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電鍍設備的技術領域,更具體地說,它涉及一種電鍍件清洗池。
背景技術:
工件通過電鍍工藝處理后,需要對電鍍件進行清洗,目前針對清洗電鍍件會通過清洗池進行,目前清洗池在對電鍍件清洗后的換水過程,需要將每個清洗槽內的水排完,而后再對各個清洗槽進行注水,該過程十分不便。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結構合理簡單、實用性強、換水排水方便的清洗池。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電鍍件清洗池,包括池體,池體包括基座及置于基座上的若干個池槽,其中置于末尾的池槽槽底上開設有排水溝渠,排水溝渠和排水管路連通,基座下方設有用于驅動基座升降的第一升降臺及第二升降臺,第一升降臺及第二升降臺分別置于基座的兩端,相鄰兩個池槽通過橫隔板分隔,橫隔板包括和一池槽開口平齊的輸入端及和另一池槽槽底連接的輸出端,橫隔板的輸入端和輸出端之間設有用于連通兩個相鄰池槽的導流通道,橫隔板的輸入端上開設有導流開口,橫隔板的輸出端上構成有用于配合導流開口引流的板壁,該板壁呈斜面狀,所述導流通道呈傾斜狀。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通過控制第一升降臺和第二升降臺調節基座首尾兩端的高度,由于置于末尾的池槽的槽底上開設有排水溝渠,進而第一升降臺上的升降氣缸驅動基座首端升起,實現基座首尾兩端的高度差,進而能加速末端池槽通過排水溝渠將池槽內的清洗水排出的效率。
由于各個池槽的在清洗電鍍件后,池槽內水的酸堿度由首端池槽至末端池槽呈遞減狀。通過橫隔板內的導流通道實現了兩相鄰的池槽的連通,進而當對池槽進行換水的時候,通過在首端的池槽內注入水,當水漫至橫隔板的輸入端時,水會通過導流開口流至導流通道內,再經導流通道排至第二個池槽內,同理,第二個池槽內的水會經過第二塊橫隔板的導流通道流至第三個池槽內,依次循環到末尾的池槽內,經過池槽內的排水溝渠將水排出,在排水的同時可以對電鍍件進行清洗,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在注水的過程中,只需要在首端位置的池槽內進行注水,方便了工人的管理,而且也節約了安裝的成本。
將導流通道設置呈傾斜狀,提高了水流的流速及水流運行的穩定性。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導流通道和另一池槽槽底連通的一端上構成有出水口,該出水口的一側內壁呈斜面狀,該出水口的口徑由導流通道至另一池槽方向呈遞增狀。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出水口的結構設置,大大提高水流通過的效率。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導流通道和另一池槽槽底連通的一端內壁上構成耐壓凸塊,該耐壓凸塊呈三角形狀。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耐壓凸塊的設置,防止水從導流開口沖刷入內時,造成導流通道受力變形,而且耐壓凸塊的設置增大了橫隔板和池槽槽底的接觸面積,進而提高了橫隔板的安裝穩定性。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圖1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做進一步說明。
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包括池體和排水管路(未畫出),排水管路用于將廢水排送至廢水處理池進行過濾處理,防止廢水污染環境。
池體包括基座2及置于基座2上的若干個池槽10,其中置于末尾端的池槽10的槽底上開設有排水溝渠101,排水溝渠101和排水管路連通。基座2下方設有用于驅動基座2升降的第一升降臺21及第二升降臺22,第一升降臺21及第二升降臺22分別置于基座2的兩端,相鄰兩個池槽10通過橫隔板3分隔,橫隔板3包括和一池槽10開口平齊的輸入端及和另一池槽10槽底連接的輸出端,橫隔板3的輸入端和輸出端之間設有用于連通兩個相鄰池槽10的導流通道30,橫隔板3的輸入端上開設有導流開口301,橫隔板3的輸出端上構成有用于配合導流開口301引流的板壁3a,該板壁3a呈斜面狀,所述導流通道30呈傾斜狀。
通過控制第一升降臺21和第二升降臺22調節基座2首尾兩端的高度,由于置于末尾的池槽10的槽底上開設有排水溝渠101,進而第一升降臺21上的升降氣缸驅動基座2首端升起,實現基座2首尾兩端的高度差,進而能加速末端池槽10通過排水溝渠101將池槽10內的電鍍液排出的效率。
由于各個池槽10的在清洗電鍍件后,池槽10內水的酸堿度由首端池槽10至末端池槽10呈遞減狀。通過橫隔板3內的導流通道30實現了兩相鄰的池槽10的連通,進而當對池槽10進行換水的時候,通過在首端的池槽10內注入水,當水漫至橫隔板3的輸入端時,水會通過導流開口301流至導流通道30內,再經導流通道30排至第二個池槽10內,同理,第二個池槽10內的水會經過第二塊橫隔板3的導流通道30流至第三個池槽10內,依次循環到末尾的池槽10內,經過池槽10內的排水溝渠101將水排出,在排水的同時可以對電鍍件進行清洗,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在注水的過程中,只需要在首端位置的池槽10內進行注水,方便了工人的管理,而且也節約了安裝的成本。
將導流通道30設置呈傾斜狀,提高了水流的流速及水流運行的穩定性。
導流通道30和另一池槽10槽底連通的一端上構成有出水口302,該出水口302的一側內壁呈斜面狀,為提高水流通過的效率將該出水口302的口徑設置成由導流通道30至另一池槽10方向呈遞增狀。
導流通道30和另一池槽10槽底連通的一端內壁上構成耐壓凸塊4,該耐壓凸塊4呈三角形狀。
耐壓凸塊4的設置,防止水從導流開口301沖刷入內時,造成導流通道30受力變形,而且耐壓凸塊4的設置增大了橫隔板3和池槽10槽底的接觸面積,進而提高了橫隔板3的安裝穩定性。
第一升降臺和第二升降臺包括支架和安裝支架上的升降氣缸,升降氣缸的輸出端頂至基座的下端面上。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范圍內進行通常的變化和替換都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