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汽油機的氣缸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汽油機技術領域,具體涉及汽油機的氣缸墊。
背景技術:
氣缸墊作為缸體和缸蓋之間的密封件,密封要求高,工作環境惡劣;且氣缸墊的壓縮高度公差對汽油機的壓縮比有著重要的影響。而壓縮比是汽油機極為重要的ー個參數,與汽油機的動カ性、經濟性及排放均緊密相關。金屬板氣缸墊已成為現代氣缸墊的主流。其基本結構是在金屬板上沖壓出密封筋,為了對密封筋的變形量做出控制,通常會在缸孔周圍對金屬板做出翻邊,或者焊接金屬圈,或者另外增加ー層金屬板,在増加的金屬板的缸孔周圍沖壓出護圈。傳統的設計方法是通過増加氣缸墊的層數,以增加密封筋的層數,疊加起來的密封筋可以更好的起到密封作用。但是,氣缸墊的層數増加,一方面使得氣缸墊的結構及生產エ藝復雜,另一方面因為公差累積,氣缸墊的壓縮高度公差増大,不利于汽油機壓縮 比的控制。同時,氣缸墊結構越復雜,其可靠性越低;因為一旦氣缸墊某一部位產生裂紋或破損,有可能導致氣缸墊密封失效。
實用新型內容為了適應越來越苛刻的密封要求和越來越高的汽油機性能要求,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單層的護圈高度可變的汽油機的氣缸墊。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汽油機的氣缸墊包括ー層金屬板,金屬板上開設有四個缸孔a,四個缸孔a的外圍均布設有油孔、水孔、缸蓋螺栓孔和定位銷孔;所述金屬板的一側面為上表面,另ー側面為下表面;每個缸孔a的圓周處設有圓弧形的缸孔密封筋3,且相鄰兩個缸孔a之間的ー段缸孔密封筋3重合;缸孔密封筋3的橫截面呈淺圓弧狀,其特征在于所述每個缸孔a的圓周處設有兩圈以上的的護圈2 ;護圈2的橫截面呈凹槽狀,護圈2的上部在金屬板上表面上呈凹環槽21,護圈2的下部在金屬板下表面上呈凸環22。所述護圈2下部的凸環高度為H1,所述缸孔密封筋3的外側底面距金屬板底面之間的距離為H2,且Hl小于H2。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技術效果體現在以下方面I.本實用新型氣缸墊的壓縮高度公差,完全取決于護圈的沖壓成型エ藝,由模具直接控制,避免了金屬板本身厚度的累積公差的影響,且精密沖壓成型的尺寸精度高;有利于發動機壓縮比的控制;2.本實用新型氣缸墊的護圈由模具沖壓成型,可通過模具的尺寸調整而使得缸孔周圍不同位置的護圈高度不同,以實現密封筋同缸體缸蓋的接觸壓カ更加地均勻連續,從而在不需要顯著增加氣缸蓋螺栓預緊カ的情況下,提升密封可靠性;3.本實用新型的氣缸墊,護圈與密封筋在同一層金屬板上,簡化了氣缸墊的整體結構和生產工藝;從結構上提高了密封可靠性,在生產方面生產效率高,產品一致性好。
圖I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I的L-L剖視圖。上圖中序號氣缸墊I、護圈2、凹環槽21、凸環22、缸孔密封筋3。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通過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ー步地描述。
實施例參見圖1,一種汽油機的氣缸墊I包括ー層金屬板,金屬板上開設有 四個缸孔a,四個缸孔a的外圍均布設有油孔、水孔、缸蓋螺栓孔和定位銷孔;所述金屬板的一側面為上表面,另ー側面為下表面;姆個缸孔a的圓周處設有圓弧形的缸孔密封筋3,且相鄰兩個缸孔a之間的一段缸孔密封筋3重合;缸孔密封筋3的橫截面呈淺圓弧狀,見圖2。每個缸孔a的圓周處設有兩圈以上的護圈2 ;護圈2的橫截面呈凹槽狀,護圈2的上部在金屬板上表面上呈凹環槽21,護圈2的下部在金屬板下表面上呈凸環22,見圖2。參見圖2,護圈2下部的凸塊高度為H1,所述缸孔密封筋3的外部底面距金屬板底面之間的距離為H2,且Hl小于H2。本實施例中,金屬板厚度為0.25 mm,Hl為0.1 mm,H2為0. 15 mm。
權利要求1.一種汽油機的氣缸墊,包括ー層金屬板,金屬板上開設有四個缸孔a,四個缸孔a的外圍均布設有油孔、水孔、缸蓋螺栓孔和定位銷孔;所述金屬板的一側面為上表面,另ー側面為下表面;每個缸孔a的圓周處設有圓弧形的缸孔密封筋(3),且相鄰兩個缸孔a之間的一段缸孔密封筋(3)重合;缸孔密封筋(3)的橫截面呈淺圓弧狀,其特征在于所述每個缸孔a的圓周處設有兩圈以上的的護圈(2);護圈(2)的橫截面呈凹槽狀,護圈(2)的上部在金屬板上表面上呈凹環槽(21),護圈(2)的下部在金屬板下表面上呈凸環(22)。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ー種汽油機的氣缸墊,其特征在于所述護圈(2)下部的凸環高度為H1,所述缸孔密封筋(3)的外側底面距金屬板底面之間的距離為H2,且Hl小于H2。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汽油機的氣缸墊。該氣缸墊包括一層金屬板,金屬板上開設有四個缸孔a,所述金屬板的一側面為上表面,另一側面為下表面;每個缸孔a的圓周處設有圓弧形的缸孔密封筋,缸孔密封筋的橫截面呈淺圓弧狀;每個缸孔a的圓周處設有兩圈以上的護圈;護圈的橫截面呈凹槽狀,護圈的上部在金屬板上表面上呈凹環槽,護圈的下部在金屬板下表面上呈凸環狀。本實用新型氣缸墊的壓縮高度公差,完全取決于護圈的沖壓成型工藝,避免了金屬板厚度的累積公差的影響;有利于發動機壓縮比的控制;本實用新型在沒有顯著地增加氣缸蓋螺栓預緊力的情況下,有效解決并提升了氣缸的密封可靠性,其結構和加工工藝簡單,生產效率高,一致性好。
文檔編號F02F11/00GK202659373SQ20122034874
公開日2013年1月9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19日 優先權日2012年7月19日
發明者張應兵, 楊林強, 章家續, 李歡, 陳亮, 姚巍, 張建操, 董先瑜 申請人:安徽江淮汽車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