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水體增氧消毒治理系統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水體消毒治理系統,尤其涉及一種水體增氧消毒治理系統。
背景技術:
現有的水體治理技術包括使用消毒劑、消毒粉、噴射推動循環、曝氣增氧、微生物治理和高能耗臭氧等方法。使用消毒劑和消毒粉除臭效果顯著,但環境污染嚴重,能耗損失大;而噴射推動循環、曝氣增氧及微生物治理只能輕微改善水體含氧量和微環境,除臭、殺菌效果差;高能耗臭氧的除臭殺菌效果最好,但是能耗高、投入成本大。目前的水體臭氧除臭殺菌技術由于未設置水質感應器、自動控件器和微機處理系統,不能根據水體情況變化,自動調整空氣、臭氧混入濃度以及開機時間,尚未實現系統節能控制。
發明內容針對現有的水體臭氧除臭消毒裝置的缺點,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新型的水體增氧消毒治理系統。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所采取的措施:一種水體增氧消毒治理系統,包括控制箱,控制箱由上至下分層依次設置了集成控制器、臭氧發生器和水冷箱,設置在控制箱下方的水泵通過進水管與水冷箱的進水口連接,設置在控制箱側面的總水管通過出水管與水冷箱的出水口連接,臭氧發生器通過出氣管與總氣管連接,總氣管通過軟管與設置在總水管上的噴水管連接,噴水管設置在水平面或水體中,控制箱下方設置了與其連接的水質感應器,當水質檢測器檢測到水質指標后,信號反饋給水質自動感應控制裝置。軟管和噴水管的數量不少于一個一排,且為若干排為一組。軟管為橡膠管。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結構緊湊,實現水體增氧、凈化、消毒、除臭和循環的自動化控制,節能環保,水冷和臭氧發生器散熱相結合,解決了現實中臭氧發生器溫度高問題。
圖1、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見附圖說明其實施過程:一種水體增氧消毒治理系統,包括控制箱1,控制箱I由上至下分層依次設置了集成控制器2、臭氧發生器3和水冷箱4,設置在控制箱I下方的水泵9通過進水管11與水冷箱4的進水口連接,設置在控制箱I側面的總水管7通過出水管12與水冷箱4的出水口連接,臭氧發生器3通過出氣管13與總氣管5連接,總氣管5通過軟管6與設置在總水管7上的噴水管8連接,噴水管8設置在水平面或水體中,控制箱I下方設置了與其連接的水質感應器10,當水質檢測器10檢測到水質指標后,信號反饋給水質自動感應控制裝置??刂葡銲根據水質感應器10的輸入信號控制臭氧發生器3或水泵9的啟動和停止,軟管6和噴水管8的數量均為八個;軟管6為橡膠管。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結構緊湊,實現水體增氧、凈化、消毒、除臭和循環的自動化控制,節能環保。本領域內普通的技術人員的簡單更改和替換都是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1.一種水體增氧消毒治理系統,包括控制箱(I),其特征在于,控制箱(I)由上至下分層依次設置了集成控制器(2)、臭氧發生器(3)和水冷箱(4),設置在控制箱(I)下方的水泵(9)通過進水管(11)與水冷箱⑷的進水口連接,設置在控制箱⑴側面的總水管(7)通過出水管(12)與水冷箱(4)的出水口連接,臭氧發生器(3)通過出氣管(13)與總氣管(5)連接,總氣管(5)通過軟管¢)與設置在總水管(7)上的噴水管(8)連接,噴水管(8)設置在水平面或水體中,控制箱(I)下方設置了與其連接的水質感應器(10),當水質檢測器(10)檢測到水質指標后,信號反饋給水質自動感應控制裝置。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水體增氧消毒治理系統,其特征在于,軟管(6)和噴水管(8)的數量不少于一個一排,且為若干排為一組。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水體增氧消毒治理系統,其特征在于,軟管(6)為橡膠管。`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水體增氧消毒治理系統,包括控制箱,控制箱由上至下分層依次設置了集成控制器、臭氧發生器和水冷箱,設置在控制箱下方的水泵通過進水管與水冷箱的進水口連接,設置在控制箱側面的總水管通過出水管與水冷箱的出水口連接,臭氧發生器通過出氣管與總氣管連接,總氣管通過軟管與設置在總水管上的噴水管連接,噴水管設置在水平面或水體中,控制箱下方設置了與其連接的水質感應器,當水質檢測器檢測到水質指標后,信號反饋給水質自動感應控制裝置。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實現水體增氧、凈化、消毒、除臭和循環的自動化控制,節能環保。
文檔編號C02F1/78GK202945090SQ20122046079
公開日2013年5月22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12日 優先權日2012年9月12日
發明者唐樹東 申請人:唐樹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