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污泥換熱器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環保設備污泥處理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污泥換熱器。
【背景技術】
[0002]通常,城市污水廠的污泥是指處理污水所產生的固態、半固態及液態的廢棄物,隨著污水處理設施的普及、處理率的提高和處理程度的深化,污水廠的污泥產量也有較大的增長。污水廠污泥的穩定和脫水稱作為污泥的處理,污泥的穩定處理有好氧穩定和厭氧穩定,好氧穩定能耗較高,只有當污泥量較小的時候才采用。污泥厭氧穩定處理通常被用作大型污水廠采用的方式,污泥換熱器是污泥厭氧工藝中將污泥降溫或升溫的關鍵設備,對厭氧系統溫度的控制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污泥與水通過間壁式換熱方式實現熱交換,目前應用最廣泛的是泥水換熱器,這種換熱器主要分套管式換熱器和螺旋板式換熱器兩種形式。
[0003]套管式換熱器是用兩種尺寸不同的標準管連接而成同心圓套管,外面的叫殼程,內部的叫管程。兩種不同介質可在殼程和管程內逆向流動(或同向)以達到換熱的效果。套管式換熱器大多是內管中不允許有焊接,因為焊接會造成受熱膨脹開裂,并且單位換熱面積金屬消耗量大,檢修清洗不方便。
[0004]螺旋板式換熱器是由兩張間隔一定的平行薄金屬板卷制而成,在其內部形成兩個同心的螺旋形通道。換熱器中央設有隔板,將螺旋形通道隔開,兩板之間焊有定距柱以維持通道間距。冷熱流體分別通過兩條通道,在換熱器內逆流流動,通過薄板進行換熱。螺旋板換熱器單向流動,污泥中的纖維物質或大顆粒物很容易堵塞通道,并且清理非常困難。
[0005]因此,需要一種能有效地克服換熱器單向流動帶來的污泥對換熱通道堵塞、換熱面積金屬消耗量大、檢修清洗不方便等問題的寬通道換熱器。
【實用新型內容】
[0006]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出了一種污泥換熱器,所述換熱器為立式結構,所述換熱器包括:外殼,所述外殼的至少一個側面可打開或者可拆卸;換熱板束,所述換熱板束包括有多個平板式換熱單元,所述換熱單元由兩個平板貼合形成,所述兩個平板之間形成有為供清潔介質通過的寬的第一通道;在所述各個換熱單元之間所形成的第二通道;位于所述換熱單元兩側的換熱通道箱體,所述箱體中包括第一箱體通道和第二箱體通道,該兩個箱體通道分別與所述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連通;其中所述第一通道與所述第二通道相互交錯。
[0007]優選地,在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污泥換熱器中,第一通道的入口端與所述第二通道的入口分別位于換熱器的相對側。所述外殼的四個側面可以設置成可打開或者可拆卸的。
[0008]優選地,所述的第一通道的入口端位于換熱器的頂部或者底部。
[0009]優選地,在所述換熱單元中,所述平板之間通過定距柱確定平板間距,形成所述第一通道。在所述換熱板束的頂部和底部設置有夾緊板。
[0010]優選地,所述外殼設置有用于將外殼打開的鉸接裝置。
[0011]更優選地,換熱器的上端設置有吊鉤。
[0012]在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換熱器中,所述的兩種換熱介質均為污泥。
[0013]優選地,所述的換熱方法,所述換熱通道內通過的換熱介質污泥含水率可達90% — 99.9%。
[0014]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寬通道污泥換熱器,采用了寬通道設計,適合大量固體顆粒、纖維懸浮物、粘稠狀的污泥,污泥能夠流動順暢、無滯留、無死區,避免固體顆粒或懸浮物的沉積、堵塞通道等現象發生。
[0015]應當理解,前述大體的描述和后續詳盡的描述均為示例性說明和解釋,并不應當用作對本實用新型所要求保護內容的限制。
【附圖說明】
[0016]參考隨附的附圖,本實用新型更多的目的、功能和優點將通過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的如下描述得以闡明,其中:
[0017]圖1示意性示出了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方式的污泥換熱器的結構示意圖;
[0018]圖2示出了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方式的污泥換熱器的換熱單元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0019]圖3示出了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方式的污泥換熱器的換熱介質沿著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的流動方向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0]通過參考示范性實施例,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和功能以及用于實現這些目的和功能的方法將得以闡明。然而,本實用新型并不受限于以下所公開的示范性實施例;可以通過不同形式來對其加以實現。說明書的實質僅僅是幫助相關領域技術人員綜合理解本實用新型的具體細節。
[0021]在下文中,將參考附圖描述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在附圖中,相同的附圖標記代表相同或類似的部件,或者相同或類似的步驟。
[0022]圖1中示出了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方式的污泥換熱器。該污泥換熱器如圖所示為立式結構。
[0023]換熱器包括:外殼I,所述外殼的至少一個側面可打開或者可拆卸;換熱板束5,所述換熱板束包括多個平板式換熱單元,所述換熱單元由兩個平板貼合形成,所述兩個平板之間形成有為供清潔介質通過的寬的第一通道13;在所述各個換熱單元之間所形成的第二通道12;位于所述換熱單元兩側的換熱通道箱體4,所述箱體中包括第一箱體通道和第二箱體通道,該兩個箱體通道分別與所述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連通;其中所述第一通道與所述第二通道相互交錯。例如,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可以以相互垂直的方式來交錯。
[0024]此外,該換熱器還設置有支座3、位于上下方的夾緊板2等。
[0025]優選地,在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污泥換熱器中,第一通道的入口端與所述第二通道的入口分別位于換熱器的相對側。優選地,所述的第一通道的入口端位于換熱器的頂部或者底部。
[0026]例如在圖1所示的實施方式中,換熱器上部第一換熱介質入口8、換熱器下部第一換熱介質出口 6、換熱器下部第二換熱介質入口 10、換熱器上部第二換熱介質出口 9。換熱介質進口和出口處可以設置法蘭盤用于連接相應的管道。換熱介質進口和出口處的法蘭盤可以與外部管道相互銜接,方便換熱介質流進和流出換熱通道。
[0027]換熱器的外殼的四個側面可以設置成可打開或者可拆卸的。優選地,換熱器的外殼的四個側面都可打開。
[0028]優選地,在所述換熱單元中,所述平板之間通過定距柱確定平板間距,形成所述第一通道13。在所述換熱板束的頂部和底部設置有夾緊板2。
[0029]優選地,所述外殼設置有用于將外殼打開的鉸接裝置。例如,在圖1所示的實施方式中,換熱器外殼的連接部分為合頁7,合頁7可將換熱器的兩部分外殼I打開,方便進行清洗。
[0030]更優選地,換熱器的上端可以設置有吊鉤11。
[0031]在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中,換熱器的上部第一換熱介質入口8可以與第二換熱介質出口 9相互垂直安裝,換熱器下部第二換熱介質入口 6與第一換熱介質出口 10也可以相互垂直安裝,從而使外部管道可以順利接入。
[0032]下面結合示意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寬通通道換熱器及其換熱方式做詳細說明,圖1中,換熱板束5采用的是耐腐蝕性強,機械性能高的材料制成,換熱板束由換熱平板組成,換熱平板相互貼合形成換熱器的寬通道。換熱寬通道兩側分別流入不同的換熱污泥,通過換熱平板實現不同換熱污泥之間熱交換。
[0033]如圖2所述,換熱通道一側為通過定距柱14確定通道間距的定距側寬通道(第一通道)13。例如,在其中一個第一通道中換熱介質可以在垂直于紙面的方向上向內流動,而在相鄰的另一個第一通道中的換熱介質在垂直于紙面的方向上向外流動。換熱通道另一側未設立定距柱的平板側寬通道(第二通道)12。例如,在其中一個第二通道中另一種換熱介質在與紙面平行的方向上流動。兩個側通道分別流進不同的污泥。
[0034]圖3所示,當污泥從換熱器頂部a口進入到換熱通道,在定距柱側寬通道13內流動,由上至下經過多層通道從換熱器底部b出口流出;當污泥從換熱器底部c 口進入到換熱通道,未設置定距柱一側的平板側寬通道12內流動,由下至上經過多層通道從換熱器頂部d 口流出。兩種換熱介質的污泥在換熱通道內錯流,實現高效率換熱。
[0035]結合這里披露的本實用新型的說明和實踐,本實用新型的其他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都是易于想到和理解的。說明和實施例僅被認為是示例性的,本實用新型的真正范圍和主旨均由權利要求所限定。
【主權項】
1.一種污泥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換熱器包括: 夕卜殼; 換熱板束,所述換熱板束包括多個平板式換熱單元,所述換熱單元由兩個平板貼合形成,所述兩個平板之間形成有為供清潔介質通過的寬的第一通道; 在所述各個換熱單元之間所形成的第二通道; 位于所述換熱單元兩側的換熱通道箱體,所述箱體中包括第一箱體通道和第二箱體通道,該兩個箱體通道分別與所述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連通; 其中所述第一通道與所述第二通道相互交錯。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換熱器為立式結構,所述第一通道的入口端與所述第二通道的入口分別位于換熱器的相對側。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污泥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殼的至少一個側面可打開或者可拆卸的。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污泥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殼的四個側面為可打開或者可拆卸的。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污泥換熱器,其中所述的第一通道的入口端位于換熱器的頂部或者底部。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污泥換熱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換熱單元中,所述平板之間通過定距柱確定平板間距,形成所述第一通道。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污泥換熱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換熱板束的頂部和底部設置有夾緊板。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污泥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殼設置有用于將外殼打開的鉸接裝置。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污泥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換熱器的上端設置有吊鉤。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污泥換熱器,所述換熱器包括:外殼;換熱板束,所述換熱板束包括多個平板式換熱單元,所述換熱單元由兩個平板貼合形成,所述兩個平板之間形成有為供清潔介質通過的寬的第一通道;在所述各個換熱單元之間所形成的第二通道;位于所述換熱單元兩側的換熱通道箱體,所述箱體與所述第一通道連通;其中所述第一通道與所述第二通道相互交錯。
【IPC分類】F28D9/00
【公開號】CN205383919
【申請號】CN201620161130
【發明人】裴敏, 岳磊, 楊永凱
【申請人】中持水務股份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6年7月13日
【申請日】2016年3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