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風機塔筒與樁基礎之間的連接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風電場風機多樁承臺基礎上的,風機塔筒與樁基礎之間的連 接結構。
背景技術:
風電場風機塔筒作為風機的支撐結構,除承受風機自重外,還承受風機運行時產 生的動力荷載和風的脈動荷載的作用。這些荷載的作用都將通過風機塔筒傳遞到風機基礎 結構上,因此風機的基礎結構受力十分復雜。目前已建風電場的風機基礎很多采用的是多 樁承臺基礎,即在樁基礎頂部澆注鋼筋混凝土承臺,風機塔筒底部埋植在鋼筋混凝土承臺 內,通過鋼筋混凝土承臺將風機塔筒上的荷載傳遞到樁基礎上。其缺點主要有一、結構整體性差;荷載傳遞路徑復雜;二、鋼筋混凝土承臺受力復雜,特別是在與風機塔筒和樁基礎連接部位,應力集中 現象十分嚴重,使得鋼筋混凝土承臺的設計和施工難度很大;三、混凝土抗拉強度低,在長期動力荷載作用下,容易產生疲勞裂縫,引起鋼筋銹 蝕,降低結構強度;四、鋼筋混凝土承臺與風機塔筒鋼結構之間剛度差異很大,二者變形難以協調,在 長期動力荷載作用下,二者之間的結合面容易剝離。需要提出一種安全可靠,施工方便,并且經濟性合理的結構形式,使得風機塔筒和 多樁承臺基礎之間的結構整體性得到加強并改善鋼筋混凝土承臺的受力狀況。
發明內容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風機塔筒與樁基礎之間的新型連接結構,可 以提高風機塔筒和多樁承臺基礎之間的結構整體性,改善鋼筋混凝土承臺的受力狀況,以 克服現有技術的上述缺陷。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一種風機塔筒與樁基礎之間 的連接結構,包括風機塔筒、樁基礎和位于樁基礎頂部的鋼筋混凝土承臺,所述風機塔筒的 底部埋植在鋼筋混凝土承臺內,所述風機塔筒與樁基礎之間還通過連接件相連接,所述連 接件為鋼結構。優選地,所述連接件埋設在鋼筋混凝土承臺內。優選地,所述連接件的兩端分別焊接在風機塔筒與樁基礎上。優選地,所述鋼筋混凝土承臺的底部還設有封底混凝土。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1)連接件為鋼結構,將風機塔筒和樁基礎直接相連,從而大大提高了風機塔筒、 鋼筋混凝土承臺和樁基礎三者之間連接的可靠性,并且結構整體性得到加強。(2)連接件具有充分的強度和剛度,可以將作用在風機塔筒上的荷載全部或部分 傳遞到樁基礎上。并且由于風機塔筒和樁基礎通過連接件直接相連,從而使得荷載傳遞更
3加直接,鋼筋混凝土承臺受力狀況得到改善,降低鋼筋混凝土承臺的設計和施工難度。(3)連接件采用鋼結構,與風機塔筒和樁基礎連接方便可靠。(4)連接件埋設在鋼筋混凝土承臺內,可以有效防止失穩破壞,充分發揮鋼結構強 度高的特點,經濟性好。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說明。圖1是本發明的結構示意中1、風機塔筒2、樁基礎3、連接件4、鋼筋混凝土承臺5、封底混凝土
具體實施例方式如圖1所示,在多根樁基礎2的頂部設有鋼筋混凝土承臺4,共同形成風電場用于 安裝風機的多樁承臺基礎。風機塔筒1的底部埋植在鋼筋混凝土承臺4內。連接件3為鋼 結構,其兩端分別焊接在風機塔筒1與樁基礎2上。連接件3也埋設在鋼筋混凝土承臺4 內。根據需要,在鋼筋混凝土承臺4的底部還可以設有封底混凝土 5。下面介紹本發明的施工過程。一、風機塔筒1和連接件3在工廠內制造完成后運到現場;二、施工樁基礎2 ;三、然后澆筑鋼筋混凝土承臺4至適當高程或在需要時先澆筑一層封底混凝土 5 ;四、安裝風機塔筒1的下段;五、待風機塔筒安裝調整合格后,將連接件3的兩端分別與風機塔筒1的筒壁和樁 基礎2的頂部焊接;六、綁扎鋼筋混凝土承臺4的鋼筋,并完成鋼筋混凝土承臺4的澆筑。上述實例僅用于對本發明進行具體說明,并不構成對權利要求范圍的限制,本領 域技術人員可以想到的其他實質等同手段,均在本發明權利要求范圍內。
權利要求
一種風機塔筒與樁基礎之間的連接結構,包括風機塔筒(1)、樁基礎(2)和位于樁基礎頂部的鋼筋混凝土承臺(4),所述風機塔筒(1)的底部埋植在鋼筋混凝土承臺(4)內,其特征是所述風機塔筒(1)與樁基礎(2)之間還通過連接件(3)相連接,所述連接件(3)為鋼結構。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風機塔筒與樁基礎之間的連接結構,其特征是所述連接件 (3)埋設在鋼筋混凝土承臺(4)內。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風機塔筒與樁基礎之間的連接結構,其特征是所述連 接件(3)的兩端分別焊接在風機塔筒(1)與樁基礎(2)上。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風機塔筒與樁基礎之間的連接結構,其特征是所述鋼筋混 凝土承臺(4)的底部還設有封底混凝土(5)。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風機塔筒與樁基礎之間的連接結構,包括風機塔筒、樁基礎和位于樁基礎頂部的鋼筋混凝土承臺,所述風機塔筒的底部埋植在鋼筋混凝土承臺內,所述風機塔筒與樁基礎之間還通過連接件相連接,所述連接件為鋼結構。本發明采用連接件將風機塔筒和樁基礎直接相連,從而大大提高了風機塔筒、鋼筋混凝土承臺和樁基礎三者之間連接的可靠性,并且結構整體性得到加強。使得荷載傳遞更加直接,鋼筋混凝土承臺受力狀況得到改善,降低鋼筋混凝土承臺的設計和施工難度。
文檔編號F03D11/04GK101968039SQ20091005542
公開日2011年2月9日 申請日期2009年7月27日 優先權日2009年7月27日
發明者時勇, 李彬, 林毅峰, 竇維娥, 邵春芬 申請人:上海勘測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