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電力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能高效散熱的電控配電柜。
背景技術:
在電力基礎設施領域,電力柜是常見的設備,對于目前的電力柜主要由一個大致呈長方體的金屬外殼構成;由于內部裝載有持續工作的電力設備,并具有大電流,因此電力柜內部發熱量較大,需要在外殼的表面開設散熱區,而目前的散熱區均是由對稱開設在電力柜外殼兩側的條狀百葉窗構成的;由于其對稱成形,在電力柜內外交換熱量時,只能以空氣自然對流的方式進行,因此散熱緩慢,不利于電力柜的高功率作業。
中國專利CN205092474U揭示了一種散熱效果好的電力柜,包括殼體、殼體頂部上設有防雨遮陽板,殼體內兩側設有通槽,通槽內設有橫板,橫板的練出個設有滑槽,滑槽通過滑塊連接有豎板,橫板兩側的滑槽之間設有若干散熱孔,殼體頂部設有排風口,排風口上對應的位置設有散熱風機,殼體上設有安全門,安全門上設有觀察口,安全門下部設有散熱窗,其結構簡單,通過橫板設有散熱孔、殼體頂部的喇叭口形排風口及散熱風機,可以將上行的氣體排出,散熱效果好。然而其僅能將殼體內部上行的氣體排出,從而起到降溫的作用,因此,其散熱效果有限,且散熱方式單一,不能盡快的對殼體內部進行散熱;同時其無法快速的將溫度較低的空氣導入殼體內,使得殼體內部的溫度無法降低到低于殼體外界的溫度,因此,當外界的溫度較高時,其散熱效果不理想,殼體內仍然保持著較高的溫度;并且其僅能將上行的氣體排出,無法通過多渠道的散熱方式對殼體進行散熱,使得散熱的效率不高,無法滿足一些對散熱要求較高的電力柜的使用需要。
因此,需要提供一種新的技術方案解決上述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要解決的問題是提供一種能高效散熱的電控配電柜,包括柜體、水循環裝置、第一過濾裝置、第二過濾裝置、第三過濾裝置、擋板裝置、底板裝置、抽氣裝置及抽水裝置,柜體上設有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三通孔、第四通孔、第五通孔及第一固定塊,水循環裝置包括第一管道、第一水泵、第一閥門、第一支架、第一封閉框、第一過濾網、第二管道及第二閥門,第二過濾裝置包括第一框體、握持環、第二過濾網、第一彈簧、第二框體、第一冷卻管,本發明可以有效的對柜體進行散熱。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能高效散熱的電控配電柜,包括柜體、位于所述柜體左右兩側的水循環裝置、收容于所述柜體內的第一過濾裝置、位于所述柜體上方的第二過濾裝置、位于所述第一過濾裝置下方的第三過濾裝置、位于所述柜體左右兩側的擋板裝置、位于所述柜體下方的底板裝置、設置于所述底板裝置上方的抽氣裝置及設置于所述柜體上的抽水裝置,所述柜體上設有位于其左右表面的第一通孔、位于所述第一通孔下方的第二通孔、位于其下表面的第三通孔、位于所述第一通孔與所述第二通孔之間的第四通孔、位于所述第二通孔下方的第五通孔及收容于其內部左右兩側的第一固定塊,所述水循環裝置包括第一管道、設置于所述第一管道上的第一水泵、第一閥門、位于所述第一水泵下方的第一支架、收容于所述柜體內的第一封閉框、收容于所述第一封閉框內的第一過濾網、位于所述第一管道下方的第二管道及設置于所述第二管道上的第二閥門,所述第一過濾裝置包括蓋板、設置于所述蓋板上的第一密封環、位于所述蓋板下方的分散框、收容于所述分散框內的第一海綿塊,所述第二過濾裝置包括第一框體、位于所述第一框體上方的握持環、收容于所述第一框體內的第二過濾網、位于所述第二過濾網左側的第一彈簧、位于所述第一框體右側的第二框體、收容于所述第二框體內的第一冷卻管、位于所述第二框體右側的第三管道、設置于所述第三管道上的第一風機、位于所述第一風機左側的第二支架及設置于所述第三管道上的第三閥門,所述第三過濾裝置包括第一橫板、位于所述第一橫板上方的第三過濾網、位于所述第一橫板下方的第二海綿塊、位于所述第二海綿塊下方的若干第一滾輪、設置于所述第一滾輪上的第一刷毛、位于所述第一滾輪下方的第二橫板、位于所述第二橫板左右兩側的第四過濾網、位于所述第四過濾網下方的第二固定塊、位于所述第二橫板下方的海綿環、收容于所述海綿環內的支撐環,所述擋板裝置包括第三框體、位于所述第三框體一側的第三支架、位于所述第三框體下方的擋板及位于所述擋板上方的第二彈簧,所述底板裝置包括底板、位于所述底板上方左右兩側的第一支撐桿、設置于所述第一支撐桿上的第一斜桿、第二斜桿、位于所述第二斜桿下方的第六過濾網、位于所述第六過濾網下方的水箱、位于所述水箱左右兩側的第二支撐桿及設置于所述第二支撐桿上的第一橫桿,所述抽氣裝置包括第四管道、設置于所述第四管道上的第二風機、收容于所述第四管道內的第七過濾網、位于所述第二風機左側的第四支架、位于所述第四支架左側的第二橫桿及設置于所述第四管道上的第四閥門,所述抽水裝置包括第五管道、設置于所述第五管道上的第五閥門、第二水泵、位于所述第二水泵左側的第五支架、位于所述第五支架下方的第六支架、位于所述柜體左側的第六管道、設置于所述第六管道上的第六閥門及位于所述第六管道上方的第三斜桿。
所述第一固定塊設有兩個,所述第一固定塊的橫截面呈直角三角形,所述第一固定塊的側面與所述柜體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塊的上表面呈水平狀。
所述第一管道的一端對準所述第一通孔且與所述柜體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架呈L型,所述第一支架的一端與所述柜體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架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水泵固定連接,所述第二管道的一端對準所述第四通孔且與所述柜體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封閉框呈空心的半球狀,所述第一封閉框的側面與所述柜體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過濾網呈水平狀,所述第一過濾網的一端與所述第一封閉框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過濾網的另一端與所述柜體的內表面固定連接。
所述蓋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蓋板收容于所述柜體內,所述蓋板上設有貫穿其上下表面的第六通孔,所述第一密封環呈環狀,所述第一密封環的內表面與所述蓋板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密封環的外表面與所述柜體的內表面滑動連接,所述第一密封環的下表面頂靠在所述第一固定塊的上表面上且與其滑動連接,所述分散框呈空心的長方體,所述分散框水平放置,所述分散框的上表面與所述蓋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分散框上設有一空腔、位于其下表面的若干第七通孔及位于其上表面的第八通孔,所述第七通孔設有若干個,所述第八通孔位于所述第六通孔的下方,所述第一海綿塊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海綿塊收容于所述空腔內,所述第一海綿塊與所述分散框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海綿塊位于所述第八通孔的下方。
所述第一框體呈空心的長方體,所述第一框體的下表面與所述蓋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框體的右表面設有第九通孔,所述握持環呈半圓環狀,所述握持環的兩端與所述第一框體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過濾網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二過濾網的下表面與所述柜體的上表面滑動連接,所述第二過濾網的上表面與所述第一框體的內表面滑動連接,所述第一彈簧呈水平狀,所述第一彈簧的左端與所述第一框體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彈簧的右端與所述第二過濾網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框體呈空心的長方體,所述第二框體的左表面與所述第一框體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框體的下表面與所述蓋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框體的右表面設有第一圓孔,所述第一冷卻管有兩個,所述第三管道的下端對準所述第一圓孔且與所述第二框體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架呈L型,所述第二支架的一端與所述第二框體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架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風機固定連接。
所述第一橫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橫板的側面與所述柜體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橫板上設有若干貫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二圓孔,所述第三過濾網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三過濾網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一橫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海綿塊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海綿塊的側面與所述柜體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海綿塊的上表面與所述第一橫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滾輪設有若干個,所述第一滾輪呈圓柱體,所述第一滾輪收容于所述柜體內且與所述柜體軸轉連接,所述第一刷毛設有若干個,所述第一刷毛均勻分布在所述第一滾輪上,所述第一刷毛與所述第一滾輪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橫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橫板位于所述第三通孔的上方,所述第四過濾網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第二橫板的左右兩側,所述第四過濾網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四過濾網的一端與所述柜體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過濾網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橫板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固定塊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固定塊的側面與所述柜體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固定塊的上表面與所述第四過濾網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海綿環呈橫截面為圓環的柱體,所述海綿環豎直放置,所述海綿環的下表面與所述柜體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海綿環位于所述第三通孔的上方,所述海綿環上端設有若干第一凹槽,所述支撐環呈橫截面為圓環的柱體,所述支撐環豎直放置,所述支撐環的下表面與所述柜體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支撐環位于所述第三通孔的上方,所述支撐環上設有位于其上方的第五過濾網,所述第五過濾網呈圓柱體,所述支撐環的上表面與所述第五過濾網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五過濾網的上表面與所述第二橫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
所述第三框體呈空心的長方體,所述第三框體的側面與所述柜體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框體擋柱所述第二通孔,所述第三支架呈L型,所述第三支架的上端與所述第三框體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架的下端呈豎直狀,所述擋板呈長方體,所述擋板的一端設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三支架的下端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內且與所述擋板軸轉連接,所述擋板的另一端頂靠在所述柜體的側面上,所述擋板的上表面頂靠在所述第三框體的下表面上且與其滑動連接,所述第二彈簧呈豎直狀,所述第二彈簧的上端與所述第三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彈簧的下端與所述擋板固定連接。
所述底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支撐桿設有兩個,所述第一支撐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撐桿的下端與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撐桿的上端與所述柜體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斜桿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桿的左右兩側,所述第一斜桿呈傾斜狀,所述第一斜桿的下端與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斜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斜桿設有兩個,所述第二斜桿呈傾斜狀,所述第二斜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斜桿的下端與所述第六過濾網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六過濾網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六過濾網的側面與所述第一支撐桿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水箱呈空心的長方體,所述水箱的下表面與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撐桿設有兩個,所述第二支撐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二支撐桿的下端與所述底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撐桿的上端與所述第六過濾網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橫桿設有兩個,所述第一橫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橫桿的一端與所述第二支撐桿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橫桿的另一端頂靠在所述水箱的側面上。
所述第四管道的上端對準所述第三通孔且與所述柜體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管道的下端位于所述水箱的上方,所述第四管道的下表面與所述第六過濾網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七過濾網呈圓柱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七過濾網的側面與所述第四管道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支架呈L型,所述第四支架的一端與所述柜體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支架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風機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橫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橫桿的左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橫桿的右端與所述第四支架固定連接。
所述第五管道的上端對準第五通孔且與所述柜體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五支架呈L型,所述第五支架的一端與所述第二水泵固定連接,所述第五支架的另一端與所述柜體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六支架呈L型,所述第六支架的一端與所述第五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六支架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固定連接,所述第六管道的上端對準位于所述柜體左表面上的第五通孔且與所述柜體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斜桿呈傾斜狀,所述第三斜桿的上端與所述柜體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斜桿的下端與所述第六管道固定連接。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后,本發明提出的能高效散熱的電控配電柜具有如下優點:
本發明提出的能高效散熱的電控配電柜結構簡單,使用方便,可以有效的對柜體進行散熱;其首先可以通過從柜體的上方及下方抽入溫度較低的空氣,從而可以快速的對柜體內部的環境進行降溫,散熱效果顯著,可以滿足一些對散熱要求較高的電力柜的使用需要;并且正常情況下可以使用冷卻水吸收柜體內部熱量的方式保持柜體內適宜的溫度,進而可以保持柜體內部溫度的連續性,防止溫度過高或者過低的情況出現,進而可以使得柜體內的電器元件正常的運行;并且可以對抽入的空氣進行降溫冷卻處理,使得柜體內的溫度可以降低到低于柜體外部環境溫度以下,進而即使外界溫度較高,柜體內仍然可以保持合適的溫度,擴大其使用的范圍,能夠在一些高溫的環境中使用,同時可以對抽入的氣體進行過濾,防止雜質混入到柜體內,影響柜體內電器的正常運行。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提出的能高效散熱的電控配電柜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說明:
圖1為本發明提出的能高效散熱的電控配電柜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柜體;11-第一通孔;12-第二通孔;13-第三通孔;14-第四通孔;15-第五通孔;16-第一固定塊;2-水循環裝置;21-第一管道;22-第一水泵;23-第一閥門;24-第一支架;25-第二管道;26-第二閥門;27-第一封閉框;28-第一過濾網;3-第一過濾裝置;31-蓋板;311-第六通孔;32-第一密封環;33-分散框;331-空腔;332-第七通孔;333-第八通孔;34-第一海綿塊;4-第二過濾裝置;41-第一框體;411-第九通孔;42-握持環;43-第二過濾網;44-第一彈簧;45-第二框體;451-第一圓孔;46-第一冷卻管;47-第三管道;48-第一風機;49-第二支架;40-第三閥門;5-第三過濾裝置;51-第一橫板;511-第二圓孔;52-第三過濾網;53-第二海綿塊;54-第一滾輪;55-第一刷毛;56-第四過濾網;57-第二固定塊;58-第二橫板;59-海綿環;50-支撐環;501-第五過濾網;6-擋板裝置;61-第三框體;62-第三支架;63-擋板;631-第二凹槽;64-第二彈簧;7-底板裝置;71-底板;72-第一支撐桿;73-第一斜桿;74-第二斜桿;75-第六過濾網;76-水箱;77-第二支撐桿;78-第一橫桿;8-抽氣裝置;81-第四管道;82-第二風機;83-第七過濾網;84-第四支架;85-第二橫桿;86-第四閥門;9-抽水裝置;91-第五管道;92-第五閥門;93-第二水泵;94-第五支架;95-第六支架;96-第六管道;97-第六閥門;98-第三斜桿。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本發明提出的能高效散熱的電控配電柜包括柜體1、位于所述柜體1左右兩側的水循環裝置2、收容于所述柜體1內的第一過濾裝置3、位于所述柜體1上方的第二過濾裝置4、位于所述第一過濾裝置3下方的第三過濾裝置5、位于所述柜體1左右兩側的擋板裝置6、位于所述柜體1下方的底板裝置7、設置于所述底板裝置7上方的抽氣裝置8及設置于所述柜體1上的抽水裝置9。
如圖1所示,所述柜體1呈空心的長方體,所述柜體1豎直放置,所述柜體1的橫截面呈凹字形,所述柜體1上設有位于其左右表面的第一通孔11、位于所述第一通孔11下方的第二通孔12、位于其下表面的第三通孔13、位于所述第一通孔11與所述第二通孔12之間的第四通孔14、位于所述第二通孔12下方的第五通孔15及收容于其內部左右兩側的第一固定塊16。所述第一通孔11設有兩個,所述第一通孔11呈圓形且與所述柜體1的內部相通,所述第二通孔12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柜體1的左表面上,所述第二通孔12呈圓形且與所述柜體1的內部相通,所述第三通孔13呈圓形且與所述柜體1的內部相通,所述第四通孔14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柜體1的左右表面上,所述第四通孔14呈圓形且與所述柜體1的內部相通,所述第五通孔15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柜體1的左右表面上,所述第五通孔15呈圓形且與所述柜體1的內部相通。所述第一固定塊16設有兩個,所述第一固定塊16的橫截面呈直角三角形,所述第一固定塊16的側面與所述柜體1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塊16的上表面呈水平狀。
如圖1所示,所述水循環裝置2設有兩個且分別設置于所述柜體1的左右壁上。所述水循環裝置2包括第一管道21、設置于所述第一管道21上的第一水泵22、第一閥門23、位于所述第一水泵22下方的第一支架24、收容于所述柜體1內的第一封閉框27、收容于所述第一封閉框27內的第一過濾網28、位于所述第一管道21下方的第二管道25及設置于所述第二管道25上的第二閥門26。所述第一管道21的一端對準所述第一通孔11且與所述柜體1的側面固定連接,使得所述第一管道21的內部與所述柜體1的內部相通,所述第一管道21的另一端放置在水池內。所述第一水泵22與電源電性連接,位于所述第一水泵22提供電能。所述第一閥門23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管道21內水的流量。所述第一支架24呈L型,所述第一支架24的一端與所述柜體1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架24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水泵22固定連接,從而對所述第一水泵22起到支撐作用。所述第二管道25的一端對準所述第四通孔14且與所述柜體1的側面固定連接,使得所述第二管道25的內部與所述柜體1的內部相通。所述第二閥門26用于控制所述第二管道25內水的流量。所述第一封閉框27呈空心的半球狀,所述第一封閉框27的側面與所述柜體1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封閉框27蓋住所述第一通孔11及第四通孔14,所述第一封閉框27與所述柜體1的內表面形成封閉的空間,使得所述第一封閉框27內的液體不會進入到柜體1內,影響柜體1內電器元件的運行,所述第一封閉框27采用導熱材料制成。所述第一過濾網28呈水平狀,所述第一過濾網28的一端與所述第一封閉框27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過濾網28的另一端與所述柜體1的內表面固定連接,使得第一過濾網28的上方水必須經過第一過濾網28的過濾后才能進入到其下方。
如圖1所示,所述第一過濾裝置3包括蓋板31、設置于所述蓋板31上的第一密封環32、位于所述蓋板31下方的分散框33、收容于所述分散框33內的第一海綿塊34。所述蓋板31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蓋板31收容于所述柜體1內,所述蓋板31上設有貫穿其上下表面的第六通孔311,所述第六通孔311呈圓形。所述第一密封環32呈環狀,所述第一密封環32的內表面與所述蓋板31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密封環32的上下表面分別與所述第一密封環32的上下表面處于同一平面內,所述第一密封環32的外表面與所述柜體1的內表面滑動連接,所述第一密封環32的下表面頂靠在所述第一固定塊16的上表面上且與其滑動連接。所述分散框33呈空心的長方體,所述分散框33水平放置,所述分散框33的上表面與所述蓋板3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分散框33上設有一空腔331、位于其下表面的若干第七通孔332及位于其上表面的第八通孔333,所述空腔331呈長方體狀。所述第七通孔332設有若干個,所述第七通孔332與所述空腔331相通,所述第八通孔333呈圓形且與所述空腔331相通,所述第八通孔333位于所述第六通孔311的下方,使得所述第六通孔311與所述空腔331相通。所述第一海綿塊34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海綿塊34收容于所述空腔331內,所述第一海綿塊34與所述分散框33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海綿塊34位于所述第八通孔33的下方,使得從所述第八通孔33進入的氣體需要經過第一海綿塊34的過濾。
如圖1所示,所述第二過濾裝置4包括第一框體41、位于所述第一框體41上方的握持環42、收容于所述第一框體41內的第二過濾網43、位于所述第二過濾網43左側的第一彈簧44、位于所述第一框體41右側的第二框體45、收容于所述第二框體45內的第一冷卻管46、位于所述第二框體45右側的第三管道47、設置于所述第三管道47上的第一風機48、位于所述第一風機48左側的第二支架49及設置于所述第三管道47上的第三閥門40。所述第一框體41呈空心的長方體,所述第一框體41的橫截面呈倒置的凹字形,所述第一框體41的下表面與所述蓋板3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框體41位于所述第六通孔311的上方,所述第一框體41的右表面設有第九通孔411,所述第九通孔411呈圓形且與所述第一框體41的內部相通。所述握持環42呈半圓環狀,所述握持環42的兩端與所述第一框體4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方便使用者握住。所述第二過濾網43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二過濾網43的下表面與所述柜體1的上表面滑動連接,所述第二過濾網43的上表面與所述第一框體41的內表面滑動連接,使得所述第二過濾網43可以左右移動,且所述第二過濾網43右側的空氣需要經過其過濾后進入到其左側。所述第一彈簧44呈水平狀,所述第一彈簧44的左端與所述第一框體41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彈簧44的右端與所述第二過濾網43的左表面固定連接,從而對所述第二過濾網43起到支撐作用。所述第二框體45呈空心的長方體,所述第二框體45的左表面與所述第一框體41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框體45的下表面與所述蓋板3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框體45的橫截面呈L型,所述第二框體45與所述第一框體41及蓋板31的上表面形成封閉的空間,所述第二框體45的右表面設有第一圓孔451,所述第一圓孔451與所述第二框體45的內部信相通。所述第一冷卻管46設有兩個,所述第一冷卻管46采用導熱材料制成,所述第一冷卻管46內放置右溫度較低的冷卻水。所述第三管道47的下端對準所述第一圓孔451且與所述第二框體45的右表面固定連接,使得所述第三管道47的內部與所述第二框體45的內部相通。所述第一風機48與電源電性連接,為所述第一電機48提供電能。所述第三閥門40用于控制所述第三管道37內氣體的流量。所述第二支架49呈L型,所述第二支架49的一端與所述第二框體45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架49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風機48固定連接,從而對所述第二支架49起到支撐作用。
如圖1所示,所述第三過濾裝置5包括第一橫板51、位于所述第一橫板51上方的第三過濾網52、位于所述第一橫板51下方的第二海綿塊53、位于所述第二海綿塊53下方的若干第一滾輪54、設置于所述第一滾輪54上的第一刷毛55、位于所述第一滾輪54下方的第二橫板58、位于所述第二橫板58左右兩側的第四過濾網56、位于所述第四過濾網56下方的第二固定塊57、位于所述第二橫板58下方的海綿環59、收容于所述海綿環59內的支撐環50。所述第一橫板51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橫板51的側面與所述柜體1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橫板51上設有若干貫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二圓孔511,所述第二圓孔511呈圓形。所述第三過濾網52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三過濾網52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一橫板5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過濾網52擋柱所述第二圓孔511。所述第二海綿塊53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海綿塊53的側面與所述柜體1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海綿塊53的上表面與所述第一橫板5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從而可以對空氣進行充分的過濾。所述第一滾輪54設有若干個,所述第一滾輪54呈圓柱體,所述第一滾輪54收容于所述柜體1內且與所述柜體1軸轉連接,使得所述第一滾輪54可以在所述柜體1內旋轉,所述第一滾輪54與電機連接,帶動所述第一滾輪54旋轉。所述第一刷毛55設有若干個,所述第一刷毛55均勻分布在所述第一滾輪54上,所述第一刷毛55與所述第一滾輪54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橫板58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橫板58的前后表面與所述柜體1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橫板58位于所述第三通孔13的上方。所述第四過濾網56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第二橫板58的左右兩側,所述第四過濾網56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四過濾網56的一端與所述柜體1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過濾網56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橫板58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過濾網56的上下表面分別與所述第二橫板58的上下表面處于同一平面內。所述第二固定塊57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柜體1內的左右兩側,所述第二固定塊57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固定塊57的側面與所述柜體1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固定塊57的上表面與所述第四過濾網56的下表面固定連接,從而對所述第四過濾網56起到支撐作用。所述海綿環59呈橫截面為圓環的柱體,所述海綿環59豎直放置,所述海綿環59的下表面與所述柜體1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海綿環59位于所述第三通孔13的上方,所述海綿環59上端設有若干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貫穿所述海綿環59的內外表面。所述支撐環50呈橫截面為圓環的柱體,所述支撐環50豎直放置,所述支撐環50的下表面與所述柜體1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支撐環50位于所述第三通孔13的上方,所述支撐環50上設有位于其上方的第五過濾網501,所述第五過濾網501呈圓柱體,所述支撐環50的上表面與所述第五過濾網50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五過濾網501的上表面與所述第二橫板58的下表面固定連接,從而對所述第五過濾網501起到支撐作用。所述支撐環50采用導熱材料制成。
如圖1所示,所述擋板裝置6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柜體1的左右兩側,所述擋板裝置6包括第三框體61、位于所述第三框體61一側的第三支架62、位于所述第三框體61下方的擋板63及位于所述擋板63上方的第二彈簧64。所述第三框體61呈空心的長方體,所述第三框體61的橫截面呈L型,所述第三框體61的側面與所述柜體1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框體61擋柱所述第二通孔12。所述第三支架62呈L型,所述第三支架62的上端與所述第三框體61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架62的下端呈豎直狀。所述擋板63呈長方體,所述擋板63的一端設有第二凹槽631,所述第二凹槽631呈長方體狀,所述第三支架62的下端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631內且與所述擋板63軸轉連接,使得所述擋板63可以圍繞所述第三支架62的下端旋轉,所述擋板63的另一端頂靠在所述柜體1的側面上,所述擋板63的上表面頂靠在所述第三框體61的下表面上且與其滑動連接,所述擋板63、第三框體61及柜體1的側面形成封閉的空間。所述第二彈簧64呈豎直狀,所述第二彈簧64的上端與所述第三支架62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彈簧64的下端與所述擋板63固定連接,從而對所述擋板63起到支撐作用,使得所述擋板63緊緊的頂靠在所述第三框體61的下表面上。
如圖1所示,所述底板裝置7包括底板71、位于所述底板71上方左右兩側的第一支撐桿72、設置于所述第一支撐桿72上的第一斜桿73、第二斜桿74、位于所述第二斜桿74下方的第六過濾網75、位于所述第六過濾網75下方的水箱76、位于所述水箱76左右兩側的第二支撐桿77及設置于所述第二支撐桿77上的第一橫桿78。所述底板71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支撐桿72設有兩個,所述第一支撐桿72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撐桿72的下端與所述底板7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撐桿72的上端與所述柜體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從而對所述柜體1起到支撐作用。所述第一斜桿73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桿72的左右兩側,所述第一斜桿73呈傾斜狀,所述第一斜桿73的下端與所述底板7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斜桿73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72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斜桿74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桿72之間的左右兩側,所述第二斜桿74呈傾斜狀,所述第二斜桿74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72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斜桿74的下端與所述第六過濾網75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六過濾網75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六過濾網75的側面與所述第一支撐桿72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水箱76呈空心的長方體,所述水箱76的橫截面呈凹字形,所述水箱76的下表面與所述底板7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水箱76內放置右冷卻水。所述第二支撐桿77設有兩個,所述第二支撐桿77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二支撐桿77的下端與所述底板71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撐桿77的上端與所述第六過濾網75的下表面固定連接,從而對所述第六過濾網75起到支撐作用。所述第一橫桿78設有兩個,所述第一橫桿78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橫桿78的一端與所述第二支撐桿77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橫桿78的另一端頂靠在所述水箱76的側面上,從而對所述水箱76起到定位的作用。
如圖1所示,所述抽氣裝置8包括第四管道81、設置于所述第四管道81上的第二風機82、收容于所述第四管道81內的第七過濾網83、位于所述第二風機82左側的第四支架84、位于所述第四支架84左側的第二橫桿85及設置于所述第四管道81上的第四閥門86。所述第四管道81的上端對準所述第三通孔13且與所述柜體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使得所述第四管道81的內部與所述柜體1的內部相通,所述第四管道81的下端位于所述水箱76的上方,所述第四管道81的下表面與所述第六過濾網75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風機82與電源電性連接,為所述第二風機82提供電能。所述第七過濾網83呈圓柱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七過濾網83的側面與所述第四管道81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支架84呈L型,所述第四支架84的一端與所述柜體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支架84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風機82固定連接,從而對所述第二風機82起到固定作用。所述第二橫桿85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橫桿85的左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72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橫桿85的右端與所述第四支架84固定連接。所述第四閥門86用于控制所述第四管道81內氣體的流量。
如圖1所示,所述抽水裝置9包括第五管道91、設置于所述第五管道91上的第五閥門92、第二水泵93、位于所述第二水泵93左側的第五支架94、位于所述第五支架94下方的第六支架95、位于所述柜體1左側的第六管道96、設置于所述第六管道96上的第六閥門97及位于所述第六管道96上方的第三斜桿98。所述第五管道91的上端對準位于所述柜體1右表面上的第五通孔15且與所述柜體1的右表面固定連接,使得所述第五管道91的內部與所述柜體1的內部相通,所述第五管道91的下端放置在水池內。所述第五閥門82用于控制所述第五管道91內水的流量。所述第二水泵93與電源電性連接,為所述第二水泵93提供電能。所述第五支架94呈L型,所述第五支架94的一端與所述第二水泵93固定連接,所述第五支架94的另一端與所述柜體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從而對所述第二水泵93起到支撐作用。所述第六支架95呈L型,所述第六支架96的一端與所述第五支架94固定連接,所述第六支架96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72固定連接。所述第六管道96的上端對準位于所述柜體1左表面上的第五通孔15且與所述柜體1的左表面固定連接,使得所述第六管道96的內部與所述柜體1的內部相通。所述第六閥門97用于控制所述第六管道96內水的流量。所述第三斜桿98呈傾斜狀,所述第三斜桿98的上端與所述柜體1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斜桿98的下端與所述第六管道96固定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本發明提出的能高效散熱的電控配電柜使用時,當柜體1內的溫度稍微上升時,可以啟動第一水泵22,使得水池內的水被抽入到所述第一管道21內,打開第一閥門23,然后第一管道21內的水進入到所述第一封閉框27內,由于所述第一封閉框27采用導熱材料制成,使得柜體1內的熱量被吸入到所述第一封閉框27內,由于水被抽入到所述第一封閉框27內,從而可以對所述第一封閉框27起到冷卻作用,使得柜體1內的熱量不斷的被吸入到第一封閉框27上,從而可以對柜體1內起到較好的散熱效果,同時進入到所述第一封閉框27內的水經過第一過濾網28的過濾后進入到所述第一過濾網28的下方,當第一封閉框27內的水溫度較高時,可以打開第二閥門26,使得第一封閉框27內的水進入到所述第二管道25內,然后將其排出。當柜體1內的溫度上升到較高時,可以啟動第一風機48,且打開第三閥門40,使得外界溫度較低的空氣被抽入到所述第三管道47內,然后經過所述第一圓孔451進入到所述第二框體45內,且與第一冷卻管46接觸,從而可以對抽入的空氣進行降溫,然后經過第九通孔411進入到所述第一框體41內,此時經過所述第二過濾網43的過濾后進入到其左側,當氣壓較大時,所述第一彈簧44被壓縮,所述第二過濾網43向左側移動,從而起到緩沖的作用。進入到所述第一框體41內的經過降溫后的空氣可以經過第六通孔311及第八通孔333進入到所述分散框33內,且經過所述第一海綿塊34的過濾,所述第一海綿塊34可以過濾掉空氣中大部分的顆粒雜質。然后空氣經過第七通孔332進入到所述柜體1內,使得溫度較低的空氣進入到所述柜體1內,從而可以對柜體1內進行降溫,由于第七通孔332設有若干個,進而可以使得溫度較低的空氣均勻的分散在所述柜體1內,使得降溫效果更加明顯。同時為了加強散熱效果,可以啟動第二風機82,且打開第四閥門86,使得外界的空氣經過水箱76的上方且經過第六過濾網75進入到所述第四管道81內,由于空氣經過水箱76的上方且水箱76內放置有冷卻水,從而可以對空氣進行降溫。進入到所述第四管道81內的空氣經過第七過濾網83的過濾后經過第三通孔13進入到所述支撐環50內,此時啟動第二水泵93,且打開第五閥門92,使得水從水池內進入到所述第五管道91內,然后進入到所述柜體1內,從而浸濕海綿環59且圍繞在所述支撐環50上,由于支撐環50采用導熱材料制成,使得進入到所述支撐環50內的空氣可以有效的降溫,然后經過第五過濾網501的過濾后且經過浸濕的海綿環59的過濾后進入到所述海綿環59的外側,然后經過第四過濾網56的過濾后進入到所述第四過濾網56的上方,此時啟動與所述第一滾輪54連接的電機,使得所述第一滾輪54旋轉,帶動所述第一刷毛55隨之旋轉,進而可以對進入到所述第四過濾網56上方的空氣進行過濾,然后經過第二海綿塊53的過濾后且經過第二圓孔511及第三過濾網52的過濾后進入到所述柜體1內,此時空氣經過嚴格的過濾及降溫作用,使得柜體1內的溫度得到迅速的降低,同時配合從所述第七通孔332進入的氣體使得降溫散熱效果顯著。同時柜體1內原有的溫度較高的空氣可以經過第二通孔12進入到所述第三框體61內,當第三框體61內的氣壓較大時,所述擋板63圍繞所述第三支架62的下端旋轉,從而有利于將第三框體61內的溫度較高的空氣排出,使得柜體1內的溫度降低更加顯著。并且當柜體1內的溫度上升到足夠高時,工人握住握持環42且向上移動,同時使得第一框體41、蓋板31及第一密封環32向上移動,直至使得蓋板31、第一密封環32脫離柜體1,使得柜體1內的熱量盡快的散發出去,散熱效果明顯。至此,本發明提出的能高效散熱的電控配電柜使用過程描述完畢。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人員在本發明揭露的技術范圍內,可輕易想到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發明的保護范圍應以所述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