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柴油發動機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車用柴油機油底殼。
背景技術:
目前的柴油機油底殼安裝在氣缸體底部,起密封蓋作用,兼作油箱,收集并貯存從發動機各潤滑機構返回的機油,根據安裝需要在適當位置布置集油槽(油池)作為整機潤滑系統吸油位置。
現有柴油機多使用鑄造鋁合金或者鑄鐵油底殼,主要是鑄造成型。這樣的油底殼通用性較差、結構復雜、防銹能力差、質量重、制造困難生產周期長;并且在車輛行駛中潤滑油震蕩劇烈。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不足,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車用柴油機油底殼,以達到緩解潤滑油劇烈震蕩的目的。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該車用柴油機油底殼,包括油底殼本體,所述油底殼本體包括油底殼上層結構和油底殼下層結構,所述油底殼上層結構位于油底殼下層結構的上方,油底殼上層結構的下部與油底殼下層結構的上部相連,所述油底殼上層結構的上部四周呈波浪形狀結構。
作為優選的,所述油底殼上層結構的上部邊緣設有平法蘭面。
作為優選的,所述油底殼下層結構包括油底殼中部和油底殼下部,所述油底殼中部位于油底殼上層結構和油底殼下部之間。
作為優選的,所述油底殼上層結構的下部與油底殼中部的頂部之間、油底殼中部的底部與油底殼下部的頂部之間均通過對接滾焊相連。
作為優選的,所述油底殼上層結構、油底殼中部以及油底殼下部均為模具沖壓成型結構。
作為優選的,所述油底殼下部的底部設有放油塞座。
作為優選的,所述油底殼中部和油底殼下部均位于油底殼上層結構一端的下方。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
該車用柴油機油底殼結構設計合理,上部四周波浪形狀能緩解內部潤滑油劇烈震蕩,油底殼分三層結構,加工工藝簡單,并可滿足不同整車要求,通用性強,可廣泛適用于各種類型的柴油機中。
附圖說明
下面對本說明書各幅附圖所表達的內容及圖中的標記作簡要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油底殼側面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油底殼立體示意圖。
圖中:
1.油底殼上部、2.油底殼中部、3.油底殼下部、4.放油塞座。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對照附圖,通過對實施例的描述,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如圖1和圖2所示,該車用柴油機油底殼,包括油底殼本體,油底殼本體包括油底殼上層結構和油底殼下層結構,油底殼上層結構位于油底殼下層結構的上方。油底殼上層結構為油底殼上部1結構,位于油底殼本體的最上方,油底殼下層結構包括油底殼中部2和油底殼下部3,油底殼中部位于油底殼下部的上方,即油底殼中部2位于油底殼上部1和油底殼下部3之間。
油底殼上層結構的下部與油底殼下層結構的上部相連,具體為,油底殼上部結構的底部與油底殼中部的頂部之間焊接相連。
油底殼上部1結構的頂部四周呈波浪形狀結構,并在油底殼上部結構的上部邊緣設有平法蘭面,通過平法蘭面將油底殼固定在缸體底部。上部四周波浪形狀能緩解內部潤滑油劇烈震蕩。
油底殼下層結構包括油底殼中部2和油底殼下部3,油底殼中部位于油底殼上層結構和油底殼下部之間。油底殼中部和油底殼下部均位于油底殼上層結構一端的下方。油底殼下部3的底部設有放油塞座4。
油底殼上部1、油底殼中部2以及油底殼下部3均為模具沖壓成型結構。油底殼上部1結構的底部與油底殼中部2的頂部之間、油底殼中部2的底部與油底殼下部3的頂部之間均通過對接滾焊相連。結構簡單,重量輕,制造工藝簡單,方便生產。
油底殼本體上部四周波浪形狀能緩解內部潤滑油劇烈震蕩。或者油底殼本體上部四周設有一組弧形凹槽,即油底殼本體上部四周向內凸起形成弧形凹槽,也能緩解內部潤滑油劇烈震蕩問題。
油底殼分三層結構,加工工藝簡單,并可滿足不同整車要求,通用性強,可廣泛適用于各種類型的柴油機中。
上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示例性描述,顯然本實用新型具體實現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實用新型的構思和技術方案進行的各種非實質性的改進,或未經改進將本實用新型的構思和技術方案直接應用于其它場合的,均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