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煉油設備,具體是一種煉油用攪拌反應裝置。
背景技術:
近年來,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種塑料制品使用越來越多,白色污染越來越嚴重,在我國,廢棄塑料主要來源有塑料薄膜、塑料絲及編織品、泡沫塑料、塑料包裝箱及容器、各種日用塑料制品、各色各樣的塑料袋和微薄農用地膜等等。目前塑料垃圾的處理方法主要是掩埋、焚燒,這些方法均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垃圾資源化問題被廣泛關注,怎樣將有害垃圾(廢舊塑料)變為有效資源,已成為環境專家、化工專家、生物專家以及經濟社會學家研究的熱門問題。
目前人們研制出了多種塑料煉油設備,能夠將廢舊塑料煉成油;廢塑料煉油其原理就是采取催化裂解的方法,在高溫條件下經特種催化裂解劑作用,使大分子斷鏈裂化為很小的分子,即廢塑料熱解油化就是石油為原料制造塑料的逆過程。在廢舊塑料的回收利用技術中,利用廢舊塑料裂解煉制燃料油的技術已被人們認可,并逐漸被推廣開來,但現有技術廢塑料煉油設備中的立式罐反應釜,其有效容積及受熱面積有限,溫度不穩定,加熱效果差,攪拌不均勻。而且不方便移動和定位,同時反應釜工作時需要很好的被固定,且具備應的緩沖減震功能才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煉油用攪拌反應裝置,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煉油用攪拌反應裝置,包括釜體,所述釜體的上端開口,開口處通過法蘭盤配合連接有釜蓋,所述釜體的外部設有加熱裝置,加熱裝置包括外殼,外殼內設有加熱層和保溫層,加熱層與保溫層的接觸面上涂覆一層絕緣材料,加熱裝置固定在釜體外壁上;所述釜體內設有攪拌裝置,攪拌裝置包括攪拌槳,攪拌槳包括豎向的攪拌主軸,攪拌主軸的上端連接有電機和溫控顯示裝置,溫控顯示裝置安裝在電機外側上,電機通過電機座安裝在釜蓋上端,所述攪拌主軸從釜蓋頂部穿過釜蓋進入釜體內,且位于釜體的底部,攪拌主軸從底端開始向上等距間隔設有五個橫向攪拌棒,溫控顯示裝置連接有溫控裝置,溫控裝置設在攪拌主軸上;所述釜蓋上還開設有加料口和排氣口,釜體的下端開設有出料口;所述釜體下端底部均勻安裝有三個支腳,支腳底端連接有減震裝置,減震裝置包括上鋼塊、彈簧減震塊、橡膠減震墊和下鋼塊,上鋼塊的上側中心處設有螺紋孔,支腳的下側外壁上設有外螺紋,外螺紋和螺紋孔相配合,支腳底端與上鋼塊之間通過螺紋連接,上鋼塊下側連接有彈簧減震塊,彈簧減震塊下側依次連接有橡膠減震墊和下鋼塊;所述釜體的外側壁上端通過固定法蘭安裝有L形的連接桿,連接桿的下端安裝有電動伸縮桿,電動伸縮桿的下端安裝有支腿,支腿的下端安裝有萬向輪。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攪拌主軸與釜體的連接處設有密封結構。
作為本實用新型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橫向攪拌棒的末端設置有刮刀。
作為本實用新型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攪拌主軸的底端向下延伸橫向設有擋板。
作為本實用新型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彈簧減震塊內部設有減震彈簧。
作為本實用新型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連接桿也設有三個。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使用方便,導熱性能好,熱效率高、環保無污染可以與被加熱物體緊密接觸;加熱更加均勻,同時加熱裝置更加方便檢修,延長使用壽命;攪拌主軸在底端設有多個橫向攪拌棒增加了攪拌方向,可以提高攪拌效率,使得整個釜體的攪拌更均勻;而且方便移動和定位,攪拌工作進行時,反應釜更加的平穩,相對于支撐腿直接放置在上鋼塊的頂面的設計,避免了打滑現象的出現,提高了安全性能,彈簧減震塊和橡膠減震墊的雙重作用,有效的降低了反應釜工作時產生的震動,從而降低了反應釜工作過程中的噪音污染,使得反應釜的工作更加穩定,改善了操作工的工作環境。
附圖說明
圖1為煉油用攪拌反應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煉油用攪拌反應裝置中減震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釜體、2-釜蓋、3-法蘭盤、4-加熱裝置、5-外殼、6-保溫層、7-加熱層、8-攪拌裝置、81-攪拌軸、82-橫向攪拌棒、83-刮刀、9-擋板、10-電機、11-溫控顯示裝置、12-加料口、13-出料口、14-排氣口、15-支腳、16-減震裝置、17-固定法蘭、18-連接桿、19-電動伸縮柱、20-支腿、21-萬向輪。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專利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詳細地說明。
請參閱圖1-2,一種煉油用攪拌反應裝置,包括釜體1,所述釜體1的上端開口,開口處通過法蘭盤3配合連接有釜蓋2,所述釜體1的外部設有加熱裝置4,加熱裝置4包括外殼5,外殼5內設有加熱層7和保溫層6,加熱層7與保溫層6的接觸面上涂覆一層絕緣材料,加熱裝置4固定在釜體1外壁上;所述釜體1內設有攪拌裝置8,攪拌裝置8包括攪拌槳,攪拌槳包括豎向的攪拌主軸81,攪拌主軸81的上端連接有電機10和溫控顯示裝置11,溫控顯示裝置11安裝在電機10外側上,電機10通過電機座安裝在釜蓋2上端,所述攪拌主軸81從釜蓋2頂部穿過釜蓋2進入釜體1內,且位于釜體1的底部,攪拌主軸81從底端開始向上等距間隔設有五個橫向攪拌棒82,溫控顯示裝置5連接有溫控裝置,溫控裝置設在攪拌主軸81上;所述攪拌主軸81與釜體1的連接處設有密封結構,所述橫向攪拌棒82的末端設置有刮刀83,所述攪拌主軸81的底端向下延伸橫向設有擋板9。
所述釜蓋1上還開設有加料口12和排氣口14,釜體1的下端開設有出料口13。
所述釜體1的外側壁上端通過固定法蘭17安裝有L形的連接桿18,連接桿18的下端安裝有電動伸縮桿19,電動伸縮桿19的下端安裝有支腿20,支腿20的下端安裝有萬向輪。
所述釜體1下端底部均勻安裝有三個支腳15,支腳15底端連接有減震裝置16,減震裝置16包括上鋼塊161、彈簧減震塊163、橡膠減震墊164和下鋼塊165,上鋼塊161的上側中心處設有螺紋孔162,支腳15的下側外壁上設有外螺紋,外螺紋和螺紋孔162相配合,支腳15底端與上鋼塊161之間通過螺紋連接,上鋼塊161下側連接有彈簧減震塊163,彈簧減震塊163內部設有若干個減震彈簧,彈簧減震塊163下側依次連接有橡膠減震墊164和下鋼塊165。支腳15底端與上鋼塊161之間通過螺紋連接,使得整個反應釜更加的平穩,相對于支腳15直接放置在上鋼塊161的頂面的設計,避免了打滑現象的出現,提高了安全性能,彈簧減震塊163和橡膠減震墊164的雙重作用,有效的降低了反應釜工作時產生的震動,從而降低了反應釜工作過程中的噪音污染,使得反應釜的工作更加穩定,改善了操作工的工作環境。
所述連接桿18也設有三個。
上面對本專利的較佳實施方式作了詳細說明,但是本專利并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在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所具備的知識范圍內,還可以在不脫離本專利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種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