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潷水器技術,尤其是涉及一種載體分離潷水器。
背景技術:
在投料活性污泥法、流化床污水處理等需要讓載體參與反應的污水處理工藝過程中,載體參與反應后,出水時需要將載體與出水分離,現有技術中一般設置網格狀的攔截網將反應器分成有載體區域和無載體區域,然后在無載體區域進行出水。上述方式雖然可以將載體與出水分離,但是通過攔截網攔截隔離填料易導致攔截網上載體填料堆積,其清理極為不便。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術不足,提出一種載體分離潷水器,解決現有技術中攔截網分離載體導致攔截網上載體堆積、清理難度大的技術問題。
為達到上述技術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提供一種載體分離潷水器,包括,
豎直設置的固定導柱;
一同軸套設于所述固定導柱并能夠相對所述固定導柱作上下往返運動的浮筒,所述浮筒內形成有進水腔體;
沿所述浮筒周向布置的多個載體分離器,每個所述載體分離器的出水端均與所述進水腔體連通;及
均與所述進水腔體下端連通的出水軟管和反沖洗導氣管,所述出水軟管的出水端設置有一控制閥門,所述反沖洗導氣管的進氣端與一供氣機構連接。
優選的,所述浮筒包括外進水筒、同軸內置于所述外進水筒的內套筒、連接所述內套筒外表面與所述外進水筒內壁的上連接板和下連接板,所述上連接板和下連接板上下設置且與所述外進水筒、內套筒合圍形成所述進水腔體;其中,所述內套筒套設于所述固定導柱并能夠相對所述固定導柱作上下往返運動。
優選的,所述載體分離器包括一分離筒及一連通管,所述分離筒側壁上設置有多個分離孔,所述連通管一端與所述分離筒連通、另一端與所述進水腔體連通。
優選的,所述固定導柱上還套設有分別靠近其上下端的上限位環和下限位環,所述內套筒設于所述上限位環和下限位環之間。
優選的,所述外進水筒下端為內徑由上至下逐漸減小的錐形。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通過載體分離器與浮筒的進水腔體連通,實現了分離載體后出水,而且供氣機構通過反沖洗導氣管與進水腔體連通可定期對載體分離器及出水軟管進行反沖,避免載體分離器進水端累積載體、及出水軟管內生物膜的附著并與堆積的細微填料板結導致出水口堵塞。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載體分離潷水器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載體分離潷水器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請參閱圖1、圖2,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提供了一種載體分離潷水器,包括,
豎直設置的固定導柱1;
一同軸套設于所述固定導柱1并能夠相對所述固定導柱1作上下往返運動的浮筒2,所述浮筒2內形成有進水腔體;
沿所述浮筒2周向布置的多個載體分離器3,每個所述載體分離器3的出水端均與所述進水腔體連通;及
均與所述進水腔體下端連通的出水軟管4和反沖洗導氣管5,所述出水軟管4的出水端設置有一控制閥門6,所述反沖洗導氣管5的進氣端與一供氣機構7連接。
具體的,浮筒2可隨固定導柱1上下運動,其有利于在不同水位均進行澄清液出水,從而保證排出沉淀后最上層清水。工作時,澄清液穿過載體分離器3進入浮筒2的進水腔體內,載體被載體分離器3分離至進水腔體外,進入進水腔體內的澄清液可通過出水軟管4排出。由于出水時,生物膜和細微載體可穿過載體分離器3進入進水腔體內,進而附著和累積于出水軟管4和進水腔體內,生物膜和細微載體在一定時間內會板結,進而堵塞出水軟管4,也會導致進水腔體體積減少,不利于出水,而且載體分離器3的進水端也會一定程度的附著生物膜和累積載體,其易導致載體分離器3的進水端堵塞,故本實施例設置一供氣機構7并通過反沖洗導氣管5與進水腔體連通,可通過供氣機構7進行供氣反沖,進而保證出水軟管4和載體分離器3的暢通。
為了便于浮筒2的上下運動,本實施例所述浮筒2包括外進水筒21、同軸內置于所述外進水筒21的內套筒22、連接所述內套筒22外表面與所述外進水筒21內壁的上連接板23和下連接板24,所述上連接板23和下連接板24上下設置且與所述外進水筒21、內套筒22合圍形成所述進水腔體;其中,所述內套筒22套設于所述固定導柱1并能夠相對所述固定導柱1作上下往返運動。具體的,上連接板23和下連接板24均水平設置,下連接板24連接于內套筒22和外進水筒21的下端,上連接板23則與內套筒22和外進水筒21上端之間具有一定的距離,即內套筒22和外進水筒21的上端與上連接板23之間合圍形成有一環形槽20,該環形槽20能夠給予浮筒2較大的浮力,使浮筒2能夠浮于污水上并隨污水的升降上下運動,當需要排出澄清液時,開啟控制閥門6即可。其中,為了便于進入進水腔體內的澄清液從出水軟管4排出,本實施例將外進水筒21下端設置為內徑由上至下逐漸減小的錐形,且出水軟管4和反沖洗導氣管5均一端連接固定于所述下連接板24上。
其中,本實施例所述載體分離器3包括一分離筒31及一連通管32,所述分離筒31側壁上設置有多個分離孔(未標出),所述連通管32一端與所述分離筒31連通、另一端與所述進水腔體連通,分離孔(未標出)的孔徑根據需要設置,一般設置為將大部分載體分離為佳。為了載體分離器3進水的均勻性,多個載體分離器3沿外進水筒21周向均勻布置。
為了避免浮筒2隨水位上下運動過程中超過一定范圍而損壞,本實施例所述固定導柱1上還套設有分別靠近其上下端的上限位環8和下限位環9,所述內套筒22設于所述上限位環8和下限位環9之間。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通過載體分離器3與浮筒2的進水腔體連通,實現了分離載體后出水,而且供氣機構7通過反沖洗導氣管5與進水腔體連通可定期對載體分離器3及出水軟管4進行反沖,避免載體分離器3進水端累積載體、及出水軟管4內生物膜的附著并與堆積的細微填料板結導致出水口堵塞。
以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的限定。任何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構思所做出的各種其他相應的改變與變形,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