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用于處理船舶壓艙水的殺菌芯管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用于處理船舶壓艙水的殺菌芯管,其特征在于:由噴管、筒腔、卡環、芯筒組成;噴管由管道、環隙、噴頭組成;圓柱形環隙結構材質為納米銀;筒腔內壁有兩個卡槽結構,用于安裝卡環。芯筒結構由兩個卡環固定于筒腔內;芯筒由開設圓弧錐形孔道,弧錐形孔道材質為納米銀;筒腔末端有法蘭,便于與其它管路安裝。圓柱形環隙結構與圓弧錐形孔道結構均有納米銀材料構成,殺菌性能高效,環隙結構與圓弧錐形孔道結構的設計可以使壓艙水與納米銀充分接觸,避免微生物殘留。
【專利說明】
一種用于處理船舶壓艙水的殺菌芯管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利用納米銀的水處理的殺菌芯管,具體的說,是涉及一種用于船舶壓艙水的水處理殺菌芯管。
【背景技術】
[0002]壓艙水是為了保持船舶平衡,而專門注入的水。壓艙水是外來海洋生物入侵的重要載體,每天,通過艙舶壓艙水在世界各地轉運的生物物種數則可能超過3000種。壓艙水已是公認的一個潛在的環境危害因素,做好壓艙水的凈化工作不僅能解決外來物種的入侵問題,而且還能防止壓艙水對海洋環境進行直接污染。目前采用的主要殺菌方式為紫外線照射與化學品消毒相結合,處理效果有限。
[0003]納米銀可在數分鐘內殺死650多種細菌,極少的納米銀可產生強大的殺菌作用,廣譜殺菌且無任何的耐藥性。由于其擁有優秀的抗菌效果,被廣泛應用在嬰兒奶瓶、玩具、牙刷、牙膏、空氣凈化器等產品。本實用新型專利設計了一種處理船舶壓艙水的殺菌芯管,該芯管可簡單的接入船舶壓艙水的排水管道中,以納米銀為材質的噴頭環隙結構以及芯筒圓弧錐形孔道結構,可使得壓艙水充分與納米銀相接觸,提高芯管的殺菌效率。芯筒由卡環固定于筒腔內,可自由拆卸更換,避免殺菌過程中壓艙水中的雜質堵塞芯管。該創新設計原理簡單、方案合理,結合紫外線照射與化學品殺菌等方式對船舶壓艙水進行處理,可以在實際應用中有極大的競爭優勢。
【發明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決船舶壓艙水處理不盡完善的技術問題,在船舶壓艙水排水系統中加入殺菌芯管,能夠有效地滅殺壓艙水中殘留的微生物,避免生物轉移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0005]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一種用于處理船舶壓艙水的殺菌芯管,其特征在于由噴管、筒腔、卡環、芯筒四部分組成,噴管的前端為圓柱形環隙結構,待處理的壓艙水經由圓柱四周的環隙結構噴入筒腔中,起到減緩水壓,提高微生物與納米銀材料的接觸機會,提高殺菌效率;筒腔內壁有兩個卡槽結構,用于安裝卡環;壓艙水進入筒腔后通過芯筒;芯筒由開設圓弧錐形孔道;筒腔末端有法蘭,便于與其它管路安裝;芯筒結構由兩個卡環固定于筒腔內。
[0006]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圓柱形環隙結構與圓弧錐形孔道結構均有納米銀材料構成,殺菌性能高效,圓柱形環隙結構與圓弧錐形孔道結構的設計可以使壓艙水與納米銀充分接觸,避免微生物殘留。
【附圖說明】
[0007]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的說明。
[0008]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09]圖中:1、噴管,2、筒腔,3、卡環,4、芯筒,2-a、卡槽,2-b、法蘭。
[0010]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噴管結構示意圖。
[0011]圖中:卜a、管道,卜b、圓柱形環隙,卜C、噴頭。
[0012]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芯筒結構示意圖。
[0013]圖中:4_a、圓弧錐形孔道。
【具體實施方式】
[0014]下面通過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詳述,以下實例只是描述性的,不是限定性的,不能以此限定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0015]本發明主要是一種用于處理船舶壓艙水的殺菌芯管,其結構示意圖如I所示,由噴管、筒腔、卡環、芯筒組成;噴管由管道、環隙、噴頭組成;環隙結構材質為納米銀;筒腔內壁有兩個卡槽結構,用于安裝卡環。芯筒結構由兩個卡環固定于筒腔內;芯筒由開設圓弧錐形孔道,弧錐形孔道材質為納米銀;筒腔末端有法蘭,便于與其它管路安裝。
[0016]使用本實用新型時,將噴管安裝到筒腔,之后安裝一個卡環到卡槽內,放入芯筒,在安裝另一個卡環到卡槽內,將芯筒固定于將殺菌芯筒腔內,將殺菌芯管接入船舶壓艙水排放處,通過法蘭與其他管路連接固定。
[0017]當船舶壓艙水排放時,水流進入噴管管道,經過環隙結構殺菌并進入筒腔內,再流過芯筒的弧錐形孔道結構再次殺菌,經由芯管殺菌后的壓艙水進入其它管路再處理或直接排出,實現壓艙水排放過程高效殺菌。
【主權項】
1.一種用于處理船舶壓艙水的殺菌芯管,其特征在于:由噴管、筒腔、卡環、芯筒組成,噴管的前端為圓柱形環隙結構,筒腔內壁有兩個卡槽結構,用于安裝卡環,芯筒一側開設圓弧錐形孔道,芯筒結構由兩個卡環固定于筒腔內。
【文檔編號】C02F1/50GK205687624SQ201620323559
【公開日】2016年11月16日
【申請日】2016年4月18日 公開號201620323559.2, CN 201620323559, CN 205687624 U, CN 205687624U, CN-U-205687624, CN201620323559, CN201620323559.2, CN205687624 U, CN205687624U
【發明人】劉通, 王慶濤, 杜崇祥
【申請人】青島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