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空調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導風板機構及空調器。
背景技術:
目前的空調器產品,其導風板機構分為單層板結構和雙層板結構兩種。對應于這兩種結構,導風板機構通常設計為兩種,單層板機構是包含單純一層結構;雙層板機構包含上下兩層結構,其雖然比單層板機構的導風效果有所提高,但是現有的雙層導風板機構只能實現單風向導風,導致風向直吹時會使用戶身體有不舒服的感覺,導風效果仍然欠佳,不能給用戶帶來舒服的使用體驗。
因此,現有技術還有待于改進和發展。
技術實現要素:
鑒于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導風板機構及空調器,從而解決現有空調器導風板機構只能實現單風向導風,導致風向直吹時會使用戶身體有不舒服的感覺,導風效果欠佳的問題。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導風板機構,鉸接在空調器的出風口上,其包括:下層導風板,及設置在所述下層導風板之上的上層導風板;所述上層導風板為高低起伏的曲面板。
所述的導風板機構,其中,所述上層導風板的上表面分布有半球形凹陷。
所述的導風板機構,其中,所述上層導風板為波浪形曲面板。
所述的導風板機構,其中,所述上層導風板為梭形曲面板。
所述的導風板機構,其中,所述上層導風板,通過間隔設置在所述下層導風板上的多個支撐板,固定設置在所述下層導風板之上;位于下層導風板兩端的支撐板上設置有用于將導風板機構鉸接在空調器出風口上的鉸接軸;位于下層導風板中間的支撐板上設置有用于將導風板機構鉸接在空調器出風口上的鉸接孔。
所述的導風板機構,其中,所述下層導風板為弧形。
所述的導風板機構,其中,所述上層導風板傾斜設置。
所述的導風板機構,其中,所述上層導風板的上表面最高點與最低點的落差為3~5mm。
所述的導風板機構,其中,所述上層導風板的寬度小于所述下層導風板的寬度,且所述上層導風板設置在所述下層導風板的后端。
一種空調器,其中,包括以上任一項所述的導風板機構。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導風板機構及空調器,所述導風板機構包括:下層導風板,及設置在所述下層導風板之上的上層導風板;所述上層導風板為高低起伏的曲面板。本發明導風板機構,可以打散空調出風風流,改變風向,實現多方向風流的導風,使得空調風向直吹時不會出現強烈的風感,從而提高了用戶的使用舒適度。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一的導風板機構裝配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一的導風板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2中A處的局部放大圖。
圖4是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二的導風板機構裝配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二的導風板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圖5中B處的局部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提供一種導風板機構及空調器,為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確,以下參照附圖并舉實施例對本發明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發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明。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導風板機構,鉸接在空調器的出風口上,其包括:下層導風板,及設置在所述下層導風板之上的上層導風板;所述上層導風板為高低起伏的曲面板。
高低起伏的曲面板的設置,使得上層導風板的不同位置處的表面朝向不同,由此不同位置的上層導風板表面與空調的出風風流接觸后,導引的風向也各不相同,高低起伏的曲面板將空調出風風流打散,改變了風向,從而能夠實現多方向風流的導風。
優選的,所述上層導風板的上表面分布有半球形凹陷。半球形凹陷的設置不僅增加了更多不同的表面朝向,也增加了更多不同朝向的表面位置的數量,由此形成了更多不同的導引風向。因此半球形凹陷能夠進一步加強將空調出風風流的打散效果,實現更多方向風流的導風,使得空調風向直吹時不會出現強烈的風感,從而提高了用戶的使用舒適度。
進一步的,可以將所述上層導風板設置為兩種不同形態的高低起伏的曲面板:波浪形曲面板和梭形曲面板。
進一步的,所述上層導風板,通過間隔設置在所述下層導風板上的多個支撐板,固定設置在所述下層導風板之上;位于下層導風板兩端的支撐板上設置有用于將導風板機構鉸接在空調器出風口上的鉸接軸;位于下層導風板中間的支撐板上設置有用于將導風板機構鉸接在空調器出風口上的鉸接孔。鉸接軸和鉸接孔都是便于導風板機構在導風口內的旋轉,而驅動導風板機構旋轉的電機的設置為現有技術,此處不再贅述。
優選的,所述下層導風板為弧形,以便導風板機構的上下擺動。
更進一步的,所述上層導風板傾斜設置,便于制造導風板時脫模。優選的,傾斜角度可以設置為10~30°。
優選的,所述上層導風板的上表面最高點與最低點的落差為3~5mm。具體實施時,例如可以設置上層導風板的最高點至下層導風板的距離為25mm,同時設置上層導風板的最低點至下層導風板的距離為21mm,由此形成4mm的最大落差,便于更好的將空調出風風流打散,改變風向。
進一步的,所述上層導風板的寬度小于所述下層導風板的寬度,且所述上層導風板設置在所述下層導風板的后端。
本發明所述導風板機構在具體使用時,當單一的風流從空調出風口吹出后,風流受到高低起伏的曲面板及其表面半球形凹陷的影響,可以打散空調出風風流,從而改變出風方向,實現多方向風流的導風,使得空調風向直吹人身體時不會出現強烈的風感,從而提高了用戶的使用舒適度。
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空調器,其包括以上所述的導風板機構。
以下以兩個應用實施例對本發明所述導風板機構作具體說明。
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一的導風板機構1,如圖1至圖3所示,鉸接在空調器的出風口9上,其包括下層導風板11,及設置在所述下層導風板11之上的上層導風板12;所述上層導風板12為高低起伏的波浪形曲面板,且其上表面分布有大量的半球形凹陷121。
進一步的,如圖2、圖3所示,所述上層導風板12通過間隔設置在下層導風板11上的多個支撐板13固定設置在下層導風板11之上;位于下層導風板11兩端的支撐板13上設置有用于將導風板機構1鉸接在空調器出風口9上的鉸接軸131;位于下層導風板11中間的支撐板13上設置有用于將導風板機構1鉸接在空調器出風口9上的鉸接孔132。
進一步的,如圖2、圖3所示,所述下層導風板11為弧形。
進一步的,所述上層導風板12為傾斜30°設置,所述上層導風板12的上表面最高點與最低點的落差為4mm。
進一步的,如圖1、圖2所示,所述上層導風板12的寬度小于下層導風板11的寬度,且上層導風板12設置在下層導風板11的后端。
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二的導風板機構2,如圖4至圖6所示,鉸接在空調器的出風口9上,其包括下層導風板21,及設置在所述下層導風板21之上的上層導風板22;所述上層導風板22為高低起伏的梭形曲面板,且其上表面分布有大量的半球形凹陷221。
進一步的,如圖5、圖6所示,所述上層導風板22通過間隔設置在下層導風板21上的多個支撐板23固定設置在下層導風板21之上;位于下層導風板21兩端的支撐板23上設置有用于將導風板機構2鉸接在空調器出風口9上的鉸接軸231;位于下層導風板22中間的支撐板23上設置有用于將導風板機構2鉸接在空調器出風口9上的鉸接孔232。
進一步的,如圖5、圖6所示,所述下層導風板21為弧形。
進一步的,所述上層導風板22為傾斜30°設置,所述上層導風板22的上表面最高點與最低點的落差為4mm。
進一步的,如圖4、圖5所示,所述上層導風板22的寬度小于下層導風板21的寬度,且上層導風板22設置在下層導風板21的后端。
綜上,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導風板機構及空調器,所述導風板機構包括:下層導風板,及設置在所述下層導風板之上的上層導風板;所述上層導風板為高低起伏的曲面板。本發明導風板機構,可以打散空調出風風流,改變風向,實現多方向風流的導風,使得空調風向直吹時不會出現強烈的風感,從而提高了用戶的使用舒適度。
應當理解的是,本發明的應用不限于上述的舉例,對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可以根據上述說明加以改進或變換,所有這些改進和變換都應屬于本發明所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