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老年低額溞攝食藍藻的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水環境污染生物治理領域,具體涉及馴化老年低額潘攝食藍藻的的方法。
背景技術:
自然水體中的生物(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組成達到一種合理的平衡后,水體生物的多樣性才能更好的體現出來,水體的自凈能力才能更發揮的更好。隨著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日前水體富營養化程度越來越高,導致水體中微型浮游藻類大量繁殖,特別是夏、秋季節(高溫)水體中微囊藍藻等有害藻類(俗稱“湖靛”或“水華”)暴發,藻體死后會釋放毒素、水體缺氧惡臭、使水生動物大量死亡,水體環境極度惡化,導致水體的觀賞性與 利用價值大大降低。目前治理水體富營養化的方法很多,如清淤,調配水,物理、化學除藻和投放細菌(如溶藻菌)以及生物調控等,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應用生物的食物鏈(有經典\非經典生物操縱技術)已在水體富營養化方面已取得了階段性進展如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謝平博士留學回國后在劉健康院士的指導下,1989年、1990年和1992通過三次設在湖里的圍隔試驗,證明鰱、鳙的大量放養,是水華消失的決定性因素。找到武漢東湖近十四年來藍藻不再暴發的原因《揭開武漢東湖藍藻水華消失之謎》1999年。因為濾食性魚類對水體的溶解氧的要求較高,故尋求一種生物既能在低溶氧條件下很好的生存,又能攝食水華的生物——枝角類,成為大家研究的熱點。枝角類屬節肢動物門、甲殼綱、鰓足亞綱、雙甲目、枝角亞目,通稱水蚤,俗稱“紅蟲”或“魚蟲”。其在水體中浮游生活,以微藻(如小球藻、柵藻等)、細菌(如酵母、芽孢桿菌等)、有機腐屑(如浸泡發酵后的麥麩、米糠等)為食,其是魚類苗種階段重要的餌料。目前在控制水華方面的申報專利的枝角類是大型潘、蚤狀潘、尖額潘與裸腹潘。本發明人在安徽滁州市進行富營養化水體取樣時意外發現了老年低額潘,據趙文教授2008年主編《鹽水枝角類的生物學及海水培養利用》的文獻顯示
(1)我國除安徽、內蒙和寧夏暫未發現和無報道外,其余各省區都已有記載,國外除大洋洲外,它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地;
(2)廣溫性。喜生活在水草茂密底泥較深的湖岸邊和池沼里。通常利用其游泳剛毛附著于水草上,種群早春出現,初冬消失;
(3)能進行孤雌生殖和兩性生殖交替,孤雌生殖時繁殖很快。在大型水域中進行單周期生殖,在小水體中進行多周期生殖。夏卵產量很大,春季每胎可達20-35個。夏秋季節每胎數量相比較少;
(4)耐低度溶解氧,在無氧條件環境中可存活5小時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老年低額潘攝食藍藻的的方法,采集富營養化水體中在自然條件定向誘導而生存下來的老年低額潘(藍藻水體往往能維持一個較長的時間段〈如巢湖湖靛發生期持續時間很長,每年4-11月均可見到,甚至12月,還能偶見藍綠色薄紗綢狀的湖靛漂浮于湖面貌一葉詩鳴等,1981 >,這一長段時間足以造成浮游動物基因型的改變而更好地適應環境的改變。〈這種現象在德國的湖泊研究中得到證實——Hairston et al. 1999>),對其進行“單克隆”擴大培養,應用前也可用天然富營養化水體中的濕藍藻的強化培養后,用于富營養化水體的生物調控,以期達到治理富營養水體環境污染之目的。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老年低額潘攝食藍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采集富營養化水體中在自然條件定向誘導而生存下來的老年低額潘(如富營養化湖泊、水庫、河道、池塘、溝渠等水體中的老年低額潘),接種到富含微藻、細菌、有機腐屑的水池中,進行“單克隆”擴大培養,用孔徑約為1.0X1. Omm尼龍篩(濾網)對擴大培養后老年低額潘進行分級收獲小于網目的幼潘仍在原水體中繼續培養;移取適量的老年低度額潘成潘(不能通過尼龍篩的大規格成體)到含有天 然藍藻的水體中進一步強化培養。選育經強化后的能正常繁殖老年低度額潘再進行擴大培養;最后可根據待治理單位水體的富營養化程度,在無后一級生物(如湖鱭、鳙等魚類)捕食的壓力的條件下投放強化后的一定數量老年低額潘,利用其對富營養化水體中的微藻、細菌、有機腐屑的攝食利用,經過一段時間后,水體的透明度能顯著提高,以促進水體中的其它動、植物得以修復,最終達到水體環境的生態平衡。所述的富含微藻、細菌、有機腐屑的水池中添加復合多糖,添加量為水體總量的萬分之1-2,其能促進老年低額潘的生長與繁殖;所述的復合多糖為香菇多糖、枸杞多糖、人參多糖,二種多糖的重量比為I :1_2 :1_2。本發明具有如下優點
1、生物調控材料---老年低額潘種獲得方便,老年低額潘為本土物種,對環境不會造成生物侵危害,安全;
2、老年低額潘大量培養簡單,可以用微藻、細菌、有機腐屑、復合多糖均可實現大規模培養;
3、其對環境溫度適用廣,在10-30°C條件下均能正常生長、繁殖,成本低廉;
4、對其進行用富營養化水體中的藍藻簡單強化后,在無后一級生物(如湖鱭、鳙等魚類)捕食的壓力的條件下,用于水體富營養化水體的生物調控,可迅速提高水體的透明度,為大型水生植物與其它生物生長提供更好的生存環境,更好的提高水體自凈能力。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通過具體實施例來進一步說明,實施例僅用于本發明而不用于限制本發明的范圍。實施例I
采集來的老年低額潘放置在室內盛有120L水的白色塑料桶中,自來水需曝氣2天;不定期投喂10-50 g有機腐屑(浸泡發酵后的麥麩)為食物對老年低額潘進行擴大培養;待潘生物量達到200個/升后可在水體中加入5-10g濕藍藻加以強化誘導馴化,使其適應以藍藻為主要食物的水環境。將馴化后的老年低額潘用孔徑約為I. OX I. Omm尼龍篩(濾網)對老年低額潘進行收獲小于網目的幼潘在原水體中繼續培養;在實驗室內O. IM3水體中加入老年低額潘成潘(不能通過尼龍篩的大規格成體)濕重20克;在無后一級生物捕食的壓力的條件下,利用其對富營養化水體中的微藻、細菌、有機腐屑的攝食利用,3—5天后使水體的透明度從IOcm得以迅速增加20cm,促進水體中的其它動、植物修復,最終達到水體環境的生態得以改善。實施例2
采集來的老年低額潘放置在室內盛有120L水的白色塑料桶中,自來水需曝氣2天;不定期投喂5-10g面包酵母、微藻為食物對老年低額潘進行擴大培養;待潘生物量達到2 00個/升后可在水體中加入5-10g濕藍藻(天然富營養化水體中撈取)、水重量萬分之一的復合多糖,復合多糖由香菇多糖、枸杞多糖、人參多糖混合組成,三種多糖的重量比為I : 2:1,加以強化誘導馴化,使其適應以藍藻為主要食物的水環境,老年低額潘的活力、數量、大小明顯高于不添加復合多糖的水體。將馴化后的老年低額潘用孔徑約為I. OX I. Omm尼龍篩(濾網)對老年低額潘進行收獲小于網目的幼潘在原水體中繼續培養;在實驗室內O. IM3水體中加入老年低額潘成潘(不能通過尼龍篩的大規格成體)濕重30克;在無后一級生物(如湖鱭、鳙等魚類)捕食的壓力的條件下,利用其對富營養化水體中的微藻藻)、利用其對富營養化水體中的微藻、細菌、有機腐屑的攝食利用,3—5天后使水體的透明度從IOcm得以迅速增加30cm,促進水體中的其它動、植物修復,最終達到水體環境的生態得以改善。實施例3
采集來的老年低額潘放置在室內盛有120L水的白色塑料桶中,自來水需曝氣2天;不定期投喂5-20 g微藻(用密濾網撈取肥水池坑中的綠藻、硅藻)為食物對老年低額潘進行擴大培養,水體中添加水重量萬分之一的復合多糖,復合多糖由香菇多糖、枸杞多糖、人參多糖混合組成,三種多糖的重量比為I : 2 :1,老年低額潘的活力、數量、大小明顯高于不添加復合多糖的水體;待潘生物量達到200個/升后可在水體中加入5-10g濕藍藻(天然富營養化水體中撈取)加以誘導馴化,使其適應以藍藻為主要食物的水環境。將馴化后的老年低額潘用孔徑約為I. OX I. Omm尼龍篩(濾網)對老年低額潘進行收獲小于網目的幼潘在原水體中繼續培養;在實驗室內O. IM3水體中加入老年低額潘成潘(不能通過尼龍篩的大規格成體)濕重40克;在無后一級生物(如湖鱭、鳙等魚類)捕食的壓力的條件下,利用其對富營養化水體中的微藻(藍、綠藻)、利用其對富營養化水體中的微藻、細菌、有機腐屑的攝食利用,5天后使水體的透明度從IOcm得以迅速增加50cm,促進水體中的其它動、植物修復,最終達到水體環境的生態得以改善。
權利要求
1.老年低額潘攝食藍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采集富營養化水體中的老年低額潘(如富營養化湖泊、水庫、河道、池塘、溝渠等水體)接種到富含微藻、細菌、有機腐屑的水池中,進行“單克隆”擴大培養;用孔徑約為I. OX I. Omm尼龍篩(濾網)對擴大培養后的老年低度額潘對進行分級收獲小于網目的幼潘在原水體中繼續培養;移取適量大規格的老年低度額潘成潘在含有藍藻的水體中進一步強化培養;選育經強化后的能正常繁殖老年低額潘進行擴大培養;最后可根據待治理單位水體的富營養化程度,在無后一級生物(如湖鱭、鳙等魚類)捕食的壓力的條件下投放一定數量老年低額潘,利用其對富營養化水體中的微藻、細菌、有機腐屑的攝食利用,經過一段時間后,水體的透明度能顯著提高,以促進水體中的其它動、植物得以修復,最終達到水體環境的生態平衡。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老年低額潘攝食藍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富含微藻、細菌、有機腐屑的水池中添加復合多糖,添加量為水體總量的萬分之1-2,促進老年低額潘的生長與繁殖;所述的復合多糖為香菇多糖、枸杞多糖、人參多糖,三種多糖的重量比為I :1-2 :1-2。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老年低額溞攝食藍藻的方法,對自然富營養化水體中采集到老年低額溞進行富集擴大培養、藍藻誘導后;選育出具有攝食藍藻,且能正常繁殖的老年低額溞;然后根據需治理水體的富營養化程度,在單位水體中投放一定數量的老年低額溞成溞,在無后一級生物捕食的壓力的條件下,利用其對水體中微藻、細菌、有機腐屑的攝食利用,可使水體透明度迅速增加,以促進水體中的其它動、植物得以修復,最終達到水體環境的生態平衡。本發明方法具有選材易得,培養方便,成本低廉;土著物種對環境安全,效果高效等特點,為生物治理水體富營養化技術提供了一個新的溞種。
文檔編號C02F3/34GK102815793SQ201210308099
公開日2012年12月12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28日 優先權日2012年8月28日
發明者朱杰, 周呈祥, 吳文坤 申請人:安徽聯大生物環保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