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發電機組消聲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消聲裝置,特別涉及一種用于柴油發電機組上的發電機組消聲器。
背景技術:
眾所周知,發電機組是一種高強度的噪聲設備,其噪聲污染直接且十分嚴重后果;為了降低發電機組的噪聲污染,通常采用在發電機組中設置消聲器。 目前,現有使用的消聲器由于沒有適當的空腔與反射過程,從而導致了發電機組背壓過高和消聲器外表面過熱;同時,現有使用的消聲器的降噪效果同樣也不理想。因此,特別需要一種發電機組消聲器,已解決上述現有存在的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發電機組消聲器,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有效地降低排煙時的噪音,降低排煙的壓力,且具有隔熱作用,克服發電機組背壓過高、消聲器外表面過熱和提高降噪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所解決的技術問題可以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種發電機組消聲器,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內部中空的裝置本體,所述裝置本體的上端側面設置有第一排煙管,所述第一排煙管的進口設置在所述裝置本體的上端側面,所述第一排煙管的出口垂直向下設置,所述第一排煙管的出口下端依次設置有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第三隔板和第四隔板,所述第一隔板與第二隔板之間形成第一空腔,所述第三隔板和第四隔板之間形成第二空腔,所述第三隔板上設置均勻設置有若干第一細管,所述第四隔板上均勻設置有若干第二細管,所述第一細管和第二細管交叉設置,所述裝置本體的底部設置有第二排煙管,所述第二排煙管的頂端設置在所述第二空腔中,所述第二排煙管的底端設置在所述裝置本體外部,所述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第三隔板、第四隔板和第二排煙管上均勻設置有若干通孔。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所述裝置本體的側邊由兩層沖孔板互相組合構成。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之間的間距為50mm-100mmo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隔板的通孔的孔徑大于所述第二隔板的通孔的孔徑。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三隔板和第四隔板之間的間距為50mm-100mmo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三隔板的通孔的孔徑大于所述第四隔板的通孔的孔徑。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排煙管的出口呈喇叭型。[0014]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二排煙管呈管狀,所述第二排煙管位于所述裝置本體中的部分上均勻設置有若干通孔。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細管的一端穿過所述第三隔板,所述第一細管的另一端穿過所述第四隔板。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所述裝置本體的外側設置有隔熱消聲棉層。本實用新型的發電機組消聲器,與現有技術相比,有效地降低排煙時的噪音,降低排煙的壓力,且具有隔熱作用,克服發電機組背壓過高、消聲器外表面過熱和提高降噪的問題,實現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本實用新型的特點可參閱本案圖式及以下較好實施方式的詳細說明而獲得清楚地了解。
圖I為本實用新型的發電機組消聲器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實現的技術手段、創作特征、達成目的與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結合具體圖示,進一步闡述本實用新型。如圖I所示,本實用新型的發電機組消聲器,它包括一內部中空的裝置本體100,裝置本體100的上端側面設置有第一排煙管110,第一排煙管110的進口設置在裝置本體100的上端側面,第一排煙管110的出口垂直向下設置,第一排煙管110的出口下端依次設置有第一隔板120、第二隔板130、第三隔板140和第四隔板150,第一隔板120與第二隔板130之間形成第一空腔160,第三隔板140和第四隔板150之間形成第二空腔170,第三隔板140上設置均勻設置有若干第一細管141,第四隔板150上均勻設置有若干第二細管151,第一細管141和第二細管151交叉設置,裝置本體100的底部設置有第二排煙管180,第二排煙管180的頂端設置在第二空腔170中,第二排煙管180的底端設置在裝置本體100外部,第一隔板120、第二隔板130、第三隔板140、第四隔板150和第二排煙管180上均勻設置有若干通孔。在本實用新型中,裝置本體100的側邊由兩層沖孔板101互相組合構成。第一排煙管110的出口呈喇叭型,第二排煙管180呈管狀,第二排煙管180位于裝置本體100中的部分上均勻設置有若干通孔。第一細管141的一端穿過第三隔板140,第一細管141的另一端穿過第四隔板150。裝置本體100的外側設置有隔熱消聲棉層190,啟到隔音和隔熱的作用。在本實用新型中,第一隔板120和第二隔板130之間的間距為50mm-100mm ;第一隔板120的通孔的孔徑大于第二隔板130的通孔的孔徑。第三隔板140和第四隔板150之間的間距為50mm-100mm ;第三隔板140的通孔的孔徑大于第四隔板150的通孔的孔徑。第一空腔160和第二空腔170不填充任何隔音材料。當聲音和氣體穿過第一隔板120、第二隔板130和它們之間的第一空腔160進入另一個由第三隔板140和第四隔板150與第一細管141和第二細管151組成的第二空腔170時,再次啟到吸音的效果;當聲音和氣體經過第三隔板140和第四隔板150上的通孔進入第二空腔170時,受到由第一細管141進入到裝置本體100底部而被阻擋而發射回的聲音和氣體的阻擋而減弱,這個過程就是啟到消聲的重要環節。本實用新型的發電機組消聲器,當聲音與高溫氣體通過第一排煙管110進入裝置本體100后,通過第一隔板120、第二隔板130、第三隔板140和第四隔板150改變傳播的路徑,通過這種共振吸聲結構來達到消聲的目的,再通過第一細管141和第二細管151的結合以達到聲音方向的改變與發射來消聲。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本行業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實用新型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實用新型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實用新型范圍內,本實用新型要求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效物界定。
權利要求1.一種發電機組消聲器,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內部中空的裝置本體,所述裝置本體的上端側面設置有第一排煙管,所述第一排煙管的進口設置在所述裝置本體的上端側面,所述第一排煙管的出口垂直向下設置,所述第一排煙管的出口下端依次設置有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第三隔板和第四隔板,所述第一隔板與第二隔板之間形成第一空腔,所述第三隔板和第四隔板之間形成第二空腔,所述第三隔板上設置均勻設置有若干第一細管,所述第四隔板上均勻設置有若干第二細管,所述第一細管和第二細管交叉設置,所述裝置本體的底部設置有第二排煙管,所述第二排煙管的頂端設置在所述第二空腔中,所述第二排煙管的底端設置在所述裝置本體外部,所述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第三隔板、第四隔板和第二排煙管上均勻設置有若干通孔。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發電機組消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裝置本體的側邊由兩層沖孔板互相組合構成。
3.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發電機組消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之間的間距為50mm_100mm。
4.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發電機組消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板的通孔的孔徑大于所述第二隔板的通孔的孔徑。
5.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發電機組消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隔板和第四隔板之間的間距為50mm_100mm。
6.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發電機組消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隔板的通孔的孔徑大于所述第四隔板的通孔的孔徑。
7.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發電機組消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煙管的出口呈喇叭型。
8.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發電機組消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排煙管呈管狀,所述第二排煙管位于所述裝置本體中的部分上均勻設置有若干通孔。
9.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發電機組消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細管的一端穿過所述第三隔板,所述第一細管的另一端穿過所述第四隔板。
10.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發電機組消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裝置本體的外側設置有隔熱消聲棉層。
專利摘要一種發電機組消聲器,它包括一裝置本體,裝置本體的上端側面設置有第一排煙管,第一排煙管的進口設置在裝置本體的上端側面,第一排煙管的出口垂直向下設置,第一排煙管的出口下端依次設置有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第三隔板和第四隔板,第一隔板與第二隔板之間形成第一空腔,第三隔板和第四隔板之間形成第二空腔,第三隔板上設置均勻設置有若干第一細管,第四隔板上均勻設置有若干第二細管,第一細管和第二細管交叉設置,裝置本體的底部設置有第二排煙管,第二排煙管的頂端設置在第二空腔中,第二排煙管的底端設置在裝置本體外部,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第三隔板、第四隔板和第二排煙管上均勻設置有若干通孔,有效地降低排煙時的噪音。
文檔編號F01N1/04GK202370634SQ201120541598
公開日2012年8月8日 申請日期2011年12月21日 優先權日2011年12月21日
發明者嚴昌平, 封輝平, 李繼綱 申請人:卓動(上海)電力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