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制茶設備,具體是一種新型制茶用烘干機。
背景技術:
在整個茶葉制作工藝中,烘干脫水是一個必要的工序。茶葉在殺青后需要進行烘干,傳統烘干采用平板式烘干機進行烘干,在烘干過程中,茶葉處于平鋪的靜止狀態,因而存在脫水、色澤不均勻的狀況,干濕不一致,品質較差,需要人工翻動,勞動強度大;還有的方式就是采用動態烘干機進行烘干脫水,茶葉在滾筒內進行翻動的同時,利用滾筒中心的風管噴射出干燥熱氣對茶葉進行烘干脫水,此種方式加工的茶葉不易悶黃,無需人工翻動,省時省力,茶葉具有較好的成色,保持茶葉色綠香高的特色。但是現有的茶葉烘干機不能快速均勻的對茶葉進行烘干,影響成品茶的質量。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新型制茶用烘干機,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新型制茶用烘干機,包括烘干室,、進料口、抽風機、風機、中心風管、螺旋葉片、電機、控制器、底架和加熱器,所述烘干室設置在底架上,且在烘干室和底架之間設置有托輪,在烘干室的右上端設置有進料口,在烘干室的上端設置有排氣管,且排氣管連接抽風機,在底架上設置有電機,電機通過傳動裝置連接烘干室,在烘干室的左邊設置有風機,風機連接烘干室內的中心風管,且在中心風管上設置有螺旋葉片,加熱器設置在中心風管的管道內。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中心風管和螺旋葉片上設置有出氣孔。
作為本實用新型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進料口處設置有除鐵裝置。
作為本實用新型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托輪設置有三個。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實用新型在結構上設計簡單合理,使用起來操作方便快捷,實用性很高,干燥強度大,烘干效果好,能夠保證烘干快速均勻,干燥成本低,非常適合茶葉的烘干工作。
附圖說明
圖1為新型制茶用烘干機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烘干室、2-進料口、3-排氣管、4-抽風機、5-風機、6-中心風管、7-螺旋葉片、8-電機、9-傳動裝置、10-控制器、11-底架、12-托輪、13-加熱器。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一種新型制茶用烘干機,包括烘干室1,、進料口2、抽風機4、風機5、中心風管6、螺旋葉片7、電機8、控制器10、底架11和加熱器13,所述烘干室1設置在底架11上,且在烘干室1和底架11之間設置有托輪12,在烘干室1的右上端設置有進料口2,在烘干室1的上端設置有排氣管3,且排氣管3連接抽風機4,在底架11上設置有電機8,電機8通過傳動裝置9連接烘干室1,在烘干室1的左邊設置有風機5,風機5連接烘干室1內的中心風管6,且在中心風管6上設置有螺旋葉片7,加熱器13設置在中心風管6的管道內。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制茶用的烘干機,本烘干機在工作時,茶葉從進料口2進入烘干室1內,烘干室1的下端設置有托輪12,所以在電機8的帶動下,烘干室1轉動起來,且同時風機5通過中心風管6不斷向烘干室1內充入空氣,且空氣經過加熱器13加熱后變成干燥的熱氣體,源源不斷的吹入烘干室1,由于在中心風管6和螺旋葉片7上設置有出氣孔,熱空氣從中心風管6和螺旋葉片7吹向茶葉,對茶葉進行烘干工作,且螺旋葉片7能夠把茶葉攪拌的更均勻,使烘干效果更好。
本實用新型在結構上設計簡單合理,使用起來操作方便快捷,實用性很高,干燥強度大,烘干效果好,能夠保證烘干快速均勻,干燥成本低,非常適合茶葉的烘干工作。
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顯然本實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實施例的細節,而且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況下,能夠以其他的具體形式實現本實用新型。因此,無論從哪一點來看,均應將實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說明限定,因此旨在將落在權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義和范圍內的所有變化囊括在本實用新型內。不應將權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圖標記視為限制所涉及的權利要求。
此外,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按照實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個實施方式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