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餐廚油水分離器,具體涉及一種超低能耗餐廚油水分離器,屬于環保設備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餐廚垃圾(稱泔水)它包括污水、廢棄油脂及各類固體雜物,尤其是動物油脂氣溫在10°左右就會凝固,通過電加熱加溫使集油倉內達到一定的溫度值時,油脂就會化解,增加了油脂的流動性,從而達到油水分離所需的條件之一,現有技術中的餐廚油水分離器通常以上述條件作為油水分離的基礎條件,在設計、思考等前期研發過程中缺少該對設備的實際運行狀況的深度了解和存在偏差,互相模仿外觀造型及設備的配置,造成了看起來功能配置齊全,但大部分的輔助設置是多余和浪費的,且增加了設備能耗,部分設備每小時運行的能耗達到10kW以上(不包括提升設備的能耗);
以每小時處理泔水量/20噸作統計,現有技術中以下設備所存在的問題:
1)部分設備內置采用滾桶離心式固液分離裝置,因滾桶的整體體積較大所配置的電機功率至少2-3kW以上;否則,無法達到功效,且噪聲較大;
2)部分設備在油水分離器機箱內底部設置了氣泡發生器等輔助設備,空氣壓力泵能耗每小時1.5-2.5kW;
但上述設備實際起不到幫助提升油水分離的效果,由于:A.機箱內的水流速度較快,流量大于氣泡壓力;B.雖然油水分離機箱前端安裝了固液分離器,但還是會有小于直徑5mm的固體雜物進入分離機箱沉入機箱底部,隨著時間,這些固體雜物會慢慢覆蓋氣泡器,如不及時清理,很快就會堆積;
3)部分設備采用氣浮方式,典型的傳統處理手段,設置平面刮油板對油水分離機箱內的水平面作循環刮油至集油倉,電動機能耗每小時1-1.5kW的功率;
4)電控加熱棒定位點,由于思路偏差,造成安裝點的錯位,且機箱內的水量是在不斷流動的,水溫上不來,油脂難以化解,然后,再增加加熱棒功率,是直接造成能耗大的主要因素;部分設備加熱系統每小時達到8kW以上的能耗;如圖1所示,電控加熱棒21安裝于油水分離區22內。
上述設備耗能較大,卻沒有解決油脂化解的根本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出了一種超低能耗餐廚油水分離器,優化了設備的運行結構和合理的造型,簡化了制造工序,降低制造成本。
本實用新型的超低能耗餐廚油水分離器,包括機箱;所述機箱其頂部中央通過法蘭連接有集油倉;所述機箱其頂部左側開設有第一開口,且第一開口焊接有管道;所述管道另一端連接有固液分離倉;所述機箱其頂部右側開設有第二開口,且第二開口焊接有出水口管道;所述出水口管道其端部伸入機箱底部,油脂比重小于水,故油脂向上方飄浮,且設置有與機箱底部成45°夾角的出水口管道進水口,將出水口管道進水口設置成45°,擴大了出水口流量;所述出水口管道另一端于出水口管道側面開設有出水口;
所述機箱其頂部和底部層面分別沿背離機箱中心方向凸出,設置有呈不同角度的錐形結構的凹下部;所述機箱內部安裝有多層水流擋板;通過普郎特湍流體力學原理,紊流邊界層原理及流變層流的方式,在含油污水流經水流擋板的瞬間,油珠借助污水高速流動時產生的動能連續碰撞,由小變大,由此加速運動,促使不同比重的油與水分流、分層和分離;所述機箱其底部中央安裝有一排污泵;機箱其頂部錐形結構的凹下部設計,讓進入機箱內的廢棄油脂隨有斜度的頂層內側快速進入集油倉;機箱其底部錐形結構的凹形設計,讓進入機箱內的細小固體雜物流向機箱底部中央,且通過排污泵進行排污,通常情況下30天需排污一次,排污時間為3分鐘;
所述集油倉內部安裝有加熱棒和傳感器;所述集油倉側面設置有油脂出口管;
所述固液分離倉內部安裝有固液分離器;所述固液分離倉其側面頂部設置有泔水進口;所述固液分離器連接有斜齒面減速器;增加了扭力;所述斜齒面減速器通過傳動軸連接有電動機,電動機其功率為0.37kW;
所述集油倉、固液分離倉和出水口管道之間通過管道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集油倉設置于機箱頂部層面的錐形結構的凹下部中央。
進一步地,所述管道其入口口面與機箱其頂部層面焊接,油水在固液分離倉內經固液分離器排除固體雜物后,管道作為廢水和廢棄油脂進入機箱的入口。
作為優選的實施方案,所述油脂出口管其底高大于1m,在一個以上的大氣壓和密閉的作用下,增加了浮力,加速形成了密度差,實現油水快速分離的目的。
進一步地,所述傳感器為溫度傳感器。
作為優選的實施方案,所述加熱棒其加熱范圍為32℃-35℃。
作為優選的實施方案,所述固液分離器包括直線腔內螺片推進器,傳動輕快扭力小。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較,本實用新型的超低能耗餐廚油水分離器,優化了設備的運行結構和合理的造型,減少了現有技術中功能作用不大的輔助能耗部件的投入,同時簡化了制造工序,精算選配電動機的功率,降低制造成本。
附圖說明
圖1是現有技術中部分設備電控加熱棒定位點錯位圖標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左視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右視結構示意圖。
附圖中的部件標注:1-機箱,2-法蘭,3-集油倉,4-管道,5-固液分離倉,6-出水口管道,7-出水口管道進水口,8-出水口,9-機箱其頂部的凹下部,10-機箱其底部的凹下部,11-水流擋板,12-排污泵,13-加熱棒,14-傳感器,15-油脂出口管,16-固液分離器,17-管道,18-電動機,19-泔水進口, 21-電控加熱棒,22-油水分離區,A-夾角。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2至圖4所示的超低能耗餐廚油水分離器,包括機箱1;所述機箱1其頂部中央通過法蘭2連接有集油倉3;所述機箱1其頂部左側開設有第一開口(未圖示),且第一開口焊接有管道4;所述管道4另一端連接有固液分離倉5;所述機箱1其頂部右側開設有第二開口(未圖示),且第二開口焊接有出水口管道6;所述出水口管道6其端部伸入機箱1底部,油脂比重小于水,故油脂向上方飄浮,且設置有與機箱1底部成45°夾角A的出水口管道進水口7,將出水口管道進水口7設置成45°,擴大了出水口流量;所述出水口管道6另一端于出水口管道6側面開設有出水口8;
所述機箱1其頂部和底部層面分別沿背離機箱1中心方向凸出,設置有呈不同角度的錐形結構的凹下部9、10;所述機箱1內部安裝有多層水流擋板11;通過普郎特湍流體力學原理,紊流邊界層原理及流變層流的方式,在含油污水流經水流擋板11的瞬間,油珠借助污水高速流動時產生的動能連續碰撞,由小變大,由此加速運動,促使不同比重的油與水分流、分層和分離;所述機箱1其底部中央安裝有一排污泵12;機箱1其頂部錐形結構的凹下部9設計,讓進入機箱1內的廢棄油脂隨有斜度的頂層內側快速進入集油倉3;機箱1其底部錐形結構的凹下部10設計,讓進入機箱1內的細小固體雜物流向機箱1底部中央,且通過排污泵12進行排污,通常情況下30天需排污一次;
所述集油倉3內部安裝有加熱棒13和傳感器14;所述集油倉3側面設置有油脂出口管15;
所述固液分離倉5內部安裝有固液分離器16;所述固液分離倉5其側面頂部設置有泔水進口19;所述固液分離器16連接有斜齒面減速器(未圖示),增加了扭力;所述斜齒面減速器(未圖示)通過傳動軸連接有電動機18,電動機18其功率為0.37kW;
所述集油倉3、固液分離倉5和出水口管道6之間通過管道17連接,用于換氣。
再一實施例中,所述集油倉3設置于機箱1頂部層面的錐形結構的凹下部9中央。
再一實施例中,所述管道4其入口口面與機箱1其頂部層面焊接,油水在固液分離倉5內經固液分離器16排除固體雜物后,管道4作為廢水和廢棄油脂進入機箱1的入口。
再一實施例中,所述油脂出口管15其底高大于1m,在一個以上的大氣壓和密閉的作用下,增加了浮力,加速形成了密度差,實現油水快速分離的目的。
再一實施例中,所述傳感器14為溫度傳感器。
再一實施例中,所述加熱棒13其加熱范圍為32℃-35℃。
再一實施例中,所述固液分離器16包括直線腔內螺片推進器,傳動輕快扭力小。
本實用新型的超低能耗餐廚油水分離器,優化了設備的運行結構和合理的造型,減少了現有技術中功能作用不大的輔助能耗部件的投入,同時簡化了制造工序,精算選配電動機的功率,降低制造成本。
以上述依據本實用新型的理想實施例為啟示,通過上述的說明內容,相關工作人員完全可以在不偏離本項實用新型技術思想的范圍內,進行多樣的變更以及修改。本項實用新型的技術性范圍并不局限于說明書上的內容,必須要根據權利要求范圍來確定其技術性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