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水處理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圓形無動力調節池。
背景技術:
調節池是水處理系統中重要的構筑物。因為水處理系統在不同時間段的進水水質水量差別較大,所以在進入處理系統之前,需要調節池平衡均化,以免對后續處理系統造成沖擊。
傳統調節池的調節方式主要分為曝氣調節、水泵調節、攪拌調節、設置隔墻調節等。前三者屬于外加動力調節法,通過在調節池內設置曝氣裝置、循環裝置、攪拌裝置等,對調節池內水質進行強制調節,但這種方法會大大增加污水處理系統的能耗;設置隔墻調節利用進水自身水力混合,運行成本低,但現有方形池體一般以形成推流為主,調節效果不理想,水頭損失大,難以做到水質水量充分均勻。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構造簡單、高效的圓形無動力調節池。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圓形無動力調節池,包括圓形池體,進水裝置,出水裝置,排泥放空裝置,螺旋形隔板。圓形池體可以是敞口式,也可以是加蓋密閉式,當所述池體是加蓋密閉式時,蓋上設置減壓閥與出氣口,且出氣口與排氣管路相連。圓形池體可以是鋼筋混凝土結構,也可以是碳鋼或玻璃鋼一體化結構。進水裝置優選的設置于池體中心底部,可利用進水的沖擊力形成上升流,并可在清洗池體時用作中心排空口。出水裝置優選的設置于池體側壁中上部,且出水位置可上下調節,當出水位置位于水面以上時可使調節池蓄水,當出水位置位于水面以下時可使調節池正常出水,當出水位置恰好位于水面時可使調節池排渣。排泥放空裝置優選的設置于池體側壁下部,排泥放空裝置可以設置一個或幾個,既可以用于調節池末端底部沉積污泥的排出,又可以用于調節池放空檢修維護。螺旋形隔板設置于圓形池體內,其延伸方向與池體弧度方向一致,以使水流從進水裝置到出水裝置之間形成旋流。螺旋形隔板的表面可以設置小突起或短隔板,用以切割水流形成局部湍流。螺旋形隔板可以是碳鋼材質或彈性材質,可以是整體制成或分部制成,可以永久接合或拼接在池體底部。
本發明的優勢是利用圓形池體與螺旋形隔板形成上升旋流,增加水體擾動,從而實現無動力調節水質水量。本發明既能夠提高調節性能,又能夠減少設備的使用和損耗。通過預制此設備,還可以降低實際應用過程中的施工建設難度與成本,特別適用于中小型污水處理系統。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所述的一種圓形無動力調節池的俯視圖。
圖2為本發明所述的一種圓形無動力調節池的側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闡述本發明所述的一種圓形無動力調節池。
如圖1所示,本發明所述的一種圓形無動力調節池,包括圓形池體1,進水裝置2,出水裝置3,排泥放空裝置4,螺旋形隔板5。圓形池體1的底部中心位置設有進水裝置2,側壁中上部設有出水裝置3,側壁下部設有排泥放空裝置4,圓形池體1內還豎立設置螺旋形隔板5。出水裝置3由出水管31、連接管32、高度調節裝置33、出水口34組成。螺旋形隔板5的高度低于圓形池體1的高度,且延伸方向與池體弧度方向一致。
使用時,水從圓形池體1底部中心位置的進水裝置2進入,在螺旋形隔板5的作用下,進水順著螺旋形隔板5由內到外的方向流動,流動至螺旋形隔板5的最外圍,并且水位達到螺旋形隔板5的中上部時,從出水裝置3流出,進入后續處理單元。圓形池體1內位于螺旋形隔板5最外圍如有污泥沉積,可通過排泥放空裝置4排出。
如圖2所示,所述進水裝置2位于圓形池體1的底部中心位置,水從底部進入,既可利用進水的沖擊力形成上升流,又可在清洗池體時用作中心排空口。所述出水裝置3位于圓形池體1側壁中上部,出水管31通過連接管32與出水口34相連接,高度調節裝置33控制出水管31的位置可上下調節。當出水位置位于水面以上時可使調節池蓄水,當出水位置位于水面以下時可使調節池正常出水,當出水位置恰好位于水面時可使調節池排渣。所述排泥放空裝置4位于池體側壁下部,既可用于排出池底沉積污泥,又可在檢修維護時用于放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