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空調器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曲面分體柜式室內機。
背景技術:
目前房間和辦公環境使用的分體柜式空調器,采用貫流風輪的室內機基本都是方形或圓形的,為了使室內機顯得沒有那么單調,有的空調器在面板上增加圖案或色彩;結構設計一直局限于方形或圓形之上,創新不足。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提供一種曲面分體柜式室內機,將采用貫流風輪的柜式室內機外形由方形或圓形變為曲面,造型新穎,具有2個獨立的貫流風輪,送風更遠,并智能控制單個或雙貫流風輪運轉,營造舒適安靜的環境。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曲面分體柜式室內機,其特征是采用貫流風輪,包括室內換熱器、室內電機、貫流風輪、風道、外殼、面板、空氣濾網、接水盤、電控盒、吸風口、出風口和底座,所述外殼、所述面板和所述底座的形狀均為曲面;所述室內電機安裝在所述風道上,所述貫流風輪安裝在所述室內電機上;所述風道安裝在所述外殼上,在所述出風口的后側;所述室內換熱器安裝在所述外殼上,設置在所述吸風口的前側;所述接水盤設置在所述室內換熱器的下面;所述面板設置在所述出風口的一側,與所述外殼連接;所述吸風口內裝有所述空氣濾網;所述電控盒設置在所述面板的后側;所述吸風口位于所述外殼的后部,所述出風口位于所述面板的兩側;所述底座固定在地面上,與所述外殼和所述面板連接。
進一步,所述室內機為全塑料結構。
進一步,所述室內電機為直流或交流塑封電機。
進一步,所述貫流風輪為大直徑貫流風輪。
進一步,所述室內換熱器的形狀為弧形。
進一步,所述室內換熱器的內螺紋傳熱管管徑為Φ7、Φ6.35、Φ5或Φ4;翅片為親水鋁箔,片型為橋式或開窗式;管排數為2排或多排。
進一步,所述空氣濾網由高密度尼龍濾網及觸媒濾網組成。
進一步,所述風道為塑料材質。
進一步,所述接水盤為弧形,材質為塑料或泡沫。
進一步,所述室內電機、貫流風輪、風道和出風口各為2組,分別位于所述面板的左右兩側。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實用新型克服了現有采用貫流風輪的分體柜式室內機造型單調,創新不足的缺陷,將采用貫流風輪的柜式室內機外形由方形或圓形變為曲面,造型新穎,具有2個獨立的貫流風輪,送風更遠,并智能控制單個或雙貫流風輪運轉,營造舒適安靜的環境。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室內機正向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室內機俯視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室內機A向剖視示意圖。
圖中:1為外殼、2為室內電機、3為貫流風輪、4為室內換熱器、5為風道、6為接水盤、7為空氣濾網、8為面板、9為電控盒、10為吸風口、11為出風口、12為底座。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曲面分體柜式室內機的具體實施方式作詳細說明。
參見附圖1-3,曲面分體柜式室內機,包括外殼1、室內電機2、貫流風輪3、室內換熱器4、風道5、接水盤6、空氣濾網7、面板8、電控盒9、吸風口10、出風口11和底座12,外殼1、面板8和底座12的形狀均為曲面;室內電機2安裝在風道5上,貫流風輪3安裝在室內電機2上;風道5安裝在外殼1上,在出風口11的后側;室內換熱器4安裝在外殼1上,設置在吸風口10的前側;接水盤6設置在室內換熱器4的下面;面板8設置在出風口11的一側,與外殼1連接;吸風口10內裝有空氣濾網7;電控盒9設置在面板8的后側;吸風口10位于外殼1的后部,出風口11位于面板8的兩側;底座12固定在地面上,與外殼1和面板8連接。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參見附圖1-3,空調器全力運轉時,2組室內電機2同時運轉,帶動左右2組貫流風輪3轉動,在貫流風輪3作用下,室內空氣從吸風口10吸入,流經空氣濾網7過濾灰塵和凈化后,送到室內換熱器4,在室內換熱器4進行熱量交換后,通過貫流風輪3,經風道5從左右2組出風口11吹出,經過室內換熱器4熱交換后的冷凝水落在接水盤6內,通過排水管排走。
達到設定溫度或空調器負荷小時,左右2組貫流風輪3會根據人所處的位置自動關閉其中1組,單獨使用1組貫流風輪3運轉,維持室溫的同時達到更低的噪音。
睡眠模式時,左右2組貫流風輪3會根據人睡眠的位置關閉其中1組,單獨使用1組貫流風輪3并以靜音風檔運轉,維持室內舒適性的同時達到靜音的效果。
除濕模式時,左右2組貫流風輪3會同時運轉,并以低風檔運轉,達到除濕更佳的效果。
左右2組貫流風輪3配合2組室內電機2不同的風檔運轉,智能控制貫流風輪與風檔的組合,可以產生出千變萬化的送風組合模式,還會根據人所處的位置自動調節2組貫流風輪和室內電機風檔的輸出,使人始終感覺舒適。
本實用新型的實現方式可以有以下改善方式:
室內換熱器可以連接除濕裝置,除濕裝置包括除濕電磁閥和除濕節流裝置,使室內機實現恒溫除濕的功能。
本實用新型可以高度集成全熱交換器、加濕部件于一體,實現恒溫恒濕恒氧恒凈的功能。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