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凈化器裝置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機床油霧凈化器。
背景技術:
隨著經濟的發展,全球制造業正日益向中國轉移。受我國3C產業、航天工業、汽車工業、模具業及其周邊產業等的高速發展所帶動,我國機床行業正由成長期進入高速發展期和成熟期,并成為世界機床制造加工的第一大國。高速、超高速數控機床在工作時會產生大量的切削熱,而用以潤滑和冷卻的切削液遇到高溫和高速旋轉的金屬零件時極易汽化霧化,從而引起的大量油霧等污染物。這些污染物中均含有多氯聯苯成分,易造成有毒氣霧彌散在空氣中,除了污染環境外,還會吸附在工作人員的皮膚和眼睛,危害其身心健康。因此機床油霧凈化器得以廣泛應用。
雖然機床油霧凈化器是企業改善車間環境的首選,但是濾材的通風阻力很難克服,使用的風機風壓高、功率大,運行費用高;同時油煙霧中的微粒物易堵塞過濾材料,需不斷更換過濾材料,維護費用也就較高。所以就該情況的出現,需要對油霧凈化器的過濾材料和功能結構再進行進一步創新設計。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機床油霧凈化器,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油霧凈化器的過濾材料和運行費用高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機床油霧凈化器,包括前勻風器、過濾箱、第三過濾器、消音器、箱體和固定支腳,所述前勻風器的左側安裝有葉輪,且其右側安裝有第二過濾器和第一過濾器,所述第二過濾器和第一過濾器內部相連接,所述過濾箱左側安裝有出風口,且其后端設置有檢修蓋,所述出風口內部安裝有碰撞過濾器,且碰撞過濾器和第二過濾器、第一過濾器之間相連接,所述箱體左側設置有出風口,且馬達和出風口相貫連接,所述第三過濾器和箱體之間連接裝置有后端蓋和搭扣,所述消音器和第三過濾器相連接,所述箱體和固定支腳固定連接,所述固定支腳上設置有后回油口,所述過濾箱下方安置有前回油口。
優選的,所述第一過濾器、第二過濾器和第三過濾器由筒體、不銹鋼濾網、排污部分、傳動裝置及電氣控制部分組成。
優選的,所述碰撞過濾器為碰撞控制,設有索引和篩選兩個部分。
優選的,所述馬達為驅動裝置的電氣設備。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該發明機床油霧凈化器,經由第一過濾器、第二過濾器、第三過濾器層層精密過濾,不僅減少了對工人身體健康的危害,也避免了油液沉積在墻面、天花板、設備上形成潛在的火險隱患,更重要的是從回油口回收的油霧可以重復利用為工廠減少冷卻液的支出,節約了生產成本,擴大受益,同時又安置有消音器,使得工人工作環境也更加舒適。整個機器利用率高,設計合理、人性化,且有很大的回收效益。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結構示意圖。
圖中:1、葉輪,2、前勻風器,3、第二過濾器,4、第一過濾器,5、檢修蓋,6、進風口,7、碰撞過濾器,8、過濾箱,9、出風口,10、馬達,11、第三過濾器,12、后端蓋,13、搭扣,14、消音器,15、箱體,16、固定支腳,17、后回油口,18、前回油口。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本發明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一種機床油霧凈化器,包括葉輪1、前勻風器2、第二過濾器3、第一過濾器4、檢修蓋5、進風口6、碰撞過濾器7、過濾箱8、出風口9、馬達10、第三過濾器11、后端蓋12、搭扣13、消音器14、箱體15、固定支腳16、后回油口17和前回油口18,前勻風器2的左側安裝有葉輪1,且其右側安裝有第二過濾器3和第一過濾器4,第二過濾器3和第一過濾器4內部相連接,過濾箱8左側安裝有出風口6,且其后端設置有檢修蓋5,出風口6內部安裝有碰撞過濾器7,且碰撞過濾器7和第二過濾器3、第一過濾器4之間相連接,碰撞過濾器7為碰撞控制,設有索引和篩選兩個部分,箱體15左側設置有出風口9,且馬達10和出風口9相貫連接,馬達10為驅動裝置的電氣設備,第三過濾器11和箱體15之間連接裝置有后端蓋12和搭扣13,消音器14和第三過濾器11相連接,第一過濾器4、第二過濾器3和第三過濾器11由筒體、不銹鋼濾網、排污部分、傳動裝置及電氣控制部分組成,箱體15和固定支腳16固定連接,固定支腳16上設置有后回油口17,過濾箱8下方安置有前回油口18。
工作原理:在使用該實用機床油霧凈化器之前,需要對整個過濾箱8和箱體15進行結構上的簡單了解,整個凈化器以過濾箱8和箱體15為主體結構,當控制器接通電源時,進風口6產生強大的負壓迫使油霧被定向吸入吸霧器內,油霧微粒在葉輪1的作用下,碰撞過濾器7進行索引和篩選,第一過濾器4、第二過濾器3和第三過濾器11的進行濾網過濾、排污,小的顆粒集合成能被控制的較大顆粒,在高效吸霧材料的阻擋下被攔截下來,通過后回油口17和前回油口18收集并回收。
盡管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發明的實施例,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脫離本發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些實施例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本發明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