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脫水污泥連續均混改性粒化系統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脫水污泥連續均混改性粒化系統,屬于環保設備類。
背景技術:
隨著城市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逐步提速和污水集中處理率日益提高,污水處理廠的污泥產生量急劇增長。根據有關預測,我國城市污水量在未來二十年還會有大幅度增長, 2010年污水排放量將達到440X 108m3/d ;2020年污水排放量達到536X 108m3/d ;污泥量通常占污水量的0.3% 0.5% (體積)或者約為污水處理量的 2% (質量)。而且, 若對污水再進行深度處理,污泥量還會增加0. 5 1倍。目前我國污水處理量和處理率不高(4. 5% ),且城市污水處理廠每年排放污泥大約900萬t,而且還以每年大約10%的速度增長。污泥填埋作為廉價實用的處理手段,在我國的大中型城市得到廣泛推廣采用,然而由于污泥含水率高,有機質含量豐富,強度低,直接填埋易導致二次污染或發生填埋場失穩及突涌事故,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污泥無害化處理的嚴峻態勢極大的滯后了我國環境保護及治理的步伐,引起了政府及相關部門的高度關注。為此,降低污泥含水率及有機質含量、提高污泥的強度必然是促進污泥填埋發展的必需手段。對改性污泥進行粒化處理,實現污泥成型運輸填埋,不僅有效的阻止了污泥滴濺及干化粉塵飛揚而造成的二次污染,也通過成型進一步提高了污泥的強度,從而保證了污泥填埋的安全性。然而,目前國內在污泥粒化填埋處理上還處于空白階段,針對污泥的粒化的專用機械設備空前匱乏,而且部分現用設備還面臨粒化顆粒成型不穩定,強度不高,連續作業率低等困境。
發明內容
針對上述存在問題,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具有連續作業、混合均勻、污泥處理效果好、無二次污染的脫水污泥連續均混改性粒化系統,為了實現上述目的,其技術解決方案為一種脫水污泥連續均混改性粒化系統,粒化系統由污泥料倉(1)、輔助料倉(2)、 第一螺桿計量泵(7)、第二螺桿計量泵(8)、強力均混攪拌機(10)、強化設備(1 、污泥造粒機(14)、斗提機(15)、除塵塔(4)、氣體凈化裝置(6)、螺桿輸送機(11)和輸送帶(13)組成, 第一螺桿計量泵(7)的進口與污泥料倉(1)的出口管道連接,第一螺桿計量泵(7)的出口與強力均混攪拌機(10)上的污泥進料口管道連接,第二螺桿計量泵(8)的進口與輔助料倉 (2)的出口管道連接,第二螺桿計量泵(8)的出口與強力均混攪拌機(10)上的固化劑進口管道連接,強力均混攪拌機(10)的出料口連接螺桿輸送機(11)的進料端,螺桿輸送機(11) 的出料端與強化設備(1 的進料口連接,強化設備(1 的出料口位于皮帶輸送機(13)進料端的上方,污泥造粒機(14)的進料口位于皮帶輸送機(1 落料端的下方,污泥造粒機 (14)的出料口位于斗提機(15)進料端的上方,斗提機(15)進料端,除塵塔⑷上的進氣口經第三抽風機(9)通過管道分別與強力均混攪拌機(10)上的出氣口和強化設備(1 上的出氣口連接,氣體凈化裝置(6)的進氣口通過管道經第一抽風機(3)與污泥料倉(1)上的出氣口連接,除塵塔(4)上的出氣口通過管道經第二抽風機(5)與氣體凈化裝置(6)的進氣口連接。污泥料倉(1)、輔助料倉( 上分別設置有料位指示裝置和高、低位警報裝置。氣體凈化裝置(6)可為活性炭柱或成套的臭氣處理設備。攪拌機為犁鏵式連續攪拌機、單軸或多軸連續攪拌機中的一種。由于采用了以上技術方案,本發明的脫水污泥連續均混改性粒化系統采用螺桿計量物料添加方式和連續攪拌機混合方式,促進污泥與固化劑材料混合均勻,達到污泥顆粒與固化劑材料充分接觸并反應,具有連續作業能力;污泥料倉、攪拌機、強化設備和除塵塔管道連接到氣體凈化裝置,降低了作業現場粉塵和臭味,避免了二次污染;對污泥與固化劑混合料采用強化設備加快了固化劑礦化反應速率和加速水分消散;采用造粒機將減小污泥固化成型塊體尺度,增加了水分散失表面積和污泥顆粒氧化表面積,縮短了污泥干化的時間。處理后的污泥具有含水率低,臭味低、不流動,具有一定的抗剪切強度和內摩擦角,可以滿足路基回填料要求和衛生填埋場填埋要求。該脫水污泥連續均混改性粒化系統具有可連續作業,處理量大,環境污染小,處理效果好等優點。
附圖是本發明的脫水污泥連續均混改性粒化系統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一種脫水污泥連續均混改性粒化系統進行詳細描述見附圖一種脫水污泥連續均混改性粒化系統,粒化系統由污泥料倉1、輔助料倉2、第一螺桿計量泵7、第二螺桿計量泵8、強力均混攪拌機10、強化設備12、污泥造粒機14、斗提機 15、除塵塔4、氣體凈化裝置6、螺桿輸送機11和輸送帶13組成,第一螺桿計量泵7的進口與污泥料倉1的出口管道連接,第一螺桿計量泵7的出口與強力均混攪拌機10上的污泥進料口管道連接,第二螺桿計量泵8的進口與輔助料倉2的出口管道連接,第二螺桿計量泵8 的出口與強力均混攪拌機10上的固化劑進口管道連接。污泥料倉1、輔助料倉2上分別設置有料位指示裝置和高、低位警報裝置。料位指示裝置用于監測物料位限,高、低位警報裝置分別用于在料位超出高位限和低位限時報警。強力均混攪拌機10的出料口連接螺桿輸送機11的進料端,螺桿輸送機11的出料端與強化設備12的進料口連接,強化設備12的出料口位于皮帶輸送機13進料端的上方。攪拌機為犁鏵式連續攪拌機、單軸或多軸連續攪拌機中的一種。采用犁鏵式連續攪拌機,可對污泥進行翻抄離心拌合,促進污泥與固化劑混合均勻。采用單軸或多軸攪拌機時,可將污泥與固化劑以擠壓的方式混合,具備連續作業能力。污泥造粒機14的進料口位于皮帶輸送機13落料端的下方,污泥造粒機14的出料口位于斗提機15進料端的上方,斗提機15進料端,除塵塔4上的進氣口經第三抽風機9通過管道分別與強力均混攪拌機10上的出氣口和強化設備12上的出氣口連接,氣體凈化裝置6 的進氣口通過管道經第一抽風機3與污泥料倉1上的出氣口連接,除塵塔4上的出氣口通過管道經第二抽風機5與氣體凈化裝置6的進氣口連接。氣體凈化裝置6可為活性炭柱或成套的除臭設備。強化設備12可以選用熱干化設備、微波干化設備或以熱源為媒介的干化設備。污泥造粒機14可選擠壓、切削等方式的造粒設備。具體工作原理市政污水處理廠脫水污泥輸入污泥料倉1緩儲,固化劑輸入輔助料倉2中緩儲備用。第一螺桿計量泵7和第二螺桿計量泵8按照脫水污泥與固化劑的質量比為100 5 30設定投料速率,污泥料倉1中的污泥和輔助料倉2中的固化劑同步下料到強力均混攪拌機10中。強力均混攪拌機10 —邊接收污泥和固化劑,一邊將攪拌艙內的污泥和固化劑混合均勻,制成改性污泥,并向出料口輸送。改性污泥經螺桿輸送機11輸送至強化設備12,在熱量作用下,改性污泥中的水分迅速消散并蒸發,實現含水率降低干化。改性污泥經強化設備12干化處理后,通過皮帶輸送機13輸送到造粒設備14并制成污泥粒狀顆粒。污泥粒狀顆粒經斗提機15提升至粒料緩儲倉16,再根據處理目的,可卸料到運輸卡車17或進入堆場18放置。
權利要求
1.一種脫水污泥連續均混改性粒化系統,其特征在于粒化系統由污泥料倉(1)、輔助料倉( 、第一螺桿計量泵(7)、第二螺桿計量泵(8)、強力均混攪拌機(10)、強化設備(12)、 污泥造粒機(14)、斗提機(15)、除塵塔G)、氣體凈化裝置(6)、螺桿輸送機(11)和輸送帶 (13)組成,第一螺桿計量泵(7)的進口與污泥料倉(1)的出口管道連接,第一螺桿計量泵 (7)的出口與強力均混攪拌機(10)上的污泥進料口管道連接,第二螺桿計量泵(8)的進口與輔助料倉O)的出口管道連接,第二螺桿計量泵(8)的出口與強力均混攪拌機(10)上的固化劑進口管道連接,強力均混攪拌機(10)的出料口連接螺桿輸送機(11)的進料端,螺桿輸送機(11)的出料端與強化設備(1 的進料口連接,強化設備(1 的出料口位于皮帶輸送機(1 進料端的上方,污泥造粒機(14)的進料口位于皮帶輸送機(1 落料端的下方, 污泥造粒機(14)的出料口位于斗提機(15)進料端的上方,斗提機(15)進料端,除塵塔(4) 上的進氣口經第三抽風機(9)通過管道分別與強力均混攪拌機(10)上的出氣口和強化設備(1 上的出氣口連接,氣體凈化裝置(6)的進氣口通過管道經第一抽風機C3)與污泥料倉(1)上的出氣口連接,除塵塔(4)上的出氣口通過管道經第二抽風機(5)與氣體凈化裝置(6)的進氣口連接。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脫水污泥連續均混改性粒化系統,其特征在于污泥料倉 (1)、輔助料倉( 上分別設置有料位指示裝置和高、低位警報裝置。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脫水污泥連續均混改性粒化系統,其特征在于氣體凈化裝置(6)可為活性炭柱或成套的臭氣處理設備。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脫水污泥連續均混改性粒化系統,其特征在于攪拌機為犁鏵式連續攪拌機、單軸或多軸連續攪拌機中的一種。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脫水污泥連續均混改性粒化系統,屬于環保設備類。該粒化系統采用螺桿計量物料添加方式和連續攪拌機混合方式,促進污泥與固化劑材料混合均勻,達到污泥顆粒與固化劑材料充分接觸并反應,具有連續作業能力;污泥料倉、攪拌機、強化設備和除塵塔管道連接到氣體凈化裝置,降低了作業現場粉塵和臭味,避免了二次污染;對污泥與固化劑混合料采用強化設備加快了固化劑礦化反應速率和加速水分消散;采用造粒機將減小污泥固化成型塊體尺度,增加了水分散失表面積和污泥顆粒氧化表面積,縮短了污泥干化的時間。處理后的污泥具有含水率低,臭味低、不流動,具有一定的抗剪切強度和內摩擦角,可以滿足路基回填料要求和衛生填埋場填埋要求。
文檔編號C02F11/00GK102249504SQ20111014727
公開日2011年11月23日 申請日期2011年6月2日 優先權日2011年6月2日
發明者席本強, 李先旺, 胡竹云, 薛強 申請人:李先旺, 薛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