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污水處理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自動加料的廢水生化處理池。
背景技術:
工業廢水是指工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水、污水和廢液,其中含有隨水流失的工業生產用料、中間產物和產品以及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污染物。隨著工業的迅速發展,廢水的種類和數量迅猛增加,對水體的污染也日趨廣泛和嚴重,威脅人類的健康和安全。而一般的廢水處理池需要工人按時加料,浪費了一定的勞動力。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種新的自動加料處理池來解決上述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自動加料的廢水生化處理池,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自動加料的廢水生化處理池,包括池體、填料層和橫梁,所述池體左側設有水解區和酸化區,所述水解區的左上角安裝有第一電磁鐵和進料閥門,所述水解區和酸化區交界處中部固定有第一水泵,所述酸化區的上方安裝有水泵控制器,所述酸化區右側設置有第一隔離墻,所述池體通過第二隔離墻與水質檢測區隔開,所述水質檢測區放置有懸浮水中的水質檢測器,所述水質檢測器的頂部設有信號傳感器,所述水質檢測器與信號傳感器之間電性連接,所述第二隔離墻下端安裝有第二水泵,所述水質檢測區右下角安裝有第二電磁鐵和排水閥門,所述橫梁與池底之間填充有固定在連接繩上的填料層,所述橫梁兩端分別固定搭設在第一隔離墻和第二隔離墻的中上部,所述第一水泵和第二水泵均通過導線與水泵控制器電性連接。
優選的,所述第一電磁鐵和第二電磁鐵內部設有信號接收器。
優選的,所述第一隔離墻和第二隔離墻均設有透水孔。
優選的,所述填料層呈圓形,且填料層表面設有直徑為1-2厘米的圓孔。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效果和優點:該自動加料的廢水生化處理池,通過水質檢測器檢驗水質,通過信號傳感器自動把水質檢測結果傳遞給第一電磁鐵和第二電磁鐵內部的信號接收器,信號接收器根據接收的數據自動給兩電磁鐵通斷電,通過兩電磁鐵吸引進料閥門和排水閥門,實現污水自動進池,凈水排放,污水再次處理,填料層的交錯排列,使污水多次流過填料,增加了微生物的處理時間,水泵促使污水流動,水解區實現了對污水中化學物質的水解,酸化區調節了污水的酸堿度。因此,本實用新型利用信號控制加料與排水,實現了自動加料和高效凈水。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池體、2橫梁、3酸化區、4第一電磁鐵、5進料閥門、6水解區、7第一水泵、8第一隔離墻、9填料層、10連接繩、11第二水泵、12排水閥門、13第二電磁鐵、14第二隔離墻、15水質檢測器、16信號傳感器、17水質檢測區、18水泵控制器。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圖1所示的一種自動加料的廢水生化處理池,包括池體1、填料層9和橫梁2,所述池體1左側設有水解區6和酸化區3,所述水解區6的左上角安裝有第一電磁鐵4和進料閥門5,所述水解區6和酸化區3交界處中部固定有第一水泵7,所述酸化區3的上方安裝有水泵控制器18,所述酸化區3右側設置有第一隔離墻8,所述池體1通過第二隔離墻14與水質檢測區17隔開,所述水質檢測區17放置有懸浮水中的水質檢測器15,所述水質檢測器15的頂部設有信號傳感器16,所述水質檢測器15與信號傳感器16之間電性連接,所述第二隔離墻14下端安裝有第二水泵11,所述水質檢測區17右下角安裝有第二電磁鐵13和排水閥門12,所述橫梁2與池底之間填充有固定在連接繩10上的填料層9,所述橫梁2兩端分別固定搭設在第一隔離墻8和第二隔離墻14的中上部,所述第一水泵7和第二水泵11均通過導線與水泵控制器18電性連接。
該自動加料的廢水生化處理池,污水進入池中,先經過水解區6水解,再經過酸化區3酸化,由第一水泵7加速污水的流動,污水經過填料層9內部的填料由微生物進行降解處理,然后進入水質檢測區17由水質檢測器15檢測水質,若合格,信號傳感器16傳信號給信號接收器,使信號控制器控制第一電磁鐵4和第二電磁鐵13通電吸引進料閥門5和排水閥門12,未處理的廢料自動入池,第二水泵11加速凈水排出,同時廢水流入,再次進行處理,自動進料,自動排出,周而復始。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