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水處理裝置,尤其涉及一種太陽能河道充氧機,本實用新型裝置適用于海、河、湖、水庫、池塘等水環境治理、黑臭水體治理,還適用于給水生動植物養殖充氧。
背景技術:
根據住建部公布的官方數據,我國的城市污水處理率已經達到了89.34%,其中80%以上的的城市污水處理率超過80%,更有40%的城市超過90%。截至2016年2月16日,全國295座地級及以上城市中218座城市累計排查出黑臭水體1861個,城市水體黑臭現象仍較為突出,黑臭問題普遍存在。
針對黑臭水體問題,國家出臺了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水十條)、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工作指南等多個指導性文件,但因為黑臭水體存在截污、控源、清淤、垃圾等各種不可控因素,往往各種技術難以湊效。本實用新型通過實例證明,是一種有效的河道黑臭水體治理設備和漁業養殖設備。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了一種無需額外接入能源,可自行在水體的任意位置對水體進行充氧的河道充氧機。
本實用新型采取下列技術方案解決上述技術問題:
一種太陽能河道充氧機,包括漂浮在河道水體的浮船;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安裝在所述浮船上的太陽能發電裝置和曝氣裝置;所述太陽能發電裝置的太陽能電池板安裝在所述浮船的頂部,所述曝氣裝置裝載在所述浮船的內部,所述浮船的船體上設置有與外界大氣相通的氣孔;所述太陽能發電裝置為所述曝氣裝置提供電能;所述曝氣裝置的進水管和出水管穿過所述浮船的船體后與所述河道水體相連,所述曝氣裝置產生的超微氣泡經所述出水管向所述河道水體排出充氧。
所述太陽能河道充氧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氣裝置包括水泵、文丘里射流器和控制裝置;所述曝氣裝置的進水管連接水泵,所述文丘里射流管連接所述出水管。
所述太陽能河道充氧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管的出水口連接擴散孔以增加氣體與所述河道水體的接觸面積。
所述太陽能河道充氧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氣孔設置在所述浮船船體上部的四周,用于向所述曝氣裝置供氣和散熱。
所述太陽能河道充氧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文丘里射流器為一級或多級。
所述太陽能河道充氧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氣裝置的進水管的外端口增設濾網以防止所述河道水體中的異物進入。
所述太陽能河道充氧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浮船為單船體、雙船體或漂浮設施;所述浮船船體的材料采用玻璃鋼、金屬或塑料。
與現有技術相比較,本實用新型的太陽能河道充氧機具有如下有益技術效果:
可自身產生電能,不受供電電纜長度限制,在水體的任意位置進行充氧;本可利用出水孔的推力推動自身前進,擴大充氧的區域。
附圖說明
附圖的圖面說明如下:
圖1是本實用新型太陽能河道充氧機實施例1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說明: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太陽能河道充氧機包括漂浮在河道水體的浮船1、安裝在所述浮船1上的太陽能發電裝置2和曝氣裝置3;所述太陽能發電裝置2的太陽能電池板21安裝在所述浮船1的頂部,所述曝氣裝置3裝載在所述浮船1的內部,所述浮船1的船體上設置有與外界大氣相通的氣孔11;所述太陽能發電裝置2為所述曝氣裝置3提供電能;所述曝氣裝置3產生的超微氣泡經所述出水管34向所述河道水體排出充氧。
所述曝氣裝置3包括水泵31、文丘里射流曝氣器32和控制裝置;所述曝氣裝置3的進水管33的一端連接水泵31,另一端穿過所述浮船1的船體后與所述河道水體相連,所述曝氣裝置3的出水管34一端連接所述文丘里射流曝氣器32,另一端穿過所述浮船1的船體后與所述河道水體相連。
所述浮船1的結構可以為單船體、雙船體或其他漂浮設施,船體材質可采用玻璃鋼、塑料或者金屬;所述進氣口11設置在所述浮船1船體的四周,用于給所述曝氣裝置3供氣和散熱。
所述曝氣裝置3的入水口33設置在浮船1的尾部,并加裝防止異物進入的濾網。所述水泵31的進水管33和所述文丘里射流曝氣器32相連;所述文丘里射流曝氣器32可以是一級或者多級,所述出水管34安裝有擴散口35以擴大氣體與水體接觸面積,增加充氧效果;所述擴散口35還用于把超微氣泡噴向水中充氧的同時,推動浮船1前進。
所述太陽能發電裝置2及其電力轉換系統以及所述曝氣裝置3的控制裝置等均為現有技術,在此不再展開贅述。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對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實用新型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