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小家電生產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加濕器。
背景技術:
隨著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們越來越關注自身的居住環境的舒適度。室內空氣濕度是影響居住舒適度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別是在干燥的北方地區或者長期使用空調的場所,因此加濕器也就成為了家庭和辦公場合的必備小家電。
加濕器一般包括底座和水箱,底座內設置有水槽,水槽中的水來自于水箱,霧化器設置在水槽的最低點,水槽內的水被霧化器轉化成為水霧,風機將霧化器轉化成的水霧吹向底座出霧口,底座出霧口與水箱的水霧通道連通,最終水霧從水箱出霧口噴出,從而實現對室內空間的加濕。
然而,目前的加濕器水槽內產生的水霧大部分停留在加濕器的內部,其原因在于,水霧從霧化器位置產生之后,會不受約束的四處飄散,水槽的各個位置將會充滿水霧,而風機僅能將水槽內的一部分水霧吹出至底座出霧口,其余的水霧都消散在了機器內部,這導致加濕器的水箱出霧口的水霧較小,加濕效果不夠明顯。
因此,如何能夠將加濕器所產生的水霧盡量多的送至底座出霧口,以增強加濕器的加濕效果是目前本領域技術人員亟需解決的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種加濕器的底座,以便能夠將加濕器所產生的水霧盡量多的送至底座出霧口,避免水霧消耗在加濕器的內部,增加加濕器的加濕效果。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還在于提供一種采用上述底座的加濕器。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的加濕器的底座,包括水槽、霧化器和底座出霧口,所述水槽內靠近所述霧化器處還設置有水霧導流筋,所述水霧導流筋在所述水槽內圍設出水霧通道,所述水霧通道至少將所述霧化器圈設在內部,且所述水霧通道與所述底座出霧口連通。
優選的,還包括用于將所述霧化器轉化成的水霧吹向所述底座出霧口的風機口,所述風機口也被圍設在所述水霧通道內。
優選的,所述底座出霧口與所述水霧通道的一端連通,所述風機口位于所述水霧通道的另一端,所述霧化器設置在所述風機口與所述底座出霧口之間。
優選的,還包括用于將所述霧化器轉化成的水霧吹向所述底座出霧口的風機口,所述風機口位于所述水霧通道之外,且與所述水霧通道的內部連通。
優選的,所述水霧導流筋垂直于所述水槽的底面,且所述水霧導流筋包括相對設置的兩條。
優選的,所述水槽的內壁上設置有分別與兩條所述水霧導流筋配合的插槽,任意一根所述水霧導流筋的兩端均插接于所述插槽內。
優選的,任意一條所述水霧導流筋的兩端均與所述水槽的內壁相連,且所述水霧導流筋與所述水槽一體成型。
優選的,還包括設置在兩條所述水霧導流筋上方的蓋板,兩條所述水霧導流筋中的一條上設置有開口,所述開口與所述底座出霧口連通。
優選的,所述霧化器為超聲波霧化片。
本發明所公開的加濕器,包括底座和設置在底座上的水箱,該底座為上述任意一項所公開的加濕器的底座。
優選的,所述加濕器為上加水式加濕器。
由以上技術方案中可以看出,本發明所公開的加濕器的底座,包括水槽、霧化器和底座出霧口,并且水槽內靠近霧化器的位置還設置了水霧導流筋,水霧導流筋在水槽內圍設出水霧通道,水霧通道至少將霧化器圈設在內部,并且水霧通道與底座出霧口連通。
由于水霧導流筋所形成的水霧通道將霧化器圈設在了內部,并且水霧通道與底座出霧口連通,因此霧化器所產生的水霧不會向四處飄散,水霧只能沿著水霧通道流通至底座出霧口,這就保證了加濕器所產生的水霧能夠盡量多的達到底座出霧口,進而從水箱出霧口排至室內,從而有效增強加濕器的加濕效果。
本發明所公開的加濕器由于采用了上述底座,因此該加濕器應當兼具上述底座相應的技術優點,本文中對此不再進行贅述。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中所公開的加濕器的底座的俯視示意圖;
圖2為圖1中所公開的加濕器的底座的A-A剖視示意圖。
其中,1為水槽,2為水霧導流筋,3為霧化器,4為風機口,5為底座出霧口,6為蓋板。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的核心之一是提供一種加濕器的底座,以便能夠將加濕器所產生的水霧盡量多的送至底座出霧口5,避免水霧消耗在加濕器的內部,增加加濕器的加濕效果。
本發明的另一核心在于提供一種具有上述底座的加濕器。
為了使本技術領域的人員更好地理解本發明方案,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本發明中所公開的加濕器的底座,包括水槽1,霧化器3和底座出霧口5,并且水槽1內靠近霧化器3的位置還設置有水霧導流筋2,水霧導流筋2在水槽1內圍設出水霧通道,水霧通道至少將霧化器3圈設在內部,并且水霧通道與底座出霧口5連通,如圖1和圖2中所示。
由于水霧導流筋2所形成的水霧通道將霧化器3圈設在了內部,并且水霧通道與底座出霧口5連通,因此霧化器3所產生的水霧不會向四處飄散,水霧只能沿著水霧通道流通至底座出霧口5,這就保證了加濕器所產生的水霧能夠盡量多的達到底座出霧口5,進而從水箱出霧口排至室內,從而有效增強加濕器的加濕效果。
為了進一步提高加濕器的出霧效果,本實施例中還在加濕器的底座上設置了風機口4,風機口4與設置在底座內的風機相連,風機口4用于將霧化器3轉化成的水霧吹向底座出霧口5,并且風機口4也被圍設在水霧通道內,如圖1中所示。
如此設置可以借助風機口4處的風力將霧化器3所生成的水霧盡快排出,避免水霧在水槽1內消散,這可以進一步提高霧化器3的霧化效果。
當然,風機口4也可不被圍設在水霧通道內,由于風機口4的作用在于將水霧吹向底座出霧口5,因此可以使風機口4位于水霧通道之外,并與水霧通道的內部連通,這同樣可以達到將霧化器3所生成的水霧盡快排出的目的。
如圖1中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底座出霧口5與水霧通道的一端連通,風機口4位于水霧通道的另外一端,霧化器3設置在風機口4與底座出霧口5之間,當霧化器3位置產生水霧后,風機口4將水霧直接吹向底座出霧口5,上述部件的設置順序可以保證水霧產生之后經過最短距離即可到達底座出霧口5,避免水霧在水霧通道內折返或者停留時間過長,從而進一步增強加濕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一條水霧導流筋2經過彎折可以圍設形成上述水霧通道,考慮到設計和生產的便利性,本實施例中的水霧導流筋2具體為兩條,兩條水霧導流筋2垂直于水槽1的底面,如圖1中所示,并且兩條水霧導流筋2相對設置,結合圖1和圖2可以看出,兩條水霧導流筋2將霧化器3、風機口4圍設在內部,并與底座出霧口5連通。
每一條水霧導流筋2的兩端均與水槽1的內壁相連,如圖1中所示,水霧導流筋2與水槽1的內壁之間的連接方式不受限制,例如可以為開拆卸方式,也可為一體式連接方式,當水霧導流筋2與水槽1的內壁之間采用開拆卸連接方式時,本實施例中推薦采用插接,具體的,在水槽1內壁上設置有分別與兩條水霧導流筋2配合的插槽,任意一條水霧導流筋2的兩端均插接在插槽內。
更進一步的,為了避免水霧從兩條水霧導流筋2的頂部溢出,本實施例中還在兩條水霧導流筋2的上方設置了蓋板6,兩條水霧導流筋2中的一條上設置開口,該開口與底座出霧口5連通,如圖2中所示。
在本發明實施例中,霧化器3具體采用超聲波霧化片,如圖1中所示。
本發明實施例中還公開了一種加濕器,包括底座和設置在底座上的水箱,該加濕器不限于上加水式加濕器或下加水式加濕器,并且該加濕器的底座為上述任意一實施例中所公開的加濕器的底座。
由于采用了上述實施例中的底座,因此該加濕器兼具上述底座相應的技術優點,本申請文件中對此不再進行贅述。
以上對本發明所提供的加濕器及其底座進行了詳細介紹。本文中應用了具體個例對本發明的原理及實施方式進行了闡述,以上實施例的說明只是用于幫助理解本發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對本發明進行若干改進和修飾,這些改進和修飾也落入本發明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