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焦罐蓋,尤其涉及一種帶導向件及滾動吊架的焦罐蓋。
背景技術:
干熄焦是鋼鐵工業中節能減排的重要技術與工藝,它是采用惰性氣體與紅焦在干熄爐內進行氣固相換熱將焦炭熄滅的方法。焦罐是干熄焦紅焦裝載設備,用來裝運從焦爐炭化室中推出的紅焦。焦罐裝滿紅焦后,由焦罐運載車運送至干熄焦提升井架下,再由提升機提升至干熄焦裝入裝置上完成裝焦。
目前,干熄焦焦罐在焦罐運載車運輸過程中都是不加蓋的,到提升機提升焦罐時才會對焦罐加蓋。而焦罐運輸過程中,由于紅焦與空氣中的氧氣直接燃燒,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排放到空氣中,增加了煉焦的能耗且污染了大氣;另外,焦炭在焦罐中燃燒會燒損焦罐的罐口處襯板,造成干熄焦維修成本的增加。
為此,我們設計了一種焦罐加揭蓋裝置Ⅰ(如圖1所示),其前舌頭板3、后舌頭板4用于掛住焦罐蓋Ⅱ,驅動裝置1和連桿機構2用于調整前、后舌頭板3、4傾斜角度,使焦罐蓋Ⅱ通過頂部滾動吊架自動沿前、后舌頭板3、4上部邊緣移動,從而完成在焦罐運載車Ⅳ運輸焦罐Ⅲ過程中對焦罐Ⅲ的自動加/揭蓋動作,避免焦罐Ⅲ中的紅焦直接暴露在大氣中所導致的不良后果,而本實用新型正是與該焦罐加揭蓋裝置Ⅰ配套的特殊焦罐蓋結構。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帶導向件及滾動吊架的焦罐蓋,導向件用于與焦罐運載車頂部設置的導向輪配合,作為移動對位及加/揭蓋觸發機構;滾動吊架上設有前、后滾動軸,可分別沿對應焦罐加揭蓋裝置的前、后舌頭板移動,從而實現在焦罐運載車運輸焦罐過程中對焦罐完成自動加/揭蓋動作;焦罐蓋上還設有導火裝置,通過調整配重可設定開啟壓力值。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帶導向件及滾動吊架的焦罐蓋,包括焦罐蓋,所述焦罐蓋底部設有隔熱層及密封環;所述焦罐蓋頂部設有前吊架、后吊架和導火裝置,靠近前吊架的焦罐蓋外側設有延伸到其下方且開口向下的U形導向件;前吊架由前吊架座和前滾軸組成,后吊架由后吊架座和后滾軸組成,前、后滾軸分別通過對應的吊架座水平架設在焦罐蓋上方;U形導向件沿橫向設有U形導向槽,前、后滾軸及U形導向槽平行設置;U形導向件的內側邊長度短于外側邊長度,且內側邊底部具有圓弧過渡結構。
所述導火裝置為數個對稱分布在前、后吊架兩側的導火管;導火管為90°彎管,其豎直段與焦罐蓋頂的導火孔通過法蘭連接,水平段向焦罐蓋外側伸出,水平段管端設有封閉蓋,封閉蓋上設有配重。
所述配重可調換,且在0~25kg范圍內配置有多種重量規格供選擇。
所述U形導向槽深度為10~200cm。
所述前、后滾軸可分別設置1至多個。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與對應焦罐加揭蓋裝置配合完成焦罐運輸過程中自動加/揭蓋動作,結構簡單,不影響焦罐蓋的正常使用性能;
2)焦罐蓋上還設有導火裝置,其出口處可通過調整配重設定開啟壓力值,與傳統焦罐蓋上設常開型排氣口相比,可進一步減少對大氣的污染;
3)導向件作為移動對位及加/揭蓋觸發機構,結構簡單、緊湊、輕巧,實用性強。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所述焦罐加揭蓋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所述帶導向件及滾動吊架的焦罐蓋的主視圖。
圖3是圖2的A向視圖。
圖4是圖2的B向視圖。
圖5是圖2的C-C剖視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所述帶導向件及滾動吊架的焦罐蓋與焦罐加揭蓋裝置配合工作的示意圖。
圖中:Ⅰ.焦罐加揭蓋裝置 1.驅動裝置 2.連桿機構 3.前舌頭板 4.后舌頭板 Ⅱ.焦罐蓋 5.前吊架座 6.前滾軸 7.后吊架座 8.后滾軸 9.隔熱層 10.密封環 11.導火管 12.封閉蓋 13.配重 14.U形導向件 Ⅲ.焦罐 15.導向輪 Ⅳ.焦罐運載車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說明:
如圖2-圖5所示,本實用新型所述一種帶導向件及滾動吊架的焦罐蓋,包括焦罐蓋Ⅱ,所述焦罐蓋Ⅱ底部設有隔熱層9及密封環10;所述焦罐蓋Ⅱ頂部設有前吊架、后吊架和導火裝置,靠近前吊架的焦罐蓋Ⅱ外側設有延伸到其下方且開口向下的U形導向件14;前吊架由前吊架座5和前滾軸6組成,后吊架由后吊架座7和后滾軸8組成,前、后滾軸6、8分別通過對應的吊架座5、7水平架設在焦罐蓋Ⅱ上方;U形導向件14沿橫向設有U形導向槽,前、后滾軸6、8及U形導向槽平行設置;U形導向件14的內側邊長度短于外側邊長度,且內側邊底部具有圓弧過渡結構。
所述導火裝置為數個對稱分布在前、后吊架兩側的導火管11;導火管11為90°彎管,其豎直段與焦罐蓋頂的導火孔通過法蘭連接,水平段向焦罐蓋Ⅱ外側伸出,水平段管端設有封閉蓋12,封閉蓋12上設有配重13。
所述配重13可調換,且在0~25kg范圍內配置有多種重量規格供選擇。
所述U形導向槽14深度為10~200cm。
所述前、后滾軸6、8可分別設置1至多個。
前滾軸6安裝在前吊架座5中,并可以在前吊架座5中自由轉動,前吊架座5焊接在焦罐蓋本體上;后滾軸8安裝在后吊架座7中,并可在后吊架座7中自由轉動,后吊架座7焊接在焦罐蓋本體上。
密封環10由螺栓固定在焦罐蓋本體下部外圈,用于焦罐蓋Ⅱ與焦罐Ⅲ結合處的密封;隔熱層9用螺栓固定在焦罐蓋本體底層,用于防止紅焦的高溫對焦罐蓋本體造成損害。
紅焦在運輸過程中,當焦罐Ⅲ內部壓力超過導火裝置通過配重形成的開啟壓力設定值時,高溫火焰會通過多個導火裝置向外噴出,可防止高溫火焰沿著焦罐襯板縫隙向外冒出燒損焦罐蓋Ⅱ及焦罐運載車Ⅳ的部件;當焦罐Ⅲ內部壓力小于導火裝置開啟壓力設定值時,封閉蓋12在配重13的重力作用下自動關閉導火管11出口,防止焦罐Ⅲ內紅焦與空氣接觸。導火裝置開啟壓力設定值可通過增減配重數量或調整配重13重量進行調整。
如圖6所示,本實用新型所述一種帶導向件及滾動吊架的焦罐蓋應用過程為:紅焦從炭化室經過攔焦機的導焦柵排出,裝入到焦罐Ⅲ后,通過焦罐運載車Ⅳ牽引至焦罐加揭蓋裝置Ⅰ下方;焦罐蓋Ⅱ通過前、后滾軸6、8懸掛在焦罐加揭蓋裝置Ⅰ的前、后舌頭板3、4上,前、后舌頭板3、4的角度事先經驅動裝置1及連桿機構2調整,將U形導向件14的高度調整到合適位置;焦罐運載車Ⅳ移動過程中,當頂部導向輪15與焦罐蓋Ⅱ上的U形導向件14相遇后,頂部導向輪15滑入到U形導向槽14中,并在繼續前行的過程中帶動焦罐蓋U形導向件14一側向下方轉動,從而使前、后滾軸6、8從前、后舌頭板3、4高點向低點運動,焦罐蓋Ⅱ從焦罐加揭蓋裝置Ⅰ上滑落到焦罐Ⅲ頂部,并蓋在罐口處完成加蓋動作,避免了紅焦與空氣中的氧氣直接燃燒,達到節能減排的目的。以上過程反向操作即可完成焦罐蓋Ⅱ揭蓋過程。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揭露的技術范圍內,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及其實用新型構思加以等同替換或改變,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