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廚具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導氣裝置。
背景技術:
生物質燃料是指將生物質材料燃燒作為燃料,一般主要是農林廢棄物(如秸稈、鋸末、甘蔗渣、稻糠等),經過粉碎、混合、擠壓、烘干等工藝,制成各種成型(如塊狀、顆粒狀等)的,可直接燃燒的一種新型清潔燃料。生物質燃料灶則是一種生物質燃料利用設備,其具有節能環保的優點,是公認的綠色環保節能設備,在廣大農村地區具有廣闊的前景,但目前市面上的生物質燃料灶燃燒效率低,除塵效果也較低。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導氣裝置,該導氣裝置結構簡單,利用導向葉片特殊的結構,使上升的氣流產生氣旋,從而利用離心力達到除塵的目的,另外,由于螺旋形的結構使得此處的溫度較高,能夠將未燃燒盡的可燃氣體再次加熱燃燒,從而提高燃燒效率,同時,該導氣裝置還利用其上較小孔徑的通道阻止粉塵繼續上升,使該部分粉塵聚集于燃料灶內,以提高燃料灶外部的清潔度。
本實用新型是這樣實現的:一種導氣裝置,包括外殼、內殼和多個導向葉片,所述外殼和所述內殼均呈環狀,所述內殼位于所述外殼內,所述導向葉片的一端與所述內殼的外壁連接,所述導向葉片的另一端與所述外殼的內壁連接,多個所述導向葉片繞所述內殼的軸線呈螺旋狀分布,所述導向葉片為弧形葉片且傾斜設置,所述導向葉片的一側為用于引導氣流流向的引導斜面,所述內殼與所述外殼之間形成貫通的第一通道,所述第一通道由所述導向葉片間隔為多個區域。
可選地,所述導氣裝置還包括連接件,所述連接件設置于所述內殼的內部,所述連接件具有沿其軸向貫通的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的橫截面面積由其軸向的上部至下部依次增大,所述連接件的側壁與所述內殼相接,所述連接件的側壁上設置有第二通孔。
可選地,所述連接件為圓臺,所述第二通道的形狀與所述圓臺的形狀一致。
可選地,所述第二通孔的數量為多個,多個所述第二通孔環繞所述圓臺的側壁設置。
可選地,所述第二通孔的軸線垂直于所述圓臺的側壁。
可選地,所述第二通孔靠近所述內殼內壁的底部,所述第二通孔與所述第二通道連通。
可選地,所述圓臺的頂部設置有凸臺,所述凸臺設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與所述第二通道連通。
可選地,所述凸臺呈圓柱形,所述凸臺的內部中空。
可選地,所述第一通孔的數量為多個,且按照陣列的方式分布。
可選地,所述凸臺的直徑小于所述內殼的直徑。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有益效果是:該導氣裝置的結構簡單合理,通過在內殼和外殼之間設置多個具有引導氣流流向的引導斜面的導向葉片,使可燃氣體在此產生離心力,從而將跟隨可燃氣體的雜質及灰塵拋出,降低粉塵對外部環境的影響;而多個導向葉片構成的螺旋形結構,使可燃氣體聚集于此從而產生較高的溫度,有利于將未充分燃燒的可燃氣體再次燃燒,提高燃燒效率,降低廢氣的排放;另外,部分較輕的粉塵還能通過設置在圓臺側壁的第二通孔進行回收,降低粉塵的排放,在凸臺上設置的第一通孔,利用孔徑較小的第一通孔,阻止較大的粉塵排出,二者均能夠將部分粉塵或者雜質回收在燃料灶內,以方便定期清理,達到了降低燃料灶外部粉塵濃度的效果。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應當理解,以下附圖僅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的某些實施例,因此不應被看作是對范圍的限定,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相關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俯視圖;
圖3為圖2的仰視圖;
圖4為圖1的剖視圖。
其中,上述附圖包括以下附圖標記:
外殼110;
導向葉片120;
內殼130;
第一通孔140;
第二通孔150;
圓臺160;
凸臺170;
第一通道180;
第二通道190。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通常在此處附圖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組件可以以各種不同的配置來布置和設計。
因此,以下對在附圖中提供的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詳細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護的本實用新型的范圍,而是僅僅表示本實用新型的選定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應注意到:相似的標號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圖中表示類似項,因此,一旦某一項在一個附圖中被定義,則在隨后的附圖中不需要對其進行進一步定義和解釋。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上”、“下”、“左”、“右”、“豎直”、“水平”、“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或者是該實用新型產品使用時慣常擺放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等僅用于區分描述,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
此外,術語“水平”、“豎直”等術語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絕對水平或懸垂,而是可以稍微傾斜。如“水平”僅僅是指其方向相對“豎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該結構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傾斜。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還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設置”、“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實施例1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導氣裝置主要用于生物質燃料灶,特別是以秸稈為燃料的燃料灶,目前,生物質燃料灶在廣大農村已規?;褂茫渲饕剂蠟榻斩挘斩挼娜紵殡S大量的粉塵和雜質排放,給人們的生活環境造成一定不利的影響,而現有的燃料灶由于其結構的限制,燃燒效果不佳,燃燒效率比較低,并且除塵效果差。而在本實施例中,利用導向葉片120的特殊結構,并將多個導向葉片120呈螺旋狀分布,從而利用離心力對燃料灶內燃燒后的秸稈產生的粉塵和雜質進行分離,并且在該導氣裝置上還設置有凸臺170,凸臺170上設置有第一通孔140,利用孔徑較小的第一通孔140,使隨著可燃氣體上升的較大粉塵或者雜質無法通過第一通孔140,最終使這部分粉塵或者雜質匯聚在圓臺160的底部,通過定期清理即可,這樣,可以大大降低燃料灶向外部排放的粉塵量,從而保證了燃料灶外部的環境衛生。
參閱圖1和圖2,本實施例提供一種導氣裝置,主要用于生物質燃料灶,該導氣裝置包括外殼110、內殼130、圓臺160、凸臺170和多個導向葉片120。
具體地,內殼130和外殼110均呈環狀結構,其外形為圓柱形,內殼130和外殼110的內部為上下貫穿的結構,內殼130位于外殼110的內部,且內殼130的軸線與外殼110的軸線共線,由內殼130的頂部至底部方向或者由內殼130的底部至頂部方向觀察,內殼130和外殼110實際構成為兩個同心的圓,而內殼130與外殼110之間則由導向葉片120連接并形成一個整體,其中,導向葉片120的一端與呈環狀的內殼130的外壁固定連接,導向葉片120的另一端與呈環狀的外殼110的內壁固定連接,其中,內殼130和外殼110可采用陶瓷材料或者金屬耐高溫材料,比如鑄鐵,而導向葉片120與內殼130和外殼110之間則可采用焊接的方式或者一體成型的方式進行連接,這樣,內殼130、外殼110和導向葉片120形成一個整體結構,這樣,導氣裝置的安裝和拆卸都更加方便。
進一步地,參閱圖1,為了改變可燃氣體的流向,導向葉片120為弧形葉片,導向葉片120的一側具有引導氣流流向的引導斜面,而內殼130和外殼110之間原本形成貫通的第一通道180,第一通道180用于部分可燃氣體通過,多個導向葉片120均勻設置在內殼130和外殼110之間,這樣導向葉片120將第一通道180間隔分為多個形狀和大小一致的區域,當可燃氣體由第一通道180的底部至頂部時,上升的可燃氣體由于受多個導向葉片120間隔分開的區域的影響變得更加均勻,最終使火苗較為均勻;而呈傾斜設置的導向葉片120可以引導可燃氣體順延該引導斜面逐步往內殼130的中心方向聚集從而產生離心力,因導氣裝置安裝在爐膛的上方,秸稈燃燒后產生的一部分雜質和粉塵則跟隨可燃氣體上升,由于離心力的作用,質量較重的雜質和粉塵則被分離出導氣裝置,被燃料灶內的收塵裝置收集;并且由于導向葉片120具有傾斜的引導斜面,可燃氣體上升過程中在此處形成氣旋,可燃氣體往上流動的速度受導向葉片120的影響而減緩,可燃氣體短時間內聚集于此,大量且具有高溫的可燃氣體直接提高了此處的溫度,而未充分燃燒的可燃氣體還能在此處再次燃燒,提高燃料灶的燃燒效率。
進一步地,參閱圖1、圖2和圖3,導氣裝置還包括連接件,連接件設置在內殼130的內部,在本實施例中,連接件為圓臺160,圓臺160的豎直截面呈梯形,在圓臺160的軸向中心設置有第二通道190,第二通道190沿圓臺160的軸向設置并貫穿整個圓臺160,圓臺160的側壁與內殼130的內壁連接,根據內殼130的材料,可選擇焊接或者一體成型的方式將圓臺160和內殼130連接,并使圓臺160的底部與內殼130和外殼110的底部齊平,這樣使得整個導氣裝置的底部處于同一水平面,以避免部分可燃氣體未沿第一通道180上升,當然圓臺160的底部也能高于內殼130和外殼110底部的高度,此處只是一種優選的實施方式。在圓臺160的側壁設置有第二通孔150,第二通孔150的數量為多個,多個第二通孔150環繞圓臺160的側壁開設,第二通孔150主要作為出塵孔,為了使圓臺160側壁與內殼130內壁之間形成的區域的粉塵更好地從第二通孔150中排出,第二通孔150最好與圓臺160的側壁垂直,使第二通孔150的軸線垂直于圓臺160的側壁,粉塵或者雜質由于重力原因,會逐漸聚集在圓臺160側壁與內殼130內壁之間形成的區域,為了使該區域的粉塵盡快排出,第二通孔150的位置應該設置在該區域的底部,并且兩個相鄰的第二通孔150之間距離盡量小一些,以環繞圓臺160側壁的一圈第二通孔150為一層,第二通孔150也能夠設置成多層,多層第二通孔150可以相互交叉設置,這樣才能使多數聚集于此的粉塵能夠較快排出;而第二通道190并非呈圓柱形,實際應用中,最好將第二通道190的形狀設置為和圓臺160的形狀一致,這樣的作用在于,可以方便將第二通道190與第二通孔150連通,而第二通孔150垂直于圓臺160的側壁可以方便粉塵的排出,從而使部分粉塵由第二通孔150進入第二通道190的底部,方便定期對粉塵進行清理,同時,圓臺160內部具有較大的空間,也能使更多的可燃氣體匯聚于此,一方面可產生較高的溫度,另一方面能夠使可燃氣體較為連續的往上排出,從而間接地提高燃燒效率,因此,在本實施例中,第二通道190盡可能與圓臺160形狀一致,并使第二通道190盡量較大一些,而第二通道190的空間越大,相應地,圓臺160的側壁也越薄,側壁較薄的圓臺160同時也有利于熱傳遞,以增強導氣裝置的燃燒效率,提高燃料的利用率。
參閱圖4,由燃料灶爐膛上升而來的部分可燃氣體沿第二通道190繼續上升,因此,為了保證火苗的均勻和降低燃料灶產生的粉塵濃度,在圓臺160的頂部設置有凸臺170,在本實施例中,凸臺170可以設置為圓柱形,并在凸臺170的表面開設多個第一通孔140,第一通孔140垂直于凸臺170的上表面,凸臺170的內部也能為中空結構,并使該中空結構與第二通道190連通,這樣,第一通孔140也能夠與第二通道190連通,當然,凸臺170也能為實心結構,僅在凸臺170的上表面開設第一通孔140,使第一通孔140與第二通道190連通,在本實施例中,凸臺170內部為中空結構,并使中空結構與第二通道190連通,具有中空結構的凸臺170可以使部分可燃氣體聚集在此中空結構內,而由第一通孔140排出的可燃氣體的流量有限,這樣,當可燃氣體較為充足時,部分可燃氣體可儲存于此,當可燃氣體不足時,此處聚集的可燃氣體還能夠在一定時間內持續供給燃燒,從而提高可燃氣體的燃燒效率。
進一步地,為了使凸臺170也具有良好的導熱效果,如圓臺160一般,凸臺170內部的中空結構也盡量大一些,使圓柱形的凸臺170的環狀側壁稍微薄一些,同時,凸臺170的頂部也稍微薄一些,當可燃氣體在凸臺170的內部或者外部燃燒時,或者部分高溫的可燃氣體聚集于凸臺170的內部時,其中一部分熱量才能快速地通過凸臺170的側壁或者頂壁傳遞出去,另外一分部分熱量則經過第一通孔140散出,使得充分燃燒后的可燃氣體產生的熱量能夠合理地利用,以提高能源的利用率,而凸臺170和圓臺160也最好采用耐高溫的材料。
而凸臺170的上表面并非完全形成貫穿的通道,如果凸臺170與內殼130或者外殼110的結構相似,那么凸臺170則難以阻擋較大的粉塵由此排出,使較大的粉塵能夠隨意排放,這樣會對整個燃料灶的外部環境造成不利的影響,因而,凸臺170的上表面為一個封閉結構,僅在其上面設置多個第一通孔140,并且為了防止較大的粉塵由此排出,第一通孔140的孔徑不宜過大,當可燃氣體由第二通道190上升至第一通孔140時,部分較大的粉塵受到第一通孔140孔徑的限制,第一通孔140將較大的粉塵或者雜質阻擋于此,使較大的粉塵或者雜質不能繼續上升,即防止了較大的粉塵或者雜質進入燃料灶的外部,從而提高了燃料灶外部的環境衛生,最終,較大的粉塵或者雜質由于其重力作用也逐漸聚集在第二通道190的底部,通過定期將其清理即可。而為了控制火苗的均勻,多個第一通孔140則應該均勻的設置在凸臺170的上表面,因此,第一通孔140可按照環形或者矩形陣列的方式分布,由多個第一通孔140出來的可燃氣體燃燒后產生的火苗也較為均勻,參閱圖1,本實施例中,第一通孔140以環形陣列的方式分布。另外,為了使圓臺160側壁與內殼130內壁之間形成的區域稍微大一些,凸臺170的直徑需小于內殼130的直徑,即凸臺170的側壁離內殼130的內壁具有一定的距離,而凸臺170的上表面最好高于內殼130上表面的高度,這樣使得由第二通道190和第一通孔140上升而來的可燃氣體燃燒后產生的火苗能夠更為接近靠近鍋底,并且由第二通道190和第一通孔140上升的可燃氣體的流量也較大,因此可將凸臺170軸向的長度設置較長一些。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實用新型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