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升降分離式兩軸分散釜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可升降分離式兩軸分散釜,包括升降臂,分散軸,釜體,滾輪,電機A,升降柱,電機B,防塵罩,釜蓋和葉片,所述升降臂與升降柱剛性連接,所述電機A置于升降臂上,所述分散軸有兩根,在升降臂上橫向對稱布置,所述防塵罩剛性連接在升降臂端部下方,所述電機B置于地面上與升降柱相連,所述分散軸上有葉片,所述釜體與以上部分分離,所述釜蓋蓋在釜體開口上。其結構簡單,分散效果好,工作效率高,震動噪音小,便于清洗釜壁,尤其適用于小批量、快速生產。
【專利說明】可升降分離式兩軸分散釜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分散釜【技術領域】,尤其是一種適用于較小批量生產過程中所用的小型分散釜。
【背景技術】
[0002]目前,在分散裝釜領域,多采用分散軸或單分散軸空間位置固定的分散釜,且釜本身不可動,為充分攪拌高度較大的罐體多采用長分散軸。傳統分散釜由于采用以上結構,會導致釜底部容易產生沉淀,若采用過長的分散軸在在軸高速旋轉時引起釜的震動,產生噪音較大,減少機器的使用壽命,使加工車間充斥噪音,分散軸不可升降,當液面較低時無法充分分散攪拌釜底部的介質,傳統的不可移動的釜體在加裝介質和導出介質過程中需要較長時間的停工,等待完全將介質裝入或導出,降低了生產效率,且傳統不可移動的釜壁清洗困難。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適應小批量生產,適應不同液面高度,分散效果好,工作效率高,震動噪音小,容易清洗的新型分散釜。
[0004]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可升降分離式兩軸分散釜,包括升降臂,分散軸,釜體,滾輪,電機A,升降柱,電機B,防塵罩,釜蓋和葉片,所述升降臂與升降柱剛性連接,所述電機A置于升降臂上,所述分散軸有兩根,在升降臂上橫向并排對稱布置,所述防塵罩剛性連接在升降臂端部下方,所述電機B置于地面上與升降柱相連,所述分散軸上有葉片,所述釜體與由升降臂、分散軸、電機A、電機B、防塵罩和葉片所組成的部分分離,所述釜蓋蓋在釜體開口上,所述滾輪安裝在釜體底部。
[0005]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分散軸較短,工作時震動小,噪音小,可通過升降臂上下調整葉片的位置,攪拌、分散不同層面的介質,能夠在液面較低時工作,一次分散作業完畢后可直接將釜體移開至別處導出介質,同時換上另一裝有待分散介質的新的釜體繼續工作,省去了傳統分散釜等待裝料和導出介質的時間,生產效率高,可分離的釜體方便移動清洗。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6]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主視圖。
[0007]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左視圖,也是總體結構示意圖。
[0008]圖3為釜體上的釜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09]如圖1、2、3所示,可升降分離式兩軸分散釜,包括升降臂1,分散軸2,釜體3,滾輪4,電機A5,升降柱6,電機B7,防塵罩8,釜蓋9和葉片10,工作時電機B7驅動可伸縮的升降柱6向上升起,之后將裝有介質的釜體3推到分散軸2下方,再降下升降臂1,分散軸2就位后,蓋上釜蓋9,電機A5帶動分散軸2和葉片10轉動工作,分散結束后通過升降柱6抬起升降臂1,將釜體3通過釜體底部的滾輪4滾動轉移導出介質,同時換上新的已裝好戒介質的釜體繼續工作,當液面較低時,調整升降臂的高度適應液面高度,可達到更好的分散效果。
[0010]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經過創造性勞動想到的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該以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保護范圍為準。
【權利要求】
1.可升降分離式兩軸分散釜,其特征在于:包括升降臂,分散軸,釜體,滾輪,電機A,升降柱,電機B,防塵罩,釜蓋和葉片,所述升降臂與升降柱剛性連接,所述升降臂在電機B的驅動下可上升下降,所述電機A置于升降臂上,所述分散軸有兩根,在升降臂上橫向并排對稱布置,所述防塵罩剛性連接在升降臂端部下方,所述電機B置于地面上與升降柱相連,所述分散軸上有葉片,所述釜體與由升降臂、分散軸、電機A、電機B、防塵罩和葉片所組成的部分分離,所述滾輪安裝在釜體底部,所述釜蓋蓋在釜體開口上。
【文檔編號】B01F7/18GK203829951SQ201420227768
【公開日】2014年9月17日 申請日期:2014年5月6日 優先權日:2014年5月6日
【發明者】朱力 申請人:昆山櫻花涂料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