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自吸泵裝置,特別是一種浮油及粘稠浮油自吸泵裝置。
背景技術:
:
在工業及生活廢水、煉油廠排放物中常含有大量油脂,因油脂比水等介質輕,常浮在表面,簡稱浮油。目前浮油回收裝置通常采取刮板式收集和集油拖收集,收油效率低,結構復雜,操作不便,且污油池大多開口較小,現有集油器太大無法放入污油池,并不適合在封閉的污油池內使用。原油泄露以及煉油廠形成的浮油回收目前已成為普遍性難題。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新的收油效率高、結構簡單、操作方便且適用于各種場合的浮油及粘稠浮油自吸泵裝置。
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提供一種浮油及粘稠浮油自吸泵裝置,包括自吸泵、金屬軟管、浮油收集器及調節機構,所述金屬軟管一端與所述自吸泵吸入口連接,另一端與所述浮油收集器底部法蘭連接;所述浮油收集器包括多個浮球組件和漏斗式集油組件,所述浮球組件包括浮球和貫穿浮球直徑并與所述浮球通過螺母連接的浮球調節桿,每一所述浮球組件的浮球調節桿均通過銷軸共同連接一調節螺母;所述漏斗式集油組件包括漏斗式筒體、多個支撐板、上定位螺母、下定位螺母,每一所述支撐板的一側面上端連接所述上定位螺母,下端連接所述下定位螺母,相對的另一側面下端連接有由兩根鋼筋組成的滑道,所述滑道的另一端焊接在所述漏斗式筒體上,所述上定位螺母通過多個支撐桿與所述漏斗式筒體固定,所述上定位螺母、所述下定位螺母和所述漏斗式筒體的軸心在同一豎直線上;每一所述浮球調節桿對應置于每一所述滑道的兩根鋼筋之間,所述調節螺母位于所述下定位螺母的正下方,相鄰所述滑道之間焊接有過濾網覆蓋所述漏斗式筒體的上開口;所述調節機構包括支承座、升降拉線、調節絲杠和絲杠螺母,所述升降拉線穿過所述上定位螺母和所述下定位螺母與所述調節螺母連接。
所述自吸泵采取隔膜式、真空泵式、羅茨風機式中任意一種形式。
由上述技術方案可知,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因污油漂浮在污油池內液體的上表面,所述浮油收集器通過液體對所述浮球和所述漏斗式筒體的浮力漂浮在液面上,所述漏斗式筒體上方開口,且焊接有過濾網,通過所述升降拉線拉動浮球來調節所述浮油收集器的吃水深度,使所述漏斗式筒體的上開口略低于油面,自吸泵只輸送表層介質,達到只抽油不抽水的目的,收油效率遠高于現有收油設備,且所述過濾網可防止大塊雜物進入進而堵塞自吸泵。
2、所述升降拉線穿過同軸心的所述上定位螺母和所述下定位螺母與所述調節螺母連接,每一所述浮球組件的浮球調節桿對應置于所述滑道的兩根鋼筋之間,在通過所述升降拉線來拉動浮球的過程中,所述調節螺母的運動方向可控,所述浮球調節桿在所述滑道內運動,因此所述漏斗式筒體受力更均勻,可更準確的調節所述浮油收集器的吃水深度,集油效果好。
3、與刮板式收集和集油拖收集相比,該設備可以接入輸油管線,直接輸送,吸上設備采用自吸泵,啟泵前不用灌水,設備操作方便,結構簡單,故障率和維修成本低。
4、安裝就位前所述浮油收集器中的各浮球組件可以收攏至漏斗式集油組件上部,使其就位前體積遠遠小于展開面積,即使污油池池口狹小也能正常安裝使用。
5、自吸泵選用隔膜式自吸泵尤其適用于易燃易爆工況。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浮油及粘稠浮油自吸泵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所示的浮油及粘稠浮油自吸泵裝置中浮油收集器的主視圖;
圖3為圖2所示的浮油收集器的俯視圖;
圖4為圖1所示的浮油及粘稠浮油自吸泵裝置中調節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本實施例中:1-調節機構,2-浮油收集器,3-金屬軟管,4-自吸泵,5-升降拉線,6-支承座,7-調節絲杠,8-絲杠螺母,9-浮球,10-浮球調節桿,11-滑道,12-銷軸,13-支撐板,14-上定位螺母,15-下定位螺母,16-調節螺母,17-支撐桿,18-漏斗式筒體,19-過濾網,20-法蘭,21-油面。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描述。以下實施例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但不用來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浮油及粘稠浮油自吸泵裝置,包括調節機構1、浮油收集器2、金屬軟管3及自吸泵4。所述調節機構1和所述自吸泵4安裝于地面上,所述金屬軟管3和所述浮油收集器2安裝于污油池內,所述金屬軟管3一端與所述自吸泵4吸入口相連,另一端連接于所述浮油收集器2底部的法蘭20。
如圖2和圖3所示,所述浮油收集器2包括三個浮球組件和漏斗式集油組件,所述浮球組件包括浮球9和貫穿浮球直徑并與所述浮球9通過螺母連接的浮球調節桿10,每一所述浮球組件的浮球調節桿10均通過銷軸12共同連接一調節螺母16,所述浮球調節桿10和所述調節螺母16可繞銷軸12轉動;所述漏斗式集油組件包括漏斗式筒體18、三個支撐板13、上定位螺母14、下定位螺母15,每一所述支撐板13的一側面上端連接所述上定位螺母14,下端連接所述下定位螺母15,相對的另一側面下端連接有由兩根鋼筋組成的滑道11,所述滑道11的另一端焊接在所述漏斗式筒體18上,所述上定位螺母14通過三個支撐桿17與所述漏斗式筒體18固定,所述上定位螺母14、所述下定位螺母15和所述漏斗式筒體18的軸心在同一豎直線上;每一所述浮球調節桿10對應置于每一所述滑道11的兩根鋼筋之間,所述調節螺母16位于所述下定位螺母15的正下方,相鄰所述滑道11之間焊接有過濾網19覆蓋所述漏斗式筒體18的上方。其中所述浮球組件、所述支撐板13和所述滑道11的個數為對應關系,本實施例中均為三個,但在其他實施例中,其數目視整個設備的大小及所需浮力情況決定,不限于三個。
如圖4所示,所述調節機構1包括升降拉線5、支承座6、調節絲杠7、絲杠螺母8。所述支承座6安裝于污油池頂部地面上,所述升降拉線5穿過所述上定位螺母14和所述下定位螺母15與所述調節螺母16相連,通過調節所述絲杠螺母8和所述調節絲杠7,調整所述升降拉線5長短,拉動所述浮球調節桿10以所述支撐板13下邊緣最低點為支點上下轉動,進而拉動所述浮球9來調節所述浮油收集器2的吃水深度,使所述漏斗式筒體18的上開口略低于油面21,使所述自吸泵4只輸送表層介質,實現對浮油及粘稠浮油的回收。根據不同工況,所述自吸泵4可以采取隔膜式、真空泵式、羅茨風機式等多種形式,其中選用隔膜式自吸泵尤其適用于易燃易爆工況。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