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人工濕地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人工濕地的廢水輸送管。
背景技術:
人工濕地是由人工建造和控制運行的與沼澤地類似的地面,將污水、污泥有控制的投配到經人工建造的濕地上,污水與污泥在沿一定方向流動的過程中,主要利用土壤、人工介質、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學、生物三重協同作用,對污水、污泥進行處理的一種技術。現有技術中通過輸水管將污水、污泥投放到濕地上,由于輸水管只從一個方向進入,使得污水在剛開始時易聚集在一個地方,進而使得此處濕地凈化負荷增大,長期使用后易使得此處的濕地失去作用。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人工濕地的廢水輸送管,具有使污水快速均勻的進入池體內,保證池體的正常使用。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的:一種人工濕地的廢水輸送管,包括輸水管以及供輸水管內水排放的池體,所述輸水管架設在池體上端,所述輸水管沿軸線開設有若干排水孔,所述排水孔設置在高于輸水管底部的位置,所述輸水管一端設有開口,另一端設有封閉輸水管的端蓋,所述輸水管內沿輸水管軸線設有轉軸,所述轉軸的一端伸出輸水管的端蓋,所述轉軸周向向遠離轉軸軸線方向設有若干刮板,所述刮板遠離轉軸的一端與輸水管內壁抵觸。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輸水管的一端開口,便于將廢水通入輸水管內,將輸水管架設在池體上,以及在輸水管上沿軸線開設的排水孔,便于廢水通過輸水管上的排水孔均勻的進入池體內,廢水從池體上方多個位置進入池體內,使得池體凈化負荷均勻,保證池體的正常使用,排水孔設置在高于輸水管底部的位置,使得廢水在通過排水孔排放的同時繼續向輸水管內傳輸,進而使得輸水管架設在池體上的位置都有廢水排出,在端蓋外驅動轉軸轉動,進而使得轉軸在輸水管內帶動刮板轉動,刮板的設置避免廢水中的雜質蓄積在輸水管底部,影響后續廢水在輸水管內的傳輸,當轉軸帶動刮板轉動時,刮板遠離轉軸的一端與輸水管內壁抵觸,因此刮板可以將輸水管底部的雜質撥動,使其與輸水管底部分離,一部分隨著刮板的轉動被刮板從排水孔推出,另一部分隨著水流從排水孔流出。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刮板為U形,位于同一平面上的所述刮板與輸水管內壁接觸的位置設有弧形板。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U形刮板的設置增大了刮板與輸水管的接觸面積的同時減小了刮板的重量,便于轉軸轉動,節約材料,且減小了刮板對廢水流動的阻力,利于廢水在輸水管內的流動,刮板與輸水管內壁接觸的位置設有弧形板,便于轉軸帶動刮板在轉動時,刮板將雜質蓄積在弧形板內,進而使得刮板能推出更多的雜質。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弧形板遠離刮板的一端設有與輸水管內壁配合的弧面。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弧面的設置減小了弧形板與輸水管內壁的摩擦,便于刮板在輸水管內轉動以及弧面增大了與輸水管內壁的接觸面積,減小了弧面與輸水管內壁之間的間隙,因此易將雜質與輸水管內壁分離。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相鄰所述刮板之間設有連接桿。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連接桿設置在相鄰刮板之間增強了刮板的連接,避免了刮板在將雜質從輸水管內壁推出時,雜質反作用于刮板的力使得刮板變形,保證刮板的正常使用。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輸水管內壁從兩端至輸水管中部向遠離輸水管中部軸線方向傾斜,其中一個所述排水孔設置在輸水管中部。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將輸水管內壁從兩端至輸水管中部向遠離輸水管中部軸線方向傾斜,使得輸水管底部蓄積的廢水未能通過排水孔排出時,流到輸水管中部,使得輸水管中部蓄積更多的廢水進而從排水孔流出。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輸水管內壁涂覆有耐磨層。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耐磨層的設置避免輸水管內壁被刮板磨損,保證輸水管的強度,另一方面耐磨層避免刮板與輸水管內壁因磨損而產生的間隙使得雜質不能被刮板推動。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輸水管外壁在排水孔的位置設有導流管。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從排水孔排出的廢水經過導流管進入池體,導流管的設置避免從排水孔流出的廢水滯留在輸水管外壁上,造成輸水管外壁腐蝕,且導流管的設置減小了廢水進入池體時的沖力,避免池體內沉淀的廢水再次渾濁。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將輸水管架設在池體上端,且在輸水管沿軸線開設有若干排水孔,使得廢水進入輸水管后從各個排水孔內流出,保證池體內廢水進入的均勻性,輸水管內轉軸上刮板的設置使得輸水管內的雜質被快速推出,避免雜質在輸水管的蓄積,使得池體內廢水凈化負荷均勻,保證池體的使用。
附圖說明
圖1是實施例1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實施例1的用于體現弧形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實施例1的用于體現刮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實施例2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池體;11、輸水管;111、排水孔;1111、導流管;112、開口;113、端蓋;114、轉軸;1141、刮板;1142、弧形板;1143、弧面;1144、連接桿;115、耐磨層。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實施例1:一種人工濕地的廢水輸送管,參照圖1、圖2和圖3,包括輸水管11,將輸水管11架設在池體1上端,輸水管11一端開口112,另一端設有封閉輸水管11的端蓋113,為了使得從開口112進入輸水管11內的廢水排放到池體1內,輸水管11沿軸線開設有若干排水孔111,排水孔111位于同一直線上且設置在高于輸水管11底部的位置,使得廢水在通過排水孔111排放的同時繼續向輸水管11內傳輸,保證輸水管11架設在池體1上的位置都有廢水排出,在輸水管11內沿輸水管11軸線設有轉軸114,轉軸114的軸線與輸水管11軸線重合,將轉軸114的一端伸出輸水管11的端蓋113,便于驅動轉軸114轉動,位于輸水管11內的轉軸114周向向遠離轉軸114軸線方向設有若干刮板1141,且刮板1141遠離轉軸114的一端與輸水管11內壁抵觸,使得刮板1141可以將輸水管11底部的雜質撥動,使其與輸水管11底部分離;將刮板1141的形狀設為為U形,增大了刮板1141與輸水管11的接觸面積的同時減小了刮板1141的重量,節約材料,且減小了刮板1141對廢水流動的阻力,利于廢水在輸水管11內的流動,位于同一平面上的刮板1141與輸水管11內壁接觸的位置設有向同一方向彎曲或者向相反方向彎曲的弧形板1142,同一方向彎曲的弧形板1142,便于轉軸114帶動刮板1141在轉動時,刮板1141將雜質蓄積在弧形板1142內,進而使得刮板1141能推出更多的雜質,向相反方向彎曲的弧形板1142,使得刮板1141在轉動時雜質受到不同方向的推力,便于快速將雜質從輸水管11底部推出。
參照圖3,此外在輸水管11內壁涂覆有耐磨層115,由于刮板1141長期與輸水管11內壁接觸使得輸水管11內壁被刮板1141磨損,進而與刮板1141之間產生間隙,不利于輸水管11內雜質的推動,因此耐磨層115的設置保證刮板1141的正常作用;在弧形板1142遠離刮板1141的一端設有與輸水管11內壁配合的弧面1143,便于刮板1141在輸水管11內轉動以及弧面1143增大了與輸水管11內壁的接觸面積,減小了弧面1143與輸水管11內壁之間的間隙,因此易將雜質與輸水管11內壁分離;在刮板1141推動輸水管11底部的雜質時,雜質反作用于刮板1141的力易使得刮板1141變形,因此在相鄰刮板1141之間設置連接桿1144,連接桿1144增強了刮板1141的連接;在刮板1141將雜質推動后隨著水流從排水孔111內流出,為了避免從排水孔111流出的廢水滯留在輸水管11外壁上,造成輸水管11外壁腐蝕,且減小廢水進入池體1時的沖力,因此輸水管11外壁在排水孔111的位置設有導流管1111。
具體操作過程:廢水從輸水管11的開口112處流入輸水管11內,從輸水管11內的各個排水孔111排出,廢水從池體1上方多個位置進入池體1內,使得池體1凈化負荷均勻,保證池體1的正常使用,排水孔111內流出的廢水進入導流管1111內導流隨后進入池體1內,隨著廢水的進入,轉動轉軸114使得轉軸114上的刮板1141隨著轉軸114的轉動而在輸水管11內壁上轉動,將輸水管11內壁底部蓄積的雜質一部分被刮板1141推動而隨著水流流出排水孔111,另一部分被刮板1141推出排水孔111。
實施例2:一種人工濕地的廢水輸送管,與實施例1的不同之處在于,參照圖4,輸水管11內壁從兩端至輸水管11中部向遠離輸水管11中部軸線方向傾斜,使得輸水管11底部蓄積的廢水未能通過排水孔111排出時,流到輸水管11中部,將其中一個排水孔111設置在輸水管11中部,進而使得輸水管11中部的水能夠通過排水孔111排出,使得輸水管11內廢水快速進入池體1內。
本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的解釋,其并不是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本領域技術人員在閱讀完本說明書后可以根據需要對本實施例做出沒有創造性貢獻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內都受到專利法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