。
作為本技術方案的優選方案之一,所述出風口處的至少一側設置有帶動對應擋風板轉動的轉軸,至少兩個所述擋風板在其對應的轉軸的作用下相重合,所述轉軸連接動力驅動裝置。
作為本技術方案的優選方案之一,所述機身內還設置有換熱器,所述換熱器的前側還設置有面板,所述出風口的外側還設置有用于將出風口打開或關閉的導風板。
一種實現空調室內機風感送風的方法,通過在出風口處設置至少兩個可分別伸出至出風口上的具有不同孔隙率的擋風板,以調整出風口處的出風的風感,當至少兩個所述擋風板重合時其空隙率小于每個擋風板,此時出風的風感小于任一擋風板單獨工作時出風口處的風感。
作為本技術方案的優選方案之一,每一個所述擋風板可部分或全部伸出于出風口上。
有益效果:通過所述可分別滑動和/或轉動的至少兩個可相互配合的用于對氣流進行疏導的擋風板以及開設在不同擋風板上不同尺寸的通風孔的結構,對貫流風葉導出的氣流進行不同級別的疏導,以形成不同程度的風感,滿足客戶的需求。
附圖說明
圖1是現有技術提供的空調室內機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實施例1提供的空調室內機的非工作狀態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實施例1供的空調室內機在出風量最大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實施例1供的空調室內機在僅后擋風板部分伸出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發明實施例1供的空調室內機在僅后擋風板完全伸出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本發明實施例1供的空調室內機在僅前擋風板部分伸出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7是本發明實施例1供的空調室內機在僅前擋風板完全伸出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8是本發明實施例1供的空調室內機在前、后擋風板均部分伸出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9是本發明實施例1供的空調室內機在前、后擋風板均完全伸出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10是本發明實施例1供的空調室內機在前擋風板和后擋風板重合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
1、導風板;2、前擋風板;3、后擋風板;4、齒輪;5、面板;6、暗槽;7、換熱器;8、貫流風葉;9、出風口;10、機身;11、第一通風孔;12、第二通風孔;1’、多孔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并通過具體實施方式來進一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
實施例1
一種空調室內機,如圖2-10所示,包括:機身10,所述機身10內還設置有換熱器7,所述換熱器7的前側還設置有面板5,所述換熱器7的下方還設置有貫流風葉8,所述貫流風葉8的下方為出風口9,所述貫流風葉8導出的風自所述出風口9吹出后進入室內,所述出風口9的外側還設置有用于將出風口9打開或關閉的導風板1。所述出風口9上設置有可分別滑動和/或轉動的至少兩個可相互配合的用于對氣流進行疏導的擋風板,至少兩個可相互配合的所述擋風板上分別沿其厚度方向開設有通風孔,每個所述擋風板均可單獨滑動或轉動以使得其部分或全部位于所述出風口9內,當單個擋風板全部位于所述出風口9內,自貫流風葉8導出的風自所述擋風板上的通風孔疏流后自出風口9導出。
為了自出風口9導出的風吹到人身上帶來的風感具有不同的級別根據出風疏導的粗細而分,每個所述擋風板上均開設有通風孔,所述每個擋風板上的空隙率可以不同也可以相同,當兩個擋風板上的孔隙率相同時,其通風孔的分布不同,假設前擋風板2孔隙率為φ1,后擋風板3孔隙率為φ2,則重疊后形成重合小孔的孔隙率為φ3,φ3分別小于φ1和φ2,φ1與φ2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每一個單獨的擋風板全部伸出至出風口處時,自出風口處經疏導而出的風因通風孔的不同具有不同的風感。
具體實施時,也可以兩個所述擋風板分別伸出于出風口9內,且相重合在一起,因為兩個所述擋風板重合后的孔隙率小于兩個重合的擋風板的任一擋風板的空隙率,相對于單獨的擋風板的出風疏導,大大提高了擋風板的利用率。進一步細化了出風風感的級別。
通過所述可分別滑動和/或轉動的至少兩個可相互配合的用于對氣流進行疏導的擋風板以及開設在不同擋風板上不同尺寸的通風孔的結構,對貫流風葉8導出的氣流進行不同級別的疏導,以形成不同程度的風感,滿足客戶的需求。
所述出風口9的至少一側設置有暗槽6,且至少兩個所述擋風板依次并排設置在暗槽6內,且每一個擋風板對應設置有一個推動其沿暗槽6方向上下滑動的齒輪4,所述齒輪4連接動力驅動裝置。所述暗槽6可以是一個或交錯的兩個或多個,以容納兩個或多個擋風板,當單個暗槽6內設置的擋風板的數量超過2個時,所述暗槽6內設置有用于安裝擋風板的安裝架,所述齒輪4可固定在安裝架上以帶動與其對應的擋風板在暗槽6內上下移動。
位于所述暗槽6內的擋風板數量為兩個,所述擋風板包括前擋風板2和后擋風板3,所述齒輪4分別設置在所述暗槽6的兩內側壁上,所述后擋風板3和前擋風板2沿出風方向依次排列,且所述前擋風板2和所述后擋風板3分別在齒輪4的推動下可將其部分或全部伸出于出風口9上。所述前擋風板2上開設有第一通風孔11,所述后擋風板3板開設有第二通風孔12,且至少前擋風板2和后擋風板3部分重合時,所述第一通風孔11和所述第二通風孔12因角度不同,氣流僅能自第一通風孔11和第二通風孔12的重合部位流出。
如圖3中所示,導風板1打開,所述前擋風板2和后擋風板3均收縮藏匿于空調面板中的暗槽6中,此時自所述空調室內機吹出的風量最大,吹風感最強;當人體感覺吹風感較強時,可以通過調節所述前擋風板2和/或后擋風板3的位置以減弱吹風感,如圖4-5所示,所述后擋風板3在其對應的齒輪4的作用下單獨自暗槽6內伸出,后擋風板3遮擋出風時,可以停留在出風口9上的任意位置,所述后擋風板3伸出越多,出風遮擋范圍越大;也可以如圖6-7所示,所述前擋風板3在其對應的4齒輪的驅動下單獨自暗槽6伸出,可以停留在出風口9上的任意位置,前擋風板2伸出越多,出風遮擋范圍越大;使用者可根據第一通風孔11和第二通風孔12的孔徑的不同選擇單獨伸出前擋風板2或后擋風板3,并可在前擋風板2或后擋風板3伸出后具體調整其停留的位置,以加大或減小風感。
當采用任意單個的擋風板對出風口9處的氣流進行整流后,人體仍然覺得吹風感較強時,可采取前擋風板2和后擋風板3同時伸出的方式整流,進一步減小吹風感,如圖8-9中所示,當后擋風板3全部伸出時,前擋風板2同時向外伸出,所述第一通風孔11和所述第二通風孔12因角度不同,氣流僅能自第一通風孔11和第二通風孔12的重合部位流出。此時空調出風量最小,吹風感最弱。
所述第一通風孔11和所述第二通風孔12的形狀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優選的,如圖10所示,所述第一通風孔11為橫向條形通風孔,所述第二通風孔12為縱向條形通風孔,所述前擋風板2和后擋風板3重合時,所述橫向條形通風孔和縱向條形通風孔相垂直且重合部位為方形孔。
當機身10內設置有多個擋風板時,因為不同擋風板的孔徑和分布的差異,任意兩個所述擋風板的組合其重合部位有大小之分,因此在具體實施時,可根據需要選擇重合部位最小的組合、重合部位最大的組合、或位于中間的具有差異性的一個或幾個的組合,以滿足使用者對風感的準確需求。
實施例2
與實施例1不同的是,所述出風口處的至少一側設置有帶動對應擋風板轉動的轉軸,所述每個擋風板在其對應的所述轉軸的帶動下部分或全部伸出至出風口處。
每個所述擋風板上均開始有通風孔,每個所述擋風板上的空隙率可以不同也可以相同,當兩個擋風板上的孔隙率相同時,其通風孔的分布不同,假設前擋風板2孔隙率為φ1,后擋風板3孔隙率為φ2,則重疊后形成重合小孔的孔隙率為φ3,φ3分別小于φ1和φ2,φ1與φ2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
每一個單獨的擋風板全部伸出至出風口處時,自出風口處經疏導而出的風因通風孔的不同具有不同的風感。使用者可根據需要調整單獨伸出的擋風板在出風口9處的位置,以增大或減小風感的強度。
當任一單獨伸出的擋風板對出風進行疏導后,使用者依然覺得風感過大時,通過動力驅動裝置和轉軸使得至少兩個所述擋風板對應重合,因不同擋風板的通風孔的孔徑和/或分布不同,氣流僅能自兩個擋風板的重合部位流出,大大降低了風感,當然因為不同擋風板的孔徑和分布的差異,兩個所述擋風板的重合部位最小的組合,其出風量最小,吹風感最弱。
實施例3
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實現空調室內機風感送風的方法,通過在出風口9處設置至少兩個可分別伸出至出風口9上的擋風板,以調整出風口9處的出風的風感,當任一擋風板伸出于出風口9上時,每一個單獨的擋風板全部伸出至出風口處時,自出風口處經疏導而出的風因通風孔的不同具有不同的風感。每一個所述擋風板可部分或全部伸出于出風口9上。使用者可根據需要調整單獨伸出的擋風板在出風口9處的位置,以增大或減小風感的強度。
任意兩個所述擋風板重合時的空隙率小于其單獨伸出時的空隙率,假設前擋風板2孔隙率為φ1,后擋風板3孔隙率為φ2,則重疊后形成重合小孔的孔隙率為φ3,φ3分別小于φ1和φ2,φ1與φ2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此時出風的風感小于上述擋風板單獨工作時出風口9處的風感。
綜上所述,通過所述可分別滑動和/或轉動的至少兩個可相互配合的用于對氣流進行疏導的擋風板以及開設在不同擋風板上不同尺寸的通風孔的結構,對貫流風葉導出的氣流進行不同級別的疏導,以形成不同程度的風感,滿足客戶的需求。
以上結合具體實施例描述了本發明的技術原理。這些描述只是為了解釋本發明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釋為對本發明保護范圍的限制。基于此處的解釋,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不需要付出創造性的勞動即可聯想到本發明的其它具體實施方式,這些方式都將落入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