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發動機配件技術領域,尤其是一種螺旋耐磨氣缸套。
背景技術:
氣缸套是一個圓筒形零件,置于機體的氣缸體孔中,上由氣缸蓋壓緊固定。活塞在其內孔作往復運動,其外有冷卻水冷卻。氣缸套內表受高溫高壓燃氣直接作用,并始終與活塞環及活塞裙部發生高速滑動摩擦。外表與冷卻水接觸,在較大溫差下產生嚴重熱應力,受冷卻水腐蝕。活塞對缸套的側推力不僅加劇其內表摩擦,并使其產生彎曲。側推力改變方向時,活塞還撞擊缸套。此外還受到較大的安裝預緊力。在發動機的運轉過程中由于活塞和連桿的來回往復運動,引起氣缸套的振動,氣缸套的振動引起冷卻水的振動,冷卻水的振動會造成冷卻水對氣缸套的水道壁進行點式振動沖擊,從而引起氣缸套水道壁的穴蝕造成氣缸套的更換,提高使用成本。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一種使用壽命長、使用成本低的螺旋耐磨氣缸套。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螺旋耐磨氣缸套,包括直通式雙開口的缸套本體,所述缸套本體的兩端分別有一圈凸緣,兩凸緣之間連接有散熱翅片,所述散熱翅片沿缸套本體呈螺旋狀安裝,缸套本體外連接有一個護套,護套安裝在兩凸緣之間,所述護套的內壁與散熱翅片的邊緣相切,散熱翅片與缸套本體、護套之間形成有一個螺旋狀的冷卻槽,護套的底端連接有冷卻液進口,護套的上端連接有冷卻液出口,缸套本體的內壁上有一層耐磨層。
進一步的,所述散熱翅片上涂覆有一層耐腐蝕層。
進一步的,所述耐腐蝕層的厚度為1-3mm。
進一步的,所述耐腐蝕層的厚度為2mm。
進一步的,所述耐磨層的厚度為4-6mm。
進一步的,所述護套外安裝有若干加強筋。
進一步的,所述護套與缸套本體的連接處有密封圈。
進一步的,所述缸套本體的內壁上開有交錯的溝槽,所述溝槽的頂端連接有進油孔。
采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本實用新型的螺旋耐磨氣缸套,結構簡單,設計合理,散熱性能高,冷卻效果好,耐磨性強,兩凸緣之間連接有散熱翅片,散熱翅片的設計提高了缸套本體的散熱性能,及時將熱量散失,降低使用溫度,減少對設備的損壞,延長使用壽命,降低使用成本;散熱翅片沿缸套本體呈螺旋狀安裝,螺旋狀安裝,能有效增大散熱面積,提高散熱效果。
散熱翅片上涂覆有一層耐腐蝕層,在散熱翅片上涂覆一層耐腐蝕層,可以對散熱翅片進行有效保護,提高散熱翅片的耐腐蝕性能。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內壁結構示意圖。
圖中:1缸套本體,2凸緣,3散熱翅片,4護套,5冷卻槽,6冷卻液進口,7冷卻液出口,8耐磨層, 9加強筋, 10溝槽,11進油孔。
具體實施方式
現在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這些附圖均為簡化的示意圖,僅以示意方式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基本結構,因此其僅顯示與本實用新型有關的構成。
如圖1和圖2所示,一種螺旋耐磨氣缸套,包括直通式雙開口的缸套本體1,缸套本體1的兩端分別有一圈凸緣2,安裝時,裝夾工具夾在凸緣2處,方便安裝,兩凸緣2之間連接有散熱翅片3,散熱翅片3的設計提高了缸套本體1的散熱性能,及時將熱量散失,降低使用溫度,減少對設備的損壞,延長使用壽命,降低使用成本;散熱翅片3沿缸套本體1呈螺旋狀安裝,螺旋狀安裝,能有效增大散熱面積,提高散熱效果,缸套本體1外連接有一個護套4,護套4安裝在兩凸緣2之間,將護套4安裝在量凸緣2之間,一方面,能對缸套本體1進行有效保護,另一方面,與散熱翅片3之間形成冷卻槽5,結構簡單,設計合理,安裝方便,護套4的內壁與散熱翅片3的邊緣相切,散熱翅片3與缸套本體1、護套4之間形成有一個螺旋狀的冷卻槽5,護套4的底端連接有冷卻液進口6,護套4的上端連接有冷卻液出口7,冷卻液的添加,提高了缸套本體的散熱效果,缸套本體1的內壁上有一層耐磨層8,耐磨層的設計,提高了缸套本體1的耐磨性。
優選的,散熱翅片3上涂覆有一層耐腐蝕層,在散熱翅片3上涂覆一層耐腐蝕層,可以對散熱翅片3進行有效保護,提高散熱翅片3的耐腐蝕性能。
優選的,耐腐蝕層的厚度為1-3mm,將耐腐蝕層的厚度控制在此范圍內,耐腐蝕性強,而且不會增加散熱翅片3的非散熱層的厚度,不影響散熱翅片3的散熱性能,本實用新型中耐腐蝕層的厚度優選為2mm;其他諸如1.5mm、2.5mm均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優選的,耐磨層8的厚度為4-6mm,將耐磨層8的厚度控制在此范圍內,一方面不會增加缸套本體1的厚度,另一方面,耐磨效果佳,本實用新型中耐磨層8的厚度優選為5mm,其他諸如4.5mm、5.5mm均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優選的,護套4外安裝有若干加強筋9,加強筋9可以提高護套4的強度,延長使用壽命。
優選的,護套4與缸套本體1的連接處有密封圈,密封圈的設計,可以避免冷卻水漏出,影響正常使用,同時也減少水對缸套本體1和護套4的腐蝕。
優選的,缸套本體1的內壁上開有交錯的溝槽10,溝槽10的頂端連接有進油孔11,使用過程中,當缸套本體1與氣缸之間的潤滑度降低、快產生摩擦時,可以通過進油孔11對缸套本體1內進行加油,從而提高氣缸套與氣缸之間的潤滑度,減少磨損,延長使用壽命,降低使用成本。
以上述依據本實用新型的理想實施例為啟示,通過上述的說明內容,相關工作人員完全可以在不偏離本項實用新型技術思想的范圍內,進行多樣的變更以及修改。本項實用新型的技術性范圍并不局限于說明書上的內容,必須要根據權利要求范圍來確定其技術性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