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冷凝器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管殼式冷凝器。
背景技術:
冷凝器是一種常用的化工設備,按其冷卻介質不同,可分為水冷式、空氣冷卻式、蒸發式三大類。水冷式冷凝器是以水作為冷卻介質,靠水的溫升帶走冷凝熱量。水冷式冷凝器按其結構形式又可分為管殼式冷凝器和套管式冷凝器兩種。管殼式冷凝器屬間壁式換熱器,兩種換熱介質以殼體內換熱管的管壁為傳熱面進行換熱。現有的管殼式冷凝器中氣體在換熱管內流動時,其在管內停留時間短,使得管內的氣體與管外的冷卻介質不能充分進行換熱,換熱效果不理想。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管殼式冷凝器,其能夠延長氣體在換熱管內的停留時間,使管內的氣體與管外的冷卻介質換熱更充分,提高換熱效果。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管殼式冷凝器,所述冷凝器的內部空間自上而下分隔為布氣室、換熱腔和集液室三個腔室,換熱腔內設有由多根平行設置的換熱管組成的換熱管束,換熱管束通過其上、下端分別設置的上管板和下管板固定在換熱腔內,上管板和下管板將冷凝器的內部空間分隔為所述三個腔室,布氣室內在上管板的上方設置一平板,平板上與各換熱管對應的位置均開設一個連通布氣室和相應換熱管的通孔,各通孔內均設有一旋流組件,以使布氣室內的氣體在經過各通孔后呈螺旋狀進入各換熱管,旋流組件由中心軸和呈中心對稱狀固定在中心軸上的若干螺旋葉片組成,進入各換熱管的氣體在換熱腔內與管外的冷卻液進行換熱并冷凝,各換熱管內的冷凝液流入所述集液室,所述布氣室的頂部設有進氣口,換熱腔的下部和上部分別設有冷卻液進口和冷卻液出口,集液室的底部和上部分別設有排液口和排氣口。
進一步地,所述進氣口包括一進氣管,進氣管伸入布氣室內的一端連接一喇叭狀的擴口氣嘴。
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將冷凝器的內部空間分隔為布氣室、換熱腔和集液室三個腔室,氣體經布氣室進管程自上向下運動,冷卻介質進殼程自下向上運動,兩者逆流進行換熱,使換熱管內氣體冷凝并集聚在集液室內,便于收集冷凝液。
通過在布氣室內設置帶有旋流組件的平板,從而使得布氣室內的氣體能夠呈螺旋狀進入各換熱管,由此可延長氣體在換熱管內的停留時間,使管內的氣體與管外的冷卻介質換熱更充分,提高了換熱效果。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A處的局部放大圖;
圖中標記為:1、進氣口,2、擴口氣嘴,3、封頭,4、布氣室,5、圓柱形殼體,6、換熱管,7、換熱腔,8、冷卻液進口,9、儲槽,10、集液室,11、排液口,12、排氣口,13、冷卻液出口,14、平板,15、通孔,16、旋流組件。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和圖2所示,一種管殼式冷凝器,包括圓柱形殼體5、設置在圓柱形殼體5上端的封頭3和密封連接在圓柱形殼體5下端的儲槽9,圓柱形殼體5與封頭3和儲槽9之間均采用法蘭連接。圓柱形殼體5內部的上、下端對應設有上管板和下管板,兩個管板之間設有由多根平行設置的換熱管6組成的換熱管束,兩個管板將冷凝器的內部空間自上而下分隔為布氣室4、換熱腔7和集液室10三個腔室。布氣室4內在上管板的上方設置一平板14,平板14上與各換熱管6對應的位置均開設一個連通布氣室4和相應換熱管6的通孔15,各通孔15內均設有一旋流組件16,旋流組件16由中心軸和呈中心對稱狀固定在中心軸上的若干螺旋葉片組成。通過旋流組件16的螺旋葉片的導流作用,使布氣室4內的氣體在經過各通孔15后呈螺旋狀進入各換熱管6,由此氣體在管內的行程為螺旋線形,延長了氣體在管內的停留時間。此外,由于螺旋葉片的導流作用,氣體在進入管內時主要是沿管壁向下流動,少部分氣體從管中心通過換熱管,由此沿管壁流動的氣體與管外的冷卻介質換熱效果更好。
進入各換熱管6的氣體在換熱腔7內與管外的冷卻液進行換熱并冷凝,各換熱管6內的冷凝液流入所述集液室10,所述布氣室4的頂部設有進氣口1,進氣口1包括一進氣管,進氣管伸入布氣室4內的一端連接一喇叭狀的擴口氣嘴2,以使進入布氣室4的氣體的流速得到緩和,利于氣體充滿整個布氣室。圓柱形殼體5的下部和上部分別設有冷卻液進口8和冷卻液出口13,集液室10的底部和上部分別設有排液口11和排氣口12。冷凝器內采用水冷方式進行冷凝,氣體進管程自上向下運動,冷卻水進殼程自下向上運動,兩者逆流進行換熱,有效使管內的氣體冷凝,并集聚在儲槽9內,即集液室10內,通過集液室10底部設置的排液口11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