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混凝土攪拌拖泵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攪拌拖泵油箱回油管。
背景技術:
大型樓建、橋建和隧道施工中,混凝土輸送泵是常用設備,攪拌拖泵是一款專門針對小型民用建筑的混凝土泵,自動化程度非常高,泵機操作簡單,性能穩定,集合上料、混合攪拌、高壓泵送為一體,能節省大量的人工成本,一臺小型的鏟車加上一臺攪拌拖泵,即可代替五六人的工作量,而且工作效率也提高了數倍。利用鏟車將砂子、石子、水泥等材料送入攪拌拖泵,遙控操作攪拌拖泵料斗上料,之后攪拌拖泵即可自行完成攪拌、泵送到樓面等工作,整個操作相當簡單,基本解放了勞動力。但是,由于攪拌拖泵工作環境較差,并且現有的攪拌拖泵液壓油箱設計不合理,經常出現液壓油乳化和變質的情況,從而影響設備的正常使用。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設計合理、解決攪拌拖泵液壓油乳化及變質問題的攪拌拖泵油箱回油管。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攪拌拖泵油箱回油管,包括焊接于油箱上的回油鋼管和焊接于回油鋼管上的回油接頭,所述回油鋼管包括直管和彎管,直管上均勻設有多個圓孔,彎管上設一個通孔。
進一步的,所述回油鋼管底部通過底板封死。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優點在于:結構簡單、設計合理,回油鋼管上設有圓孔,避免了液壓油在進入油箱時將油箱中的空氣帶入到液壓油中,將回油鋼管底板封死避免了液壓油將油箱底部的雜質及鐵屑沖起,從而避免雜質及空氣進入主泵及液壓閥組中,解決了液壓油的乳化及變質問題,提高的閥組的使用壽命,提高了產品的可靠性。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主視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左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A-A剖視圖;
圖4為設有本實用新型回油管的油箱結構示意圖;
圖5為含有圖4中油箱的攪拌拖泵裝配示意圖。
圖中:1.回油接頭;2.回油鋼管;3.圓孔;4.通孔;5.底板;6.油箱;7.吸油法蘭;8.攪拌機;9.泵送系統;10.攪拌泵底架。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詳細說明。
如圖1、2、3、4所示,一種攪拌拖泵油箱回油管,包括焊接于油箱6上的回油鋼管2和焊接于回油鋼管2上的回油接頭1,油箱6上還焊接有吸油法蘭7,回油鋼管2包括直管和彎管,直管上均勻設有二十個圓孔3,彎管上設一個通孔4,液壓油通過回油接頭1進入回油鋼管2中,液壓油通過回油鋼管2中的二十個圓孔3流向油箱6箱體中,避免了液壓油在進入油箱6時將油箱6中的空氣帶入到液壓油中;同時,回油鋼管2底部通過底板5封死,避免了液壓油將油箱6底部的雜質及鐵屑沖起,從而避免雜質及空氣進入主泵及液壓閥組中,還解決了液壓油箱中回油的流向,降低了液壓油的乳化及變質問題,提高的閥組的使用壽命,提高了產品的可靠性。
如圖5所示,含有本實用新型涉及的油箱的攪拌拖泵裝配如下,首先將攪拌機8通過焊接固定在攪拌泵底架10上,再將泵送系統9通過螺栓固定在攪拌泵底架10上,然后將油箱6通過螺栓固定在攪拌泵底架10上,完成攪拌拖泵的組裝;使用時,將攪拌拖泵支腿升起,啟動攪拌機8,攪拌機8將攪拌好的混凝土倒入泵送系統9中的料斗中,泵送系統9將混凝土通過管道輸送到指定位置,從而完成施工。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設計合理,回油鋼管上設有圓孔,避免了液壓油在進入油箱時將油箱中的空氣帶入到液壓油中,將回油鋼管底板封死避免了液壓油將油箱底部的雜質及鐵屑沖起,從而避免雜質及空氣進入主泵及液壓閥組中,解決了液壓油的乳化及變質問題,提高的閥組的使用壽命,提高了產品的可靠性。
當然,上述說明并非是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本實用新型也并不限于上述舉例,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的實質范圍內,作出的變化、改型、添加或替換,都應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