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新能源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便于碳纖維葉片微風發電裝置收風的收風裝置。
背景技術:
科學家曾經夢想能夠發明“永動機”,使其一直不停地為人類造?!,F實生活中,古老的荷蘭風車一直在風中不停地轉動,源源不斷地為人類發電。今天,開發和利用風電資源已經成為人類共同努力和奮斗的目標。全永磁懸浮風力發電機的啟動風速為1.5米/秒以下、發電風速為2米/秒,可以做到“輕風啟動,微風發電”。而傳統風力發電機的這兩項數值則分別為3.5米/秒、4.2米/秒。這項新技術的問世比傳統發電設備所要求的風速大為下降,提高了風能的利用率,增加了發電量,而且節約了發電成本。因此全永磁懸浮風力發電機是傳統型風力發電機的替代品和升級換代產品,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全永磁懸浮風力發電機的磁懸浮軸承,由于結構上完全由永磁體構成、不帶任何控制系統、具有成本低、穩定性好、承載力大、運行環境要求低等特點;作為風力發電機的風葉主軸承和發電機軸承,可以大大降低風力發電機的機械阻力、摩擦阻力和風力發電機的啟動風速,對比國內先進水平的同型號的風力發電機(未加裝全永磁懸浮軸承),可增加發電輸出功率20%左右,并且降低產品的維護費用,和傳統的風力發電機相比,還可使風電場運行成本下降50%左右。這樣,可使風電成本控制在0.4元/度以下,與水電、煤電的成本相當。由于風能利用率提高和發電量增加,使發電成本大大降低,投資回報期也相應加快。由于發電時間延長,對電網影響減小(并網型而言)。設備使用壽命可增至20年以上(原來最多15年),維護費用也減少。而占地面積小,噪音小因而更符合環保要求。
由于全永磁懸浮風力發電機由高精密部件組成,因此需要對進風進行預先處理,避免長久的使用對設備造成損害,影響設備的正常運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便于碳纖維葉片微風發電裝置收風的收風裝置,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便于碳纖維葉片微風發電裝置收風的收風裝置,包括支撐支架,所述支撐支架一側分別設有進氣口和出氣口,所述支撐支架內部嵌有電機支架,所述電機支架一側通過橡膠墊連接有振動架,所述振動架一側設有振動電機,所述振動電機輸出端連接有偏心輪,所述所述振動架一側均勻布有除塵器,所述除塵器一側連接有隔板,所述隔板設于進氣口和出氣口之間,且固定連接于支撐支架。
優選的,所述支撐支架一側通過螺釘固定連接有防塵蓋。
優選的,所述支撐支架一側設有集塵斗,所述集塵斗一側設有集塵盤。
優選的,所述除塵器包括定位塊和濾筒,所述濾筒固定連接于定位塊一側。
優選的,所述除塵器至少設置為五組。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對進入發電裝置的空氣進行預處理,防止過多的灰塵進入設備,影響設備的正常運行,提高了設備的使用壽命,且本發明上端設有振動電機,可以實現自動處理灰塵,收集在底部的集塵盤中,減少了人力作業,方便使用。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除塵器結構示意圖。
圖中:1支撐支架、2進氣口、3出氣口、4電機支架、5橡膠墊、6振動架、7振動電機、8偏心輪、9除塵器、10隔板、11防塵蓋、12集塵斗、13集塵盤、14定位塊、15濾筒。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景l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2,本發明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一種便于碳纖維葉片微風發電裝置收風的收風裝置,包括支撐支架1,所述支撐支架1一側分別設有進氣口2和出氣口3,所述支撐支架1內部嵌有電機支架4,所述電機支架4一側通過橡膠墊5連接有振動架6,所述振動架6一側設有振動電機7,所述振動電機7輸出端連接有偏心輪8,所述所述振動架6一側均勻布有除塵器9,所述除塵器9一側連接有隔板10,所述隔板10設于進氣口2和出氣口3之間,且固定連接于支撐支架1。
進一步的,所述支撐支架1一側通過螺釘固定連接有防塵蓋11。
進一步的,所述支撐支架1一側設有集塵斗12,所述集塵斗11一側設有集塵盤13。
進一步的,所述除塵器9包括定位塊14和濾筒15,所述濾筒15固定連接于定位塊14一側。
進一步的,所述除塵器9至少設置為五組。
工作原理:本發明一種便于碳纖維葉片微風發電裝置收風的收風裝置,使用時發電裝置連接于出氣口3,開始集氣,使空氣不斷的從進氣口2進入收風裝置,當空通過隔板10一側的除塵器9被過濾,去除空氣中的雜質,從出氣口3進入發電裝置,當使用一段時間后,需要對除塵器9進行清理,打開振動電機7,振動電機7帶動偏心輪8旋轉,由于振動架6設置了橡膠墊5,使得振動電機7連帶電機支架4一起在電機支架4上抖動,電機支架4帶動除塵器9,使得除塵器9不斷的被抖落到下方的集塵斗12,進入到集塵盤13。
盡管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發明的實施例,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脫離本發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些實施例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本發明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