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第二類吸收式熱泵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130083閱讀:723來源:國知局
第二類吸收式熱泵的制造方法與工藝

本發明屬于低溫余熱利用熱泵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在吸收式熱泵技術領域,分別有以高溫驅動熱介質與被加熱介質之間溫差為驅動溫差的第一類吸收式熱泵(吸收式制冷機),以中溫熱介質與冷環境(冷卻介質)之間溫差為驅動溫差的第二類吸收式熱泵,以前述兩種溫差為驅動溫差的第三類吸收式熱泵,以及以高溫熱負荷分步溫降為驅動溫差的第四類吸收式熱泵和第五類吸收式熱泵。

在第二類吸收式熱泵中,當冷劑介質的潛熱較小,尤其是再加上冷凝溫度較低時,冷劑液在蒸發器中的加熱升溫階段的溫差過大,導致不可逆損失加大;加上冷劑液流量相對較大,這將導致溫差利用水平有較大幅度的降低。發明人認識到此問題,提出了利用第二發生器和第二吸收器實現對冷劑液進行預先加熱的第二類吸收式熱泵,提高了中溫熱介質與冷環境(冷卻介質)之間溫差的利用水平。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第二類吸收式熱泵,具體發明內容分項闡述如下:

1.第二類吸收式熱泵,它主要由發生器、第二發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蒸發器、冷凝器、冷劑液泵、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熱交換器和第二溶液熱交換器所組成;發生器有濃溶液管路經溶液熱交換器與第二發生器連通,第二發生器還有濃溶液管路經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熱交換器與吸收器連通,吸收器還有稀溶液管路經第二溶液熱交換器與第二吸收器連通,第二吸收器還有稀溶液管路經第二溶液泵和溶液熱交換器與發生器連通,發生器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冷凝器連通,第二發生器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二吸收器連通,冷凝器還有冷劑液管路經冷劑液泵和第二吸收器與蒸發器連通,蒸發器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吸收器連通,發生器、第二發生器和蒸發器還分別有中溫熱介質通道與外部連通,吸收器還有高溫熱介質通道與外部連通,冷凝器還有冷卻介質通道與外部連通,形成第二類吸收式熱泵。

2.第二類吸收式熱泵,它主要由發生器、第二發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蒸發器、冷凝器、冷劑液泵、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熱交換器和第二溶液熱交換器所組成;發生器有濃溶液管路與第二發生器連通,第二發生器還有濃溶液管路經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熱交換器與吸收器連通,吸收器還有稀溶液管路經第二溶液熱交換器和溶液熱交換器與第二吸收器連通,第二吸收器還有稀溶液管路經第二溶液泵和溶液熱交換器與發生器連通,發生器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冷凝器連通,第二發生器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二吸收器連通,冷凝器還有冷劑液管路經冷劑液泵和第二吸收器與蒸發器連通,蒸發器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吸收器連通,發生器、第二發生器和蒸發器還分別有中溫熱介質通道與外部連通,吸收器還有高溫熱介質通道與外部連通,冷凝器還有冷卻介質通道與外部連通,形成第二類吸收式熱泵。

3.第二類吸收式熱泵,是在第2項項所述的第二類吸收式熱泵中,增加溶液節流閥,將發生器有濃溶液管路與第二發生器連通調整為發生器有濃溶液管路經溶液節流閥與第二發生器連通,形成第二類吸收式熱泵。

4.第二類吸收式熱泵,是在第1-2項項所述的任一第二類吸收式熱泵中,增加第三吸收器、第二蒸發器、第二冷劑液泵和第三溶液熱交換器,將第二發生器有濃溶液管路經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熱交換器與吸收器連通調整為第二發生器有濃溶液管路經溶液泵、第二溶液熱交換器和第三溶液熱交換器與第三吸收器連通,第三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經第三溶液熱交換器與吸收器連通,冷凝器增設冷劑液管路經第二冷劑液泵和第二吸收器與第二蒸發器連通,第二蒸發器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三吸收器連通,第三吸收器還有高溫熱介質通道與外部連通,第二蒸發器還有中溫熱介質通道與外部連通,形成第二類吸收式熱泵。

5.第二類吸收式熱泵,是在第1-2項項所述的任一第二類吸收式熱泵中,增加第三吸收器、第三發生器、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熱交換器,將發生器有冷劑蒸汽通道與冷凝器連通調整為發生器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三吸收器連通,第三吸收器還有稀溶液管路經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熱交換器與第三發生器連通,第三發生器還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三溶液熱交換器與第三吸收器連通,第三發生器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冷凝器連通,第三發生器還有中溫熱介質通道與外部連通,第三吸收器還有冷卻介質通道與外部連通,形成第二類吸收式熱泵。

6.第二類吸收式熱泵,是在第1-2項項所述的任一第二類吸收式熱泵中,取消發生器與外部連通的中溫熱介質通道,增加第三吸收器、第二蒸發器、第三發生器、第三溶液泵、第三溶液熱交換器和第二冷劑液泵,第三發生器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熱交換器與第三吸收器連通,第三吸收器還有稀溶液經第三溶液熱交換器與第三發生器連通,第三發生器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發生器連通之后發生器再有冷劑液管路經第二冷劑液泵與第二蒸發器連通,第二蒸發器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三吸收器連通,第三吸收器還有高溫熱介質通道與外部連通,第二蒸發器和第三發生器還分別有中溫熱介質通道與外部連通,形成第二類吸收式熱泵。

7.第二類吸收式熱泵,是在第1-2項項所述的任一第二類吸收式熱泵中,取消吸收器與外部連通的高溫熱介質通道,增加第三吸收器、第三發生器、第三溶液泵、第三溶液熱交換器、第二冷劑液泵和第二冷凝器,第三發生器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熱交換器與第三吸收器連通,第三吸收器還有稀溶液管路經第三溶液熱交換器與第三發生器連通,第三發生器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二冷凝器連通,第二冷凝器還有冷劑液管路經第二冷劑液泵與吸收器連通之后吸收器再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三吸收器連通,第三吸收器還有高溫熱介質通道與外部連通,第三發生器還有中溫熱介質通道與外部連通,第二冷凝器還有冷卻介質通道與外部連通,形成第二類吸收式熱泵。

8.第二類吸收式熱泵,是在第1項項所述的第二類吸收式熱泵中,增加第三發生器、第三溶液泵、第三溶液熱交換器和第二冷劑液泵,第二吸收器增設稀溶液管路經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熱交換器與第三發生器連通,第三發生器還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三溶液熱交換器與第二發生器連通,將發生器有冷劑蒸汽通道與冷凝器連通調整為發生器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三發生器連通之后第三發生器再有冷劑液管路經第二冷劑液泵與蒸發器連通,第三發生器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冷凝器連通,形成第二類吸收式熱泵。

9.第二類吸收式熱泵,是在第2項所述的第二類吸收式熱泵中,增加第三發生器、第三溶液泵、第三溶液熱交換器和第二冷劑液泵,第二吸收器增設稀溶液管路經第三溶液熱交換器與第三發生器連通,第三發生器還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熱交換器與第二發生器連通,將發生器有冷劑蒸汽通道與冷凝器連通調整為發生器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三發生器連通之后第三發生器再有冷劑液管路經第二冷劑液泵和第二吸收器與蒸發器連通,第三發生器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冷凝器連通,形成第二類吸收式熱泵;其中,或將第三發生器有冷劑液管路經第二冷劑液泵和第二吸收器與蒸發器連通調整為第三發生器有冷劑液管路經第二冷劑液泵與蒸發器連通。

10.第二類吸收式熱泵,是在第1項所述的第二類吸收式熱泵中,增加第三發生器、第三溶液熱交換器和第二冷劑液泵,將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經第二溶液泵和溶液熱交換器與發生器連通調整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經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熱交換器和溶液熱交換器與發生器連通,將發生器有濃溶液管路經溶液熱交換器與第二發生器連通調整為發生器有濃溶液管路經溶液熱交換器與第三發生器連通,第三發生器再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三溶液熱交換器與第二發生器連通,將發生器有冷劑蒸汽通道與冷凝器連通調整為發生器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三發生器連通之后第三發生器再有冷劑液管路經第二冷劑液泵與蒸發器連通,第三發生器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冷凝器連通,形成第二類吸收式熱泵。

11.第二類吸收式熱泵,是在第2項所述的第二類吸收式熱泵中,增加第三發生器、第三溶液泵、第三溶液熱交換器和第二冷劑液泵,將發生器有濃溶液管路與第二發生器連通調整為發生器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三溶液熱交換器與第三發生器連通,第三發生器再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熱交換器與第二發生器連通,將發生器有冷劑蒸汽通道與冷凝器連通調整為發生器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三發生器連通之后第三發生器再有冷劑液管路經第二冷劑液泵和第二吸收器與蒸發器連通,第三發生器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冷凝器連通,形成第二類吸收式熱泵;其中,或將第三發生器有冷劑液管路經第二冷劑液泵和第二吸收器與蒸發器連通調整為第三發生器有冷劑液管路經第二冷劑液泵與蒸發器連通。

12.第二類吸收式熱泵,是在第1項所述的第二類吸收式熱泵中,增加第三發生器、第三溶液泵、第三溶液熱交換器和第二冷劑液泵,將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經第二溶液泵和溶液熱交換器與發生器連通調整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經第二溶液泵和溶液熱交換器與第三發生器連通,第三發生器再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熱交換器與發生器連通,將發生器有濃溶液管路經溶液熱交換器與第二發生器連通調整為發生器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三溶液熱交換器和溶液熱交換器與第二發生器連通,將發生器有冷劑蒸汽通道與冷凝器連通調整為發生器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三發生器連通之后第三發生器再有冷劑液管路經第二冷劑液泵與蒸發器連通,第三發生器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冷凝器連通,形成第二類吸收式熱泵。

13.第二類吸收式熱泵,是在第2項所述的第二類吸收式熱泵中,增加第三發生器、第三溶液泵、第三溶液熱交換器和第二冷劑液泵,將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經第二溶液泵和溶液熱交換器與發生器連通調整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經第二溶液泵和溶液熱交換器與第三發生器連通,第三發生器再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熱交換器與發生器連通,將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經第二溶液熱交換器和溶液熱交換器與第二吸收器連通調整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經第二溶液熱交換器、第三溶液熱交換器和溶液熱交換器與第二吸收器連通,將發生器有冷劑蒸汽通道與冷凝器連通調整為發生器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三發生器連通之后第三發生器再有冷劑液管路經第二冷劑液泵和第二吸收器與蒸發器連通,第三發生器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冷凝器連通,形成第二類吸收式熱泵;其中,或將第三發生器有冷劑液管路經第二冷劑液泵和第二吸收器與蒸發器連通調整為第三發生器有冷劑液管路經第二冷劑液泵與蒸發器連通。

14.第二類吸收式熱泵,是在第7-12項項所述的任一第二類吸收式熱泵中,第三發生器增設中溫熱介質通道與外部連通,形成第二類吸收式熱泵。

附圖說明:

圖1是依據本發明所提供的第二類吸收式熱泵第1種原則性熱力系統圖。

圖2是依據本發明所提供的第二類吸收式熱泵第2種原則性熱力系統圖。

圖3是依據本發明所提供的第二類吸收式熱泵第3種原則性熱力系統圖。

圖4是依據本發明所提供的第二類吸收式熱泵第4種原則性熱力系統圖。

圖5是依據本發明所提供的第二類吸收式熱泵第5種原則性熱力系統圖。

圖6是依據本發明所提供的第二類吸收式熱泵第6種原則性熱力系統圖。

圖7是依據本發明所提供的第二類吸收式熱泵第7種原則性熱力系統圖。

圖8是依據本發明所提供的第二類吸收式熱泵第8種原則性熱力系統圖。

圖9是依據本發明所提供的第二類吸收式熱泵第9種原則性熱力系統圖。

圖10是依據本發明所提供的第二類吸收式熱泵第10種原則性熱力系統圖。

圖11是依據本發明所提供的第二類吸收式熱泵第11種原則性熱力系統圖。

圖12是依據本發明所提供的第二類吸收式熱泵第12種原則性熱力系統圖。

圖中,1-發生器,2-第二發生器,3-吸收器,4-第二吸收器,5-蒸發器,6-冷凝器,7-冷劑液泵,8-溶液泵,9-第二溶液泵,10-溶液熱交換器,11-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2-溶液節流閥,13-第三吸收器,14-第二蒸發器,15-第二冷劑液泵,16-第三溶液熱交換器,17-第三發生器,18-第三溶液泵,19-第二冷凝器。

這里還要給出如下說明:

(1)圖2中,發生器1的壓力略高于第二發生器2的壓力,溶液節流閥12用于平衡發生器1和第二發生器2之間的壓差;發生器1的位置在第二發生器2之上時,溶液節流閥12用于平衡發生器1和第二發生器2之間的壓差和重力壓差。顯然,適當的管路阻力可替代溶液節流閥12。

(2)中溫熱介質——在第二類吸收式熱泵中,也稱余熱介質。

(3)高溫熱介質——在第二類吸收式熱泵中,也稱被加熱介質。

(4)冷卻介質——帶走低溫熱負荷的低溫介質,如環境空氣或水。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例來詳細描述本發明。具體實例表述中,非必要情況下不重復表述結構和流程,對于顯而易見和有其它實施方式可供參考時也不作流程表述。

圖2所示的第二類吸收式熱泵是這樣實現的:

(1)結構上,它主要由發生器、第二發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蒸發器、冷凝器、冷劑液泵、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熱交換器和第二溶液熱交換器所組成;發生器1有濃溶液管路經溶液熱交換器10與第二發生器2連通,第二發生器2還有濃溶液管路經溶液泵8和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1與吸收器3連通,吸收器3還有稀溶液管路經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1與第二吸收器4連通,第二吸收器4還有稀溶液管路經第二溶液泵9和溶液熱交換器10與發生器1連通,發生器1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冷凝器6連通,第二發生器2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二吸收器4連通,冷凝器6還有冷劑液管路經冷劑液泵7和第二吸收器4與蒸發器5連通,蒸發器5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吸收器3連通,發生器1、第二發生器2和蒸發器5還分別有中溫熱介質通道與外部連通,吸收器3還有高溫熱介質通道與外部連通,冷凝器4還有冷卻介質通道與外部連通。

(2)流程上,發生器1的濃溶液經溶液熱交換器10進入第二發生器2,中溫熱介質流經第二發生器2、加熱進入其內的溶液釋放冷劑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4提供,第二發生器2的濃溶液經溶液泵8和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1進入吸收器3、吸收冷劑蒸汽并放熱于高溫熱介質,吸收器3的稀溶液經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1進入第二吸收器4、吸收冷劑蒸汽并放熱于冷劑液,第二吸收器4的稀溶液經第二溶液泵9和溶液熱交換器10進入發生器1,中溫熱介質流經發生器1、加熱進入其內的溶液釋放冷劑蒸汽并向冷凝器6提供;冷凝器6的冷劑蒸汽放熱于冷卻介質成冷劑液,冷凝器6的冷劑液經冷劑液泵7加壓之后流經第二吸收器4并吸熱,之后進入蒸發器5;中溫熱介質流經蒸發器5,加熱進入其內的冷劑液成冷劑蒸汽并向吸收器3提供,形成第二類吸收式熱泵。

圖2所示的第二類吸收式熱泵是這樣實現的:

(1)結構上,它主要由發生器、第二發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蒸發器、冷凝器、冷劑液泵、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熱交換器、第二溶液熱交換器和溶液節流閥所組成;發生器1有濃溶液管路經溶液節流閥12與第二發生器2連通,第二發生器2還有濃溶液管路經溶液泵8和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1與吸收器3連通,吸收器3還有稀溶液管路經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1和溶液熱交換器10與第二吸收器4連通,第二吸收器4還有稀溶液管路經第二溶液泵9和溶液熱交換器10與發生器1連通,發生器1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冷凝器6連通,第二發生器2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二吸收器4連通,冷凝器6還有冷劑液管路經冷劑液泵7和第二吸收器4與蒸發器5連通,蒸發器5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吸收器3連通,發生器1、第二發生器2和蒸發器5還分別有中溫熱介質通道與外部連通,吸收器3還有高溫熱介質通道與外部連通,冷凝器4還有冷卻介質通道與外部連通。

(2)流程上,發生器1的濃溶液經溶液節流閥12節流降壓進入第二發生器2,中溫熱介質流經第二發生器2、加熱進入其內的溶液釋放冷劑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4提供,第二發生器2的濃溶液經溶液泵8和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1進入吸收器3、吸收冷劑蒸汽并放熱于高溫熱介質,吸收器3的稀溶液經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1和溶液熱交換器10進入第二吸收器4、吸收冷劑蒸汽并放熱于冷劑液,第二吸收器4的稀溶液經第二溶液泵9和溶液熱交換器10進入發生器1,中溫熱介質流經發生器1、加熱進入其內的溶液釋放冷劑蒸汽并向冷凝器6提供;冷凝器6的冷劑蒸汽放熱于冷卻介質成冷劑液,冷凝器6的冷劑液經冷劑液泵7加壓之后流經第二吸收器4并吸熱,之后進入蒸發器5;中溫熱介質流經蒸發器5,加熱進入其內的冷劑液成冷劑蒸汽并向吸收器3提供,形成第二類吸收式熱泵。

圖3所示的第二類吸收式熱泵是這樣實現的:

(1)結構上,在圖1所示的第二類吸收式熱泵中,增加第三吸收器、第二蒸發器、第二冷劑液泵和第三溶液熱交換器,將第二發生器2有濃溶液管路經溶液泵8和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1與吸收器3連通調整為第二發生器2有濃溶液管路經溶液泵8、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1和第三溶液熱交換器16與第三吸收器13連通,第三吸收器13再有稀溶液管路經第三溶液熱交換器16與吸收器3連通,冷凝器6增設冷劑液管路經第二冷劑液泵15和第二吸收器4與第二蒸發器14連通,第二蒸發器14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三吸收器13連通,第三吸收器13還有高溫熱介質通道與外部連通,第二蒸發器14還有中溫熱介質通道與外部連通。

(2)流程上,第二發生器2的濃溶液經溶液泵8、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1和第三溶液熱交換器16進入第三吸收器13、吸收冷劑蒸汽并放熱于高溫熱介質,第三吸收器13的稀溶液經第三溶液熱交換器16進入吸收器3;冷凝器6的部分冷劑液經第二冷劑液泵15加壓之后流經第二吸收器4并吸熱,之后進入第二蒸發器14;中溫熱介質流經第二蒸發器14,加熱進入其內的冷劑液成冷劑蒸汽并向第三吸收器13提供,形成第二類吸收式熱泵。

圖4所示的第二類吸收式熱泵是這樣實現的:

(1)結構上,在圖1所示的第二類吸收式熱泵中,增加第三吸收器、第三發生器、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熱交換器,將發生器1有冷劑蒸汽通道與冷凝器6連通調整為發生器1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三吸收器13連通,第三吸收器13還有稀溶液管路經第三溶液泵18和第三溶液熱交換器16與第三發生器17連通,第三發生器17還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三溶液熱交換器16與第三吸收器13連通,第三發生器17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冷凝器6連通,第三發生器17還有中溫熱介質通道與外部連通,第三吸收器13還有冷卻介質通道與外部連通。

(2)流程上,發生器1釋放的冷劑蒸汽進入第三吸收器13,第三吸收器13的稀溶液經第三溶液泵18和第三溶液熱交換器16進入第三發生器17,中溫熱介質流經第三發生器17、加熱進入其內的溶液釋放冷劑蒸汽并向冷凝器6提供,第三發生器17的濃溶液經第三溶液熱交換器16進入第三吸收器13、吸收冷劑蒸汽并放熱于冷卻介質,形成第二類吸收式熱泵。

圖5所示的倒第二類吸收式熱泵是這樣實現的:

(1)結構上,在圖1所示的第二類吸收式熱泵中,取消發生器1與外部連通的中溫熱介質通道,增加第三吸收器、第二蒸發器、第三發生器、第三溶液泵、第三溶液熱交換器和第二冷劑液泵,第三發生器17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三溶液泵18和第三溶液熱交換器16與第三吸收器13連通,第三吸收器13還有稀溶液經第三溶液熱交換器16與第三發生器17連通,第三發生器17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發生器1連通之后發生器1再有冷劑液管路經第二冷劑液泵15與第二蒸發器14連通,第二蒸發器14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三吸收器13連通,第三吸收器13還有高溫熱介質通道與外部連通,第二蒸發器14和第三發生器17還分別有中溫熱介質通道與外部連通。

(2)流程上,第三發生器17產生的冷劑蒸汽提供給發生器1作驅動熱介質,第三發生器17的濃溶液經第三溶液泵18和第三溶液熱交換器16進入第三吸收器13、吸收冷劑蒸汽并放熱于高溫熱介質,第三吸收器13的稀溶液經第三溶液熱交換器16進入第三發生器17,中溫熱介質流經第三發生器17、加熱進入其內的溶液釋放冷劑蒸汽并向發生器1提供;冷劑蒸汽流經發生器1放熱成冷劑液,之后經第二冷劑液泵15加壓進入第二蒸發器14、吸熱成冷劑蒸汽并向第三吸收器13提供,形成第二類吸收式熱泵。

圖6所示的并聯三效第二類吸收式熱泵是這樣實現的:

(1)結構上,在圖1所示的第二類吸收式熱泵中,取消吸收器13與外部連通的高溫熱介質通道,增加第三吸收器、第三發生器、第三溶液泵、第三溶液熱交換器、第二冷劑液泵和第二冷凝器,第三發生器17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三溶液泵18和第三溶液熱交換器16與第三吸收器13連通,第三吸收器13還有稀溶液管路經第三溶液熱交換器16與第三發生器17連通,第三發生器17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二冷凝器19連通,第二冷凝器19還有冷劑液管路經第二冷劑液泵15與吸收器3連通之后吸收器3再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三吸收器13連通,第三吸收器13還有高溫熱介質通道與外部連通,第三發生器17還有中溫熱介質通道與外部連通,第二冷凝器19還有冷卻介質通道與外部連通。

(2)流程上,第三發生器17的濃溶液經第三溶液泵18和第三溶液熱交換器16進入第三吸收器13、吸收冷劑蒸汽并放熱于高溫熱介質,第三吸收器13的稀溶液經第三溶液熱交換器16進入第三發生器17,中溫熱介質流經第三發生器17、加熱進入其內的溶液釋放冷劑蒸汽并向第二冷凝器19提供;第二冷凝器19的冷劑蒸汽放熱于冷卻介質成冷劑液,第二冷凝器19的冷劑液經第二冷劑液泵15加壓之后流經吸收器3、吸收成冷劑蒸汽并向第三吸收器13提供,形成第二類吸收式熱泵。

圖7所示的第二類吸收式熱泵是這樣實現的:

(1)結構上,在圖1所示的第二類吸收式熱泵中,增加第三發生器、第三溶液泵、第三溶液熱交換器和第二冷劑液泵,第二吸收器4增設稀溶液管路經第三溶液泵18和第三溶液熱交換器16與第三發生器17連通,第三發生器17還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三溶液熱交換器16與第二發生器2連通,將發生器1有冷劑蒸汽通道與冷凝器6連通調整為發生器1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三發生器17連通之后第三發生器17再有冷劑液管路經第二冷劑液泵15與蒸發器5連通,第三發生器17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冷凝器6連通。

(2)流程上,發生器1產生的冷劑蒸汽提供給第三發生器17作驅動熱介質,第二吸收器4的部分稀溶液經第三溶液泵18和第三溶液熱交換器16進入第三發生器17,冷劑蒸汽流經第三發生器17、加熱進入其內的溶液釋放冷劑蒸汽并向冷凝器6提供,第三發生器17的濃溶液經第三溶液熱交換器16進入第二發生器2,流經第三發生器17的冷劑蒸汽放熱成冷劑液之后經第二冷劑液泵15加壓進入蒸發器5,形成第二類吸收式熱泵。

圖8所示的第二類吸收式熱泵是這樣實現的:

(1)結構上,在圖2所示的第二類吸收式熱泵中,取消溶液節流閥12,將發生器1有濃溶液管路經溶液節流閥12與第二發生器2連通調整為發生器1有濃溶液管路與第二發生器2連通,增加第三發生器、第三溶液泵、第三溶液熱交換器和第二冷劑液泵,第二吸收器4增設稀溶液管路經第三溶液熱交換器16與第三發生器17連通,第三發生器17還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三溶液泵18和第三溶液熱交換器16與第二發生器2連通,將發生器1有冷劑蒸汽通道與冷凝器6連通調整為發生器1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三發生器17連通之后第三發生器17再有冷劑液管路經第二冷劑液泵15和第二吸收器4與蒸發器5連通,第三發生器17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冷凝器6連通。

(2)流程上,發生器1產生的冷劑蒸汽提供給第三發生器17作驅動熱介質,第二吸收器4的部分稀溶液經第三溶液熱交換器16進入第三發生器17,冷劑蒸汽流經第三發生器17、加熱進入其內的溶液釋放冷劑蒸汽并向冷凝器6提供,第三發生器17的濃溶液經第三溶液泵18和第三溶液熱交換器16進入第二發生器2;流經第三發生器17的冷劑蒸汽放熱成冷劑液,冷劑液流經第二冷劑液泵15加壓之后流經第二吸收器4吸熱,之后進入蒸發器5,形成第二類吸收式熱泵。

圖9所示的第二類吸收式熱泵是這樣實現的:

(1)結構上,在圖1所示的第二類吸收式熱泵中,增加第三發生器、第三溶液熱交換器和第二冷劑液泵,將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經第二溶液泵9和溶液熱交換器10與發生器1連通調整為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經第二溶液泵9、第三溶液熱交換器16和溶液熱交換器10與發生器1連通,將發生器1有濃溶液管路經溶液熱交換器10與第二發生器2連通調整為發生器1有濃溶液管路經溶液熱交換器10與第三發生器17連通,第三發生器17再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三溶液熱交換器16與第二發生器2連通,將發生器1有冷劑蒸汽通道與冷凝器6連通調整為發生器1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三發生器17連通之后第三發生器17再有冷劑液管路經第二冷劑液泵15與蒸發器5連通,第三發生器17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冷凝器6連通,第三發生器17還有中溫熱介質通道與外部連通。

(2)流程上,中溫熱介質和發生器1產生的冷劑蒸汽提供給第三發生器17作驅動熱介質,第二吸收器4的稀溶液經第二溶液泵9、第三溶液熱交換器16和溶液熱交換器10進入發生器1,發生器1的濃溶液經溶液熱交換器10進入第三發生器17,中溫熱介質和冷劑蒸汽分別流經第三發生器17、加熱進入其內的溶液釋放冷劑蒸汽并向冷凝器6提供,第三發生器17的濃溶液經第三溶液熱交換器16進入第二發生器2,流經第三發生器17的冷劑蒸汽放熱成冷劑液之后經第二冷劑液泵15加壓進入蒸發器5,形成第二類吸收式熱泵。

圖10所示的第二類吸收式熱泵是這樣實現的:

(1)結構上,在圖2所示的第二類吸收式熱泵中,取消溶液節流閥12,將發生器1有濃溶液管路經溶液節流閥12與第二發生器2連通調整為發生器1有濃溶液管路與第二發生器2連通;增加第三發生器、第三溶液泵、第三溶液熱交換器和第二冷劑液泵,將發生器1有濃溶液管路與第二發生器2連通調整為發生器1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三溶液熱交換器16與第三發生器17連通,第三發生器17再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三溶液泵18和第三溶液熱交換器16與第二發生器2連通,將發生器1有冷劑蒸汽通道與冷凝器6連通調整為發生器1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三發生器17連通之后第三發生器17再有冷劑液管路經第二冷劑液泵15和第二吸收器4與蒸發器5連通,第三發生器17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冷凝器6連通。

(2)流程上,發生器1產生的冷劑蒸汽提供給第三發生器17作驅動熱介質,發生器1的濃溶液經第三溶液熱交換器16進入第三發生器17,冷劑蒸汽流經第三發生器17、加熱進入其內的溶液釋放冷劑蒸汽并向冷凝器6提供,第三發生器17的濃溶液經第三溶液泵18和第三溶液熱交換器16進入第二發生器2;流經第三發生器17的冷劑蒸汽放熱成冷劑液,冷劑液流經第二冷劑液泵15加壓之后流經第二吸收器4吸熱,之后進入蒸發器5,形成第二類吸收式熱泵。

圖11所示的第二類吸收式熱泵是這樣實現的:

(1)結構上,在圖1所示的第二類吸收式熱泵中,增加第三發生器、第三溶液泵、第三溶液熱交換器和第二冷劑液泵,將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經第二溶液泵9和溶液熱交換器10與發生器1連通調整為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經第二溶液泵9和溶液熱交換器10與第三發生器17連通,第三發生器17再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三溶液泵18和第三溶液熱交換器16與發生器1連通,將發生器1有濃溶液管路經溶液熱交換器10與第二發生器2連通調整為發生器1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三溶液熱交換器16和溶液熱交換器10與第二發生器2連通,將發生器1有冷劑蒸汽通道與冷凝器6連通調整為發生器1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三發生器17連通之后第三發生器17再有冷劑液管路經第二冷劑液泵15與蒸發器5連通,第三發生器17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冷凝器6連通。

(2)流程上,發生器1產生的冷劑蒸汽提供給第三發生器17作驅動熱介質,第二吸收器4的稀溶液經第二溶液泵9和溶液熱交換器10進入第三發生器17,冷劑蒸汽流經第三發生器17、加熱進入其內的溶液釋放冷劑蒸汽并向冷凝器6提供,第三發生器17的濃溶液經第三溶液泵18和第三溶液熱交換器16進入發生器1,發生器1的濃溶液經第三溶液熱交換器16和溶液熱交換器10進入第二發生器2;流經第三發生器17的冷劑蒸汽放熱成冷劑液之后經第二冷劑液泵15加壓進入蒸發器5,形成第二類吸收式熱泵。

圖12所示的第二類吸收式熱泵是這樣實現的:

(1)結構上,在圖2所示的第二類吸收式熱泵中,取消溶液節流閥12,將發生器1有濃溶液管路經溶液節流閥12與第二發生器2連通調整為發生器1有濃溶液管路與第二發生器2連通;增加第三發生器、第三溶液泵、第三溶液熱交換器和第二冷劑液泵,將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經第二溶液泵9和溶液熱交換器10與發生器1連通調整為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經第二溶液泵9和溶液熱交換器10與第三發生器17連通,第三發生器17再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三溶液泵18和第三溶液熱交換器16與發生器1連通,將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經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1和溶液熱交換器10與第二吸收器4連通調整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經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1、第三溶液熱交換器16和溶液熱交換器10與第二吸收器4連通,將發生器1有冷劑蒸汽通道與冷凝器6連通調整為發生器1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三發生器17連通之后第三發生器17再有冷劑液管路經第二冷劑液泵15和第二吸收器4與蒸發器5連通,第三發生器17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冷凝器6連通。

(2)流程上,發生器1產生的冷劑蒸汽提供給第三發生器17作驅動熱介質,吸收器3的稀溶液經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1、第三溶液熱交換器16和溶液熱交換器10進入第二吸收器4,第二吸收器4的稀溶液經第二溶液泵9和溶液熱交換器10進入第三發生器17,冷劑蒸汽流經第三發生器17、加熱進入其內的溶液釋放冷劑蒸汽并向冷凝器6提供,第三發生器17的濃溶液經第三溶液泵18和第三溶液熱交換器16進入發生器1;流經第三發生器17的冷劑蒸汽放熱成冷劑液,冷劑液流經第二冷劑液泵15加壓之后流經第二吸收器4吸熱,之后進入蒸發器5,形成第二類吸收式熱泵。

本發明技術可以實現的效果——本發明所提出的第二類吸收式熱泵,具有如下的效果和優勢:

(1)提出了溫差利用的新思路、新概念和新技術,將推動吸收式熱泵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和應用。

(2)能夠減小冷劑液加熱時中溫熱介質與冷劑液之間的溫差,降低因冷劑介質潛熱過小對余熱利用程度的負面影響,顯著提高吸收式熱泵的性能指數和余熱利用率。

(3)消除了冷劑介質潛熱過小對熱能利用率的不利影響,擴展了工作介質的選擇范圍,有利于第二類吸收式熱泵技術的發展。

(4)給出多種具體技術方案,能夠應對眾多不同的實際狀況,有較寬的適用范圍。

(5)豐富了吸收式熱泵的類型,擴展了吸收式熱泵的應用范圍,有利于更好地采用吸收式熱泵來實現溫差的充分利用。

當前第1頁1 2 3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灵丘县| 呼和浩特市| 白城市| 凤山市| 石楼县| 青神县| 南城县| 会泽县| 明溪县| 蓬莱市| 横山县| 新龙县| 南靖县| 仁布县| 商丘市| 和政县| 安平县| 阳山县| 惠东县| 资阳市| 荣昌县| 高碑店市| 崇明县| 崇礼县| 新建县| 中宁县| 张北县| 和平县| 建瓯市| 双柏县| 宁陵县| 庆阳市| 沂源县| 西青区| 九龙县| 白沙| 马山县| 巴彦县| 琼结县| 大洼县| 团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