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空調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空調室外機。
背景技術:
如圖1和圖2所示的頂出風多聯室外機,該室外機的換熱器1為留有檢修口的U形結構,換熱器1固定在室外機的外部支撐2內,且在換熱器1的檢修口處設置面板3。外部支撐2除了支撐換熱器1外,還支撐風機40。圖1和圖2所示的室外機的換熱器1相對于外部支撐2來說是固定不動的,換熱器1上設置檢修口是為了方便檢修人員拆卸以及檢修包括壓縮機在內的空調元器件。
檢修時,需要將先將面板3拆卸,然后將外部支撐2以及內部風機40拆卸,最后再將換熱器1拆卸下來,這樣就導致室外機的檢修工程量大、增加售后檢修成本;且這種U形結構的換熱器1只有三面散熱,散熱面積小。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種散熱面積大且檢修方便的空調室外機。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空調室外機,包括:換熱機構、設置于換熱機構內的壓縮機、油氣分離器以及氣液分離器;換熱機構包括第一換熱器和第二換熱器;換熱機構具有第一換熱器和第二換熱器相互連接形成閉合狀的閉合位置以及具有第一換熱器和第二換熱器從至少一個連接處斷開,并相互打開的打開位置。
進一步地,第一換熱器和第二換熱器閉合呈圓形。
進一步地,第一換熱器和第二換熱器為對稱結構。
進一步地,第一換熱器的第一端和第二換熱器的第一端連接,第一換熱器的第二端與第二換熱器的第二端可開合連接。
進一步地,第一換熱器包括第一集液管,第一集液管設置于第一換熱器的第二端;第二換熱器包括第二集液管,第二集液管設置于第二換熱器的第二端;第一換熱器包括第一集氣管,第一集氣管設置于第一換熱器的第二端;第二換熱器包括第二集氣管,第二集氣管設置于第二換熱器的第二端;第一集液管和第二集液管并聯連接;第一集氣管和第二集氣管并聯連接。
進一步地,換熱機構還包括第一三通閥和第二三通閥;第一三通閥的第一閥口與第一集液管連通;第一三通閥的第二閥口與第二集液管連通,第一三通閥的第三閥口為換熱機構的第一連接接口;第二三通閥的第四閥口與第一集氣管連通;第二三通閥的第五閥口與第二集氣管連通,第二三通閥的第六閥口為換熱機構的第二連接接口。
進一步地,第一集液管和第二集液管與第一三通閥焊接連接;第一集氣管和第二集氣管與第二三通閥焊接連接。
進一步地,換熱機構還包括第一支撐架,第一換熱器的第一端和第二換熱器的第一端分別與第一支撐架連接。
進一步地,換熱機構還包括第二支撐架,第二支撐架包括第一支撐腳和第二支撐腳,第一支撐腳固定連接于第一換熱器的第二端,并隨著第一換熱器的開合而移動;第二支撐腳固定連接于第二換熱器的第二端,并隨著第二換熱器的開合而移動。
進一步地,空調室外機包括底座和殼體,其中,換熱機構設置在底座上,殼體罩設在換熱機構的外部;殼體包括第一殼體和第二殼體,第一殼體固定設置在第一換熱器上,第二殼體固定設置在第二換熱器上。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空調室外機,通過將換熱機構設置可形成閉合狀的第一換熱器和第二換熱器,使得換熱機構的整個周圈均可進行換熱,相較于現有技術的只有三面進行換熱的換熱機構,在不增大空調室外機體積的情況下,增大了換熱面積,提高換熱效率;同時,第一換熱器和第二換熱器的至少一個連接處可斷開,并且第一換熱器和第二換熱器可相互打開,當需要檢修時,可將該第一換熱器和第二換熱器打開從而對空調室外機進行檢修,方便檢修。
附圖說明
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本實用新型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圖1是現有技術的空調室外機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現有技術的空調室外機的剖視示意圖;
圖3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空調室外機的換熱機構在閉合位置的第一剖視示意圖;
圖4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空調室外機的換熱機構在打開位置的剖視示意圖;
圖5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空調室外機的換熱機構在閉合位置的第二剖視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1、換熱器;2、外部支撐;3、面板;10、第一換熱器;11、第一集液管;12、第一集氣管;20、第二換熱器;21、第二集液管;22、第二集氣管;31、第一三通閥;32、第二三通閥;40、風機;50、風機支撐架;60、油氣分離器;70、氣液分離器;81、第一支撐架;82、第一支撐腳;83、第二支撐腳;90、壓縮機。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參考附圖并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
如圖3和圖4所示,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空調室外機,包括:換熱機構、設置于所述換熱機構內的壓縮機、油氣分離器以及氣液分離器;換熱機構包括第一換熱器10和第二換熱器20;換熱機構具有第一換熱器10和第二換熱器20相互連接形成閉合狀的閉合位置以及具有第一換熱器10和第二換熱器20從至少一個連接處斷開,并相互打開的打開位置。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空調室外機,通過將換熱機構設置可形成閉合狀的第一換熱器10和第二換熱器20,使得換熱機構的整個周圈均可進行換熱,增大了換熱面積,提高換熱效率;同時,第一換熱器10和第二換熱器20的至少一個連接處可斷開,并且第一換熱器10和第二換熱器20可相互打開,當需要檢修時,可將該第一換熱器10和第二換熱器20打開從而對換熱機構或空調室外機進行檢修,方便檢修。
具體地,如圖3所示,換熱機構包括第一換熱器10和第二換熱器20,第一換熱器10和第二換熱器20可相互連接形成閉合狀結構,這樣換熱機構的整個周圈均可以進行換熱,極大的增大了換熱面積,能夠提高換熱效率。由于加強了換熱效率,在制冷時,可以降低整個空調機組冷凝溫度,降低空調機組壓縮機功耗;在制熱時,可以提升蒸發溫度,進而提高冷凝溫度,以提升整個空調機組的性能。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換熱器10和第二換熱器20閉合呈圓形;圓形的設計有利于提升空調室外機的美觀性。在其他實施方式中,第一換熱器10和第二換熱器20也可以閉合呈方形或者呈其他多邊形的。更具體地,第一換熱器10和第二換熱器20可相互連接形成閉合桶狀結構。
優選地,第一換熱器10和第二換熱器20為對稱結構,以降低加工成本。
如圖4所示,為了在增大換熱面積,保證整個空調機組的性能的情況下,同時保證方便檢修,空調機組第一換熱器10和第二換熱器20的至少一個連接處可斷開,并且第一換熱器10和第二換熱器20可相互打開。當第一換熱器10和第二換熱器20的其中一個連接處斷開,即二者向相反方向運動打開一定的角度,從而對換熱機構包圍的內部結構檢修。當第一換熱器10和第二換熱器20的兩個連接處均斷開,則可將二者打開,從而對換熱機構包圍的內部結構檢修。
因此,本實用新型的空調室外機的換熱機構具有第一換熱器10和第二換熱器20相互連接形成閉合狀的閉合位置以及具有第一換熱器10和第二換熱器20從至少一個連接處斷開,并相互打開的打開位置。在閉合位置,空調室外機可正常進行工作;在打開位置,可對空調室外機進行檢修。
具體地,第一換熱器10的第一端和第二換熱器20的第一端連接,第一換熱器10的第二端與第二換熱器20的第二端可開合連接。優選地,第一換熱器10的第一端和第二換熱器20的第一端鉸接,從而使得第一換熱器10和第二換熱器20可以旋轉打開。在本實施方式中,換熱機構還包括第一支撐架81,第一換熱器10的第一端和第二換熱器20的第一端分別與第一支撐架81鉸接;第一支撐架81既能夠起到支撐第一換熱器10和第二換熱器20的作用,也能夠將兩者鉸接起來。如第一支撐架81包括合頁,可將第一換熱器10和第二換熱器20通過合頁與第一支撐架81鉸接。
換熱機構還包括第二支撐架,第二支撐架包括第一支撐腳82和第二支撐腳83,第一支撐腳82固定連接于第一換熱器10的第二端,并隨著第一換熱器10的開合而移動;第二支撐腳83固定連接于第二換熱器20的第二端,并隨著第二換熱器20的開合而移動。具體地,可在第一支撐腳82和第二支撐腳83下方設置弧形軌道,第一支撐腳82和第二支撐腳83可分別隨著第一換熱器10和第二換熱器20的開合旋轉運動而在弧形軌道上運動;弧形軌道的邊界可對第一換熱器10和第二換熱器20的開合旋轉運動進行限位,即可限定第一換熱器10和第二換熱器20的最大打開角度。通過第一支撐架81、第一支撐腳82和第二支撐腳83形成的三角形結構即可穩定支撐第一換熱器10和第二換熱器20,減少因高速旋轉的風機40產生的振動或空調機組運輸時的振動;且將支撐結構設置于第一換熱器10和第二換熱器20的底部可減小換熱機構的體積,減少鈑金的使用,節約成本。另外,第一支撐腳82和第二支撐腳83隨著第一換熱器10和第二換熱器20的開合旋轉運動而在軌道上運動,使得在打開和關閉第一換熱器10和第二換熱器20時能夠省力。
一般地,如圖3所示,第一換熱器10包括第一集液管11、第二集液管21、第一集氣管12和第二集氣管22,第一集液管11和第一集氣管12設置于第一換熱器10的第二端,第二集液管21和第二集氣管22設置于第二換熱器20的第二端;并且第一集液管11和第二集液管21并聯連接,第一集氣管12和第二集氣管22并聯連接,從而可以使第一換熱器10和第二換熱器20在第一端處無管路連接,從而簡化連接關系,避免兩個換熱器相互打開過程中需要過多的拆卸動作。
在本實施例中,換熱機構還包括第一三通閥31和第二三通閥32;第一三通閥31的第一閥口與第一集液管11連通;第一三通閥31的第二閥口與第二集液管21連通,第一三通閥31的第三閥口為換熱機構的第一連接接口;第二三通閥32的第四閥口與第一集氣管12連通;第二三通閥32的第五閥口與第二集氣管22連通,第二三通閥32的第六閥口為換熱機構的第二連接接口。即通過兩個三通閥實現兩個換熱器相互連接及與其他管路系統的連接。為了保證換熱機構的可靠性及安全性,第一集液管11和第二集液管21與第一三通閥31焊接連接;第一集氣管12和第二集氣管22與第二三通閥32焊接連接。當需要檢修時,將焊點融化斷開即可。在其他的實施例中,第一集液管11和第二集液管21與第一三通閥31可通過螺紋連接;第一集氣管12和第二集氣管22與第二三通閥32可通過螺紋連接。
本實用新型的空調室外機包括底座和殼體。在一個實施例中,換熱機構設置在底座上,殼體罩設在換熱機構的外部;殼體包括第一殼體和第二殼體,第一殼體固定設置在第一換熱器10上,第二殼體固定設置在第二換熱器20上,以使第一殼體和第二殼體分別跟隨第一換熱器10和第二換熱器20開合。這樣,一方面可以在檢修時避免多余的拆卸,另一方面也可以防止第一換熱器10和第二換熱器20開合時與外殼干涉。在另一個實施例中,可將外殼設置成可拆卸結構,外殼與第一換熱器10和第二換熱器20均具有一定的間隙,當需要檢修時,可將外殼拆卸。
如圖5所示,本實用新型的空調室外機還包括風機40、支撐風機40的風機支撐架50。風機40、支撐風機40的風機支撐架50、油氣分離器60、氣液分離器70以及壓縮機90均設置于第一換熱器10和第二換熱器20連接形成的閉合狀內。當需要對空調室外機進行檢修時,可從室外機外側將第一換熱器10和第二換熱器20的連接處的焊點焊開,并將第一換熱器10和第二換熱器20打開或旋轉一定角度,即可實現對壓縮機90等元器件的檢修或更換;檢修完畢后,再將第一換熱器10和第二換熱器20閉合,并將第一集液管11和第二集液管21與第一三通閥31焊接連接,第一集氣管12和第二集氣管22與第二三通閥32焊接連接,完成冷媒的閉環作業。
從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實用新型上述的實施例實現了如下技術效果: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空調室外機,通過將換熱機構設置可形成閉合狀的第一換熱器和第二換熱器,使得換熱機構的整個周圈均可進行換熱,在不增大空調室外機體積的情況下,增大了換熱面積,提高換熱效率;同時,第一換熱器和第二換熱器的至少一個連接處可斷開,并且第一換熱器和第二換熱器可相互打開,當需要檢修時,可將該第一換熱器和第二換熱器打開從而對空調室外機進行檢修,方便檢修。
以上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實用新型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