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一種天然氣和汽油雙燃料發動機潤滑油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2408003閱讀:423來源:國知局

本發明涉及一種潤滑油,特別涉及一種天然氣和汽油雙燃料發動機潤滑油組合物。



背景技術:

由于面臨全球對汽車尾氣排放限制﹑對大氣的污染日益嚴重以及當前世界能源危機狀態下,各國正致力清潔能源的開發和應用。天然氣作為典型的清潔燃料,具有低成本﹑低排放﹑抑制室溫效應﹑資源豐富等優勢,可以降低對石油的依賴,也是今后清潔能源和汽車燃料的主要燃料。

天然氣發動機的工作溫度比汽油發動機高,排氣溫度達到165℃~235℃,高溫工況促使發動機油產生氧化,導致發動機油的運動粘度及酸值快速增長,不利于潤滑油膜形成;同時,由于沉積物增多會影響發動機功效和使用壽命,高溫導致發動機油的硝化值增大,產生過量油泥。因此,燃氣發動機油應具有優良的抗氧化性能和抗硝化性能,從而可以減少油泥的生成。

天然氣比液體烴類燃料有更高的比熱焓,所以在典型的條件下它將比液體烴類燃料燃燒的更熱。此外,因為天然氣為氣體,它與烴類燃料液體狀態相比不會通過蒸發使吸入的空氣冷卻。而且,許多以天然氣為燃料的發動機都在處于或接近化學計算條件下運轉,因此較少過量的空氣可用來稀釋和冷卻燃燒氣體。其結果是以天然氣為燃料的發動機比燃燒液體烴類燃料的發動機產生更高的燃燒氣體溫度。由于雙燃料出租車連續接近全負荷運轉的條件,因此對潤滑油要求更嚴格。由于使潤滑油遭受持續高溫環境,潤滑油的壽命通常受氧化過程所限制。所以通過提高潤滑油的高溫抗氧性來抑制油品氧化衰變速度,是延長機油的使用壽命的最佳方案。

目前,對于使用天然氣和汽油雙燃料發動機多用汽油機油作為潤滑,汽油機油的潤滑性能指標不能很好的滿足雙燃料出租車的實際使用要求。因此,研制天然氣和汽油雙燃料發動機潤滑油組合物實乃業內急需。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已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天然氣和汽油雙燃料發動機潤滑油組合物。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天然氣和汽油雙燃料發動機潤滑油組合物包括:(1)天然氣和汽油雙燃料發動機潤滑油組合物20W/50(簡稱20W/50),由以下質量百分比的原料組成:清凈劑:中堿值合成磺酸鈣1.0%,烷基水楊酸鈣0.52%,硫化烷基酚鈣0.4%;分散劑:聚異丁烯丁二酰亞胺2.28%,硼化聚異丁烯丁二酰亞胺2.52%;抗磨劑: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鋅0.58%,二烷基硫代氨基甲酸鋅0.42%和硫化異丁烯0.5%;抗氧劑:辛基/丁基二苯胺0.55%,酚酯型抗氧劑0.35%,噻二唑衍生物0.2%;黏度指數改進劑:乙烯-丙烯共聚物(OCP)3% ;降凝劑:聚α-烯烴 0.8%;抗泡劑:甲基硅油復合抗泡劑0.01%;基礎油250N 17%﹑500N 52.87%和150BS 17%;

(2)天然氣和汽油雙燃料發動機潤滑油組合物10W/40(簡稱10W/40),其組成中所述的黏度指數改進劑:乙烯-丙烯共聚物(OCP)為6%;基礎油250N為 27%﹑500N為 8%和150N為 48.87%,其余的同20W/50;

(3)天然氣和汽油雙燃料發動機潤滑油組合物5W/30(簡稱5W/30),其組成中所述的黏度指數改進劑:乙烯-丙烯共聚物(OCP)2%,聚甲基丙烯酸酯(PMA)2%;基礎油100N 30.87%和150N 55%,其余的同20W/50。

本發明的設計機理: 汽油等液體燃料在燃燒過程中的少量不完全燃燒微量顆粒對氣閥/閥座提供非常重要的潤滑作用。雙燃料發動機用汽油機油,由于發動機溫度過高,導致氣閥和閥座過快燒熔;汽油機油的灰分過高,容易堵塞氣閥和閥座。由于天然氣較“干”,不具備液體燃料的潤滑功能,因而對閥座減少潤滑作用,所以必須需要潤滑油中有一定的灰分起潤滑作用,從而可以阻止閥座過快的磨損。油品灰分具有雙重作用,灰分過低達不到有效的潤滑,加劇閥系磨損;灰分過高可以導致閥門產生溝槽和隨后閥門燒損,過多的灰分還可導致壓縮喪失或燃燒室沉積物爆燃。

良好的閥門磨損控制對于發動機的操作費用降低也是重要的,并且可通過提供適當量和組分的灰分來達到。此外,在設定這些油的灰分含量中應考慮燃燒室沉積物和火花塞積垢最小化。潤滑油的灰分含量受限,因此必須小心地選擇清凈劑以使活塞沉積物和環粘結最小化。

所述清凈劑采用中堿值合成磺酸鈣﹑烷基水楊酸鈣和硫化烷基酚鈣的清凈劑,不僅可以提高油品的高溫清凈性,而且還可以增強油品的抗氧化和抗磨損能力。

所述分散劑的硼化聚異丁烯丁二酰亞胺不僅能使油品保持良好的分散性能,使油品在衰變過程中產生的極性組分能夠很好的分散在油品中,而不至于沉積,同時也能提高油品的抗磨性能和對橡膠材料的密封性能。

抗磨劑的二烷基硫代氨基甲酸鋅和抗氧劑的辛基/丁基二苯胺以不同的抗氧化作用機理相互配合共同抑制了潤滑油的高溫氧化,賦予該組合物優異的高溫氧化性能,能使油品在從低溫到高溫都具備良好的抗氧化性能,抑制油品氧化衰變速度,延長機油的使用壽命。

所述黏度指數改進劑可大大提高油品的粘溫性能,也能保持其良好的低溫流動性。

本發明提供的一種天然氣和汽油雙燃料發動機潤滑油組合物制備方法如下:按配比,將基礎油加入反應釜內,升溫至60℃-70℃,再加入其它材料,攪拌90-150分鐘,過濾,檢驗,灌裝。

有益效果:(1)本發明提供的一種天然氣和汽油雙燃料發動機潤滑油組合物可防止或抑制以天然氣為燃料的內燃機中的排氣閥縮陷,潤滑劑灰分有利地充當保護閥門/閥座界面的固體膜潤滑劑,替代了以燃料的發動機中自然產生的廢氣顆粒。控制灰分也是研制本發明的天然氣和汽油雙燃料發動機潤滑油組合物的關鍵。油品的灰分是受清凈劑所限制的,因此必須小心的選擇清凈劑。

汽油機油SL 20W/50的硫酸鹽灰分百分比值為0.92﹪。20W/50硫酸鹽灰分百分比值為0.68﹪。GB/T 2433的硫酸鹽灰分百分比值為0.5-0.7﹪。可見, 20W/50硫酸鹽灰分百分比值完全在標準值范圍內。汽油機油SL 20W/50的硫酸鹽灰分百分比值大大超出了GB/T 2433的硫酸鹽灰分百分比值。

汽油機油SL 10W/40的硫酸鹽灰分百分比值為0.96﹪。10W/40硫酸鹽灰分百分比值為0.69﹪。GB/T 2433的硫酸鹽灰分百分比值為0.5-0.7。可見, 10W/40硫酸鹽灰分百分比值完全在標準值范圍內。汽油機油SL 10W/40的硫酸鹽灰分百分比值大大超出了GB/T 2433的硫酸鹽灰分百分比值。

汽油機油SL 5W/30的硫酸鹽灰分百分比值為0.95﹪。5W/30硫酸鹽灰分百分比值為0.66﹪。GB/T 2433的硫酸鹽灰分百分比值為0.5-0.7。可見,5W/30硫酸鹽灰分百分比值完全在標準值范圍內。汽油機油SL 5W/30的硫酸鹽灰分百分比值大大超出了GB/T 2433的硫酸鹽灰分百分比值

10W/40的閥縮陷值為0.0005英寸/1000小時,汽油機油SL 10W/40的閥縮陷值為0.00152英寸/1000小時,兩者相比,前者僅為后者的32.9%。說明本發明的10W/40的閥縮陷值要比汽油機油SL 10W/40的閥縮陷值好的多。

(2)本發明提供的一種天然氣和汽油雙燃料發動機潤滑油組合物有卓越的抗氧化性能,延長雙燃料發動機油的換油周期。20W/50的氧化壽命比汽油機油SL 20W/50的氧化壽命提高了11.81%。10W/40的氧化壽命比汽油機油SL 10W/40的氧化壽命提高了13.25%。5W/30的氧化壽命比汽油機油SL 5W/30的氧化壽命提高了14.2%。

(3)本發明提供的一種天然氣和汽油雙燃料發動機潤滑油組合物具有優異的抗磨減摩性能,具備良好的節油效果。抗磨減摩性能主要表現在發動機振動減少,運行平穩,噪音明顯降低,駕駛操作靈活舒適。20W/50的摩擦系數比汽油機油SL 20W/50的摩擦系數減少了23.46%。10W/40的摩擦系數比汽油機油SL 10W/40的摩擦系數減少了19.1%。5W/30的摩擦系數比汽油機油SL 5W/30的摩擦系數減少了17.05%。

20W/50的磨斑直經比汽油機油SL 20W/50的磨斑直經少了23.91%。10W/40的磨斑直經比汽油機油SL 10W/40的磨斑直經減少了14.29%。5W/30的磨斑直經比汽油機油SL 5W/30的磨斑直經減少了15.69%。

20W/50的最大無卡咬負荷PB值比汽油機油SL 20W/50的最大無卡咬負荷PB值提高了11.57%。10W/40的最大無卡咬負荷PB值比汽油機油SL 10W/40的最大無卡咬負荷PB值提高了14.28%。5W/30的最大無卡咬負荷PB值比汽油機油SL 5W/30的最大無卡咬負荷PB值提高了15.45%。

使用10W/40和汽油機油SL 10W/40的多個車輛,運行400小時,通過基于來自每個試驗最后300小時的數據進行線性擬合,計算平均閥縮陷磨損速率,并且以每1000小時磨損率進行報告。原始裝備制造商(OEM)允許的最大閥縮陷磨損速率0.0020英寸/1000小時。10W/40的閥縮陷值為0.0005英寸/1000小時,汽油機油SL 10W/40的閥縮陷值為0.00152英寸/1000小時,兩者相比,前者僅為后者的3.29%。說明本發明的10W/40的閥縮陷值要比汽油機油SL 10W/40的閥縮陷值好的太多。

(4)汽油機油SL 5W/30的低溫動力粘度值(-30℃)是6480mPa.s, 5W/30的低溫動力粘度(-30℃)是5182mPa.s。5W/30的低溫動力粘度值比汽油機油SL 5W/30低溫動力粘度值提高了20.03%。5W/30的低溫性能要比汽油機油SL 5W/30的低溫性能有大幅度提高。

以上數據說明,本發明提供的一種天然氣和汽油雙燃料發動機潤滑油組合物,在抗氧性能、摩擦性、抗磨性能、最大無卡咬負荷PB值、灰分值和低溫性能都大幅度優于汽油機油。

(5)使用汽油機油SL 10W40在行駛不同公里的傾點、閃點和水分變化不大,但黏度變化比較大;而使用實施例2的10W/40的傾點和水分變化不大,但閃點和黏度變化優于使用汽油機油SL 10W40。使用SL 10W/40機油的車均是在行駛到11000km就已經接近了換油標準,必須換油。對使用10W/40的車連續行駛了14000-17000km用油試驗。結果表明,車輛行駛到17000km時才接近換油標準,進行換油。延長了發動機油的換油周期,平均換油周期延長54.55%。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的一種天然氣和汽油雙燃料發動機潤滑油組合物,包括夏季雙燃料發動機潤滑油組合物20W/50; 春秋兩季的雙燃料發動機潤滑油組合物10W/40和冬季的雙燃料發動機潤滑油組合物5W/30三個黏度質量級別的雙燃料發動機潤滑油組合物,滿足了春、夏、秋、冬四季氣候變化需要,符合SAE(美國汽車協會)規格標準。

實施例1 一種天然氣和汽油雙燃料發動機潤滑油組合物20W/50(簡稱20W/50),由以下質量百分比的原料組成:清凈劑:中堿值合成磺酸鈣1.0%,烷基水楊酸鈣0.52%,硫化烷基酚鈣0.4%;分散劑:聚異丁烯丁二酰亞胺2.28%,硼化聚異丁烯丁二酰亞胺2.52%;抗磨劑: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鋅0.58%,二烷基硫代氨基甲酸鋅0.42%和硫化異丁烯0.5%;抗氧劑:辛基/丁基二苯胺0.55%,酚酯型抗氧劑0.35%,噻二唑衍生物0.2%;黏度指數改進劑:乙烯-丙烯共聚物(OCP)3% ;降凝劑:聚α-烯烴 0.8%;抗泡劑:甲基硅油復合抗泡劑0.01%;基礎油250N 17%﹑500N 52.87%和150BS 17%。

實施例1 的20W/50的制備方法如下:按配比,將基礎油加入反應釜內,升溫至60-70攝氏度,再加入其它材料,攪拌90-150分鐘,過濾,檢驗,灌裝。

實施例1 的20W/50與已有的汽油機油SL20W/50的組成對比,見表1。

實施例1的20W/50與已有的汽油機油SL20W/50的技術參數列于表2。執行標準GB 11121-2006。

表1、表2的數據表明,已有的汽油機油SL 20W/50與實施例1的20W/50的區別如下:

(1)實施例1的20W/50比汽油機油SL 20W/50增加了硫化烷基酚鈣。表3是硫化烷基酚鈣與中堿值合成磺酸鈣的高溫抗氧效果。

表3數據選自:石井一美.トエンジ 油添加劑の種類ち機能[J].トライボロジフト1995,40(4):280~285。

以40h黏度增長﹪計,實施例1的 20W/50的高溫抗氧性要比汽油機油SL 20W/50優于16倍之多。

(2)實施例1的 20W/50比汽油機油SL20W/50多加了2.52﹪的硼化聚異丁烯丁二酰亞胺分散劑,以代替了雙丁二酰亞胺(代號T152)。其原因是雙丁二酰亞胺(代號T152)的主要性能是具有優良的低溫分散性和高溫穩定性;硼化聚異丁烯丁二酰亞胺分散劑的性能除了具有優良的低溫分散性和高溫穩定性外,還具有優良的抗磨性。因此更能滿足天然氣和汽油雙燃料發動機油的使用性能要求。

(3)實施例1的20W/50比汽油機油SL 20W/50中多加了辛基/丁基二苯胺

0.55﹪、酚酯型抗氧劑0.35﹪和噻二唑衍生物0.2﹪。這些都是針對天然氣和汽油雙燃料發動機油特殊高溫性能和抗磨性能的要求而選擇的。

表4是實施例1的 20W/50與汽油機油SL 20W/50的高溫抗氧化性能測試和四球機潤滑性能測試值。

表4數據說明:汽油機油SL 20W/50的氧化壽命是381分鐘,實施例1的20W/50的氧化壽命是426分鐘。實施例1的20W/50的氧化壽命比汽油機油SL 20W/50的氧化壽命提高了11.81%。

汽油機油SL 20W/50的摩擦系數是0.081,實施例1的20W/50的摩擦系數是0.062,實施例1的20W/50的摩擦系數比汽油機油SL 20W/50的摩擦系數減少了23.46%。

汽油機油SL 20W/50的磨斑直經是0.46mm,實施例1的20W/50的磨斑直經是0.35mm。實施例1的20W/50的磨斑直經比汽油機油SL 20W/50的磨斑直經少了23.91%。

汽油機油SL 20W/50的最大無卡咬負荷PB值是121kg,實施例1的20W/50的最大無卡咬負荷PB值是135kg。實施例1的20W/50的最大無卡咬負荷PB值比汽油機油SL 20W/50的最大無卡咬負荷PB值提高了11.57%。

由表2可知,汽油機油SL 20W/50的硫酸鹽灰分百分比值為0.92﹪。實施例1的 20W/50硫酸鹽灰分百分比值為0.68﹪。GB/T 2433的硫酸鹽灰分百分比值為0.5-0.7。可見,實施例1的 20W/50硫酸鹽灰分百分比值完全在標準值范圍內。汽油機油SL 20W/50的硫酸鹽灰分百分比值大大超出了GB/T 2433的硫酸鹽灰分百分比值。

以上數據說明,實施例1的 20W/50在抗氧性能、摩擦性、抗磨性能、最大無卡咬負荷PB值和灰分值都大幅度優于汽油機油 SL 20W/50汽油機油。

實施例2 一種天然氣和汽油雙燃料發動機潤滑油組合物10W/40(簡稱10W/40)的組成,其組成中所述的黏度指數改進劑:乙烯-丙烯共聚物(OCP)為6%;基礎油250N為 27%﹑500N為 8%和150N為 48.87%,其余的同20W/50;

實施例2 的10W/40的制備方法如下:按配比,將基礎油加入反應釜內,升溫至60℃-70℃,再加入其它材料,攪拌90-150分鐘,過濾,檢驗,灌裝。

實施例2 的10W/40與已有的汽油機油SL10W/40汽油機油的組成對比,見表5。

實施例2的 10W/40與已有的汽油機油SL 10W/40的技術參數列于表6。執行標準GB 11121-2006。

表5、表6數據表明,汽油機油SL 10W/40與實施例2的10W/40的區別如實施例1的表1、表2的說明。

表7是實施例2的10W/40與汽油機油SL 10W/40的高溫抗氧化性能測試和四球機潤滑性能測試。

表7數據說明:汽油機油SL 10W/40的氧化壽命是362分鐘,實施例2的10W/40的氧化壽命是410分鐘。實施例2的10W/40的氧化壽命比汽油機油SL 10W/40的氧化壽命提高了13.25%。

汽油機油SL 10W/40的摩擦系數是0.089,實施例2的10W/40的摩擦系數是0.072,實施例2的10W/40的摩擦系數比汽油機油SL 10W/40的摩擦系數減少了19.1%。

汽油機油SL 10W/40的磨斑直經是0.49mm,實施例2的10W/40的磨斑直經是0.42mm。實施例2的10W/40的磨斑直經比汽油機油SL 10W/40的磨斑直經減少了14.29%。

汽油機油SL 10W/40的最大無卡咬負荷PB值是112kg,實施例2的10W/40的最大無卡咬負荷PB值是128kg。實施例2的10W/40的最大無卡咬負荷PB值比汽油機油SL 10W/40的最大無卡咬負荷PB值提高了14.28%。

由表6可知,汽油機油SL 10W/40的硫酸鹽灰分百分比值為0.96﹪。實施例2的 10W/40硫酸鹽灰分百分比值為0.69﹪。GB/T 2433的硫酸鹽灰分百分比值為0.5-0.7。可見,實施例1的 10W/40硫酸鹽灰分百分比值完全在標準值范圍內。汽油機油SL 10W/40的硫酸鹽灰分百分比值大大超出了GB/T 2433的硫酸鹽灰分百分比值。

以上數據說明,實施例2的10W/40在抗氧性能、摩擦性能、抗磨性能和最大無卡咬負荷PB值都明顯優于汽油機油SL 10W/40。

實施例3 一種天然氣和汽油雙燃料發動機潤滑油組合物5W/30(簡稱5W/30)的組成:所述的黏度指數改進劑:乙烯-丙烯共聚物(OCP)2%,聚甲基丙烯酸酯(PMA)2%;基礎油100N 30.87%和150N 55%,其余的同實施例1。

5W/30的制備方法如下:按配比,將基礎油加入反應釜內,升溫至60℃-70℃,再加入其它材料,攪拌90-150分鐘,過濾,檢驗,灌裝。

實施例3的5W/30與已有的汽油機油SL 5W/30的組成對比,見表8。

實施例3的5W/30與已有的汽油機油SL 5W/30的技術參數列于表9。執行標準GB 11121-2006。

表8、表9數據表明,汽油機油SL 5W/30與實施例2的5W/30的區別如實施例1的表1、表2的說明。

表10是實施例3的 5W/30與汽油機油SL 5W/30的高溫抗氧化性能測試和四球機潤滑性能測試。

表10數據說明:汽油機油SL 5W/30的氧化壽命是352分鐘,實施例3的5W/30的氧化壽命是402分鐘。實施例3的5W/30的氧化壽命比汽油機油SL 5W/30的氧化壽命提高了14.2%。

汽油機油SL 5W/30的摩擦系數是0.088,實施例3的5W/30的摩擦系數是0.073,實施例3的5W/30的摩擦系數比汽油機油SL 5W/30的摩擦系數減少了17.05%。

汽油機油SL 5W/30的磨斑直經是0.51mm,實施例3的5W/30的磨斑直經是0.43mm。實施例3的5W/30的磨斑直經比汽油機油SL 5W/30的磨斑直經減少了15.69%。

汽油機油SL 5W/30的最大無卡咬負荷PB值是110kg,實施例3的5W/30的最大無卡咬負荷PB值是127kg。實施例3的5W/30的最大無卡咬負荷PB值比汽油機油SL 5W/30的最大無卡咬負荷PB值提高了15.45%。

以上數據說明實施例3的5W/30在抗氧性能、摩擦性能、抗磨性能和最大無卡咬負荷PB值都大大優于汽油機油SL 5W/30。

由表9可知,汽油機油SL 20W/50的硫酸鹽灰分百分比值為0.95﹪。實施例1的 20W/50硫酸鹽灰分百分比值為0.66﹪。GB/T 2433的硫酸鹽灰分百分比值為0.5-0.7。可見,實施例1的 20W/50硫酸鹽灰分百分比值完全在標準值范圍內。汽油機油SL 20W/50的硫酸鹽灰分百分比值大大超出了GB/T 2433的硫酸鹽灰分百分比值。

實施例3的5W/30比汽油機油SL 5W/30中多加聚甲基丙烯酸酯2﹪,是針對寒冷天氣的低溫性能而選擇的。

汽油機油SL 5W/30的低溫動力粘度值(-30℃)是6480mPa.s,實施例3的5W/30的低溫動力粘度(-30℃)是5182mPa.s。實施例3的5W/30的低溫動力粘度值比汽油機油SL 5W/30低溫動力粘度值提高了20.03%。實施例3的5W/30的低溫性能要比汽油機油SL 5W/30的低溫性能有大幅度提高。

實施例4 對比試驗。為了便于跟蹤考察本發明的雙燃料發動機潤滑油組合物的使用性能,在長春市選擇了各5臺的捷達車進行了實施例2的10W/40和汽油機油SL 10W/40的行車用油試驗對比試驗。

(1)換油指標: 行車試驗換油指標參考GB/T8028-1994《汽機油換油指標》標準。見表11。

試中: v1-使用中油的黏度實測值,mm2/s;

v2--新油黏度實測值,mm2/s。

(2)采油樣的流程:根據試驗協議方案,確定每輛車行駛0km﹑5000km﹑8000km﹑11000km﹑14000km﹑17000km﹑取一個油樣,油量500~600mL.然后各補加各自的試驗用油500~600mL。由于使用SL 10W/40機油的5輛車均是在行駛到14000km就已經達到了表12換標準必須換油。對使用實施例2的10W/40的5輛車繼續進行了14000-17000km用油試驗。

粘度變化:發動機油的運動粘度是影響發動機油潤滑性的一項重要指標。發動機油在使用過程中影響粘度特性的因素很多,例如油品的氧化縮合變稠,油品的蒸發損失,聚合物熱裂解,油品被機械剪切,油品對油泥的分散等。當油品粘度降到一定程度時,又會導致發動機磨損,從而造成發動機油壓下降,密封性變差。從發動機油的粘度變化可以基本反應油品的衰變程度,添加劑的熱分解情況。

對比試驗結果的平均值,如表12所示。

表12數據表明 ,使用汽油機油SL 10W40在行駛不同公里的傾點、閃點和水分變化不大,但黏度變化比較大;而使用實施例2的10W/40的傾點和水分變化不大,但閃點和黏度變化優于使用汽油機油SL 10W40。表12數據說明:使用SL 10W/40機油的5輛車均是在行駛到11000km就已經接近了表11換油標準,必須換油。對使用實施例2的10W/40的5輛車繼續進行了14000-17000km用油試驗。結果表明,使用實施例2的10W/40的5輛車行駛到17000km時才接近表11換油標準,進行換油。延長了發動機油的換油周期,平均換油周期延長54.55%。

使用實施例2的10W/40和汽油機油SL 10W/40的各5輛車,運行400小時,通過基于來自每個試驗最后300小時的數據進行線性擬合,計算平均閥縮陷磨損速率,并且以每1000小時磨損率進行報告。原始裝備制造商(OEM)允許的最大閥縮陷磨損速率0.0020英寸/1000小時。

實測閥縮陷值,實施例2的10W/40的閥縮陷值為0.0005英寸/1000小時,汽油機油SL 10W/40的閥縮陷值為0.00152英寸/1000小時,兩者相比,前者僅為后者的32.9%。說明本發明的10W/40的閥縮陷值要比汽油機油SL 10W/40的閥縮陷值好的多。

當前第1頁1 2 3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光山县| 恩平市| 于田县| 东乡族自治县| 美姑县| 遂溪县| 达日县| 松溪县| 屯留县| 渝北区| 广平县| 漳平市| 隆回县| 南华县| 陈巴尔虎旗| 兴山县| 铜梁县| 拜城县| 达孜县| 太仓市| 长沙县| 大邑县| 盐源县| 万盛区| 汕尾市| 武鸣县| 札达县| 乌兰县| 丁青县| 电白县| 彭泽县| 定结县| 襄樊市| 牙克石市| 辉南县| 克东县| 大余县| 句容市| 象山县| 河东区| 天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