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抽汲工具技術領域,是一種套抽防噴裝置。
背景技術:
抽汲,是利用抽桿及帶膠皮圈和閥門的抽子在油管內上提下放,使井內液體排出井外的方法。用以降低井內液柱壓力、誘導油氣流或對低壓低產井測試求產量。在抽汲工作中,若遇到突發井噴事故,由于套抽工具在井筒里,會導致無法關閉防噴器,從而導致事故的發生,影響后續操作的順利進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套抽防噴裝置,克服了上述現有技術之不足,其能有效解決現有抽汲作業存在的套抽工具在井筒內,若遇到突發井噴事故時無法關閉防噴器,會導致事故發生,影響后續操作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通過以下措施來實現的:一種套抽防噴裝置,包括防噴盒、上轉換接頭、油管、下轉換接頭和連接套筒,防噴盒的下部與油管的上部之間固定連接有上轉換接頭,油管的下部與連接套筒的上部之間固定連接有下轉換接頭。
下面是對上述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進一步優化或/和改進:
上述連接套筒可包括連接法蘭盤和套筒部,套筒部的下端外側固定有能與防噴器連接在一起的連接法蘭盤,套筒部的上部與下轉換接頭的下部固定安裝在一起。
上述在套筒部的外側可由上至下間隔分布有至少一組扶正組件,每組扶正組件均包括至少兩個沿圓周固定在套筒外側的扶手。
上述在套筒部的外側可由上至下間隔分布有兩組扶正組件,每組扶正組件均包括四個沿圓周均布在套筒外側的扶手。
上述連接法蘭盤上可沿圓周均布有八個連接通孔。
上述在油管的下部與下轉換接頭的上部之間可設有能將兩者連接在一起的由壬。
本實用新型結構合理而緊湊,使用方便,其通過在防噴器上增設連接套筒和防噴盒的組合,可在遇到突發井噴事故時能夠通過鋼絲繩及時將套抽工具上提至連接套筒內,從而有效避免井噴事故的發生,提高抽汲作用的安全性,便于后續操作的順利進行;通過上轉換接頭和下轉換接頭的設置可使其能適用于多種不同型號的油管,使其具有良好的適應性。
附圖說明
附圖1為本實用新型最佳實施例的主視局部剖視結構示意圖。
附圖2為附圖1在A-A處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附圖中的編碼分別為:1為防噴盒,2為上轉換接頭,3為油管,4為下轉換接頭,5為連接法蘭盤,6為套筒部,7為扶手,8為連接通孔,9為由壬。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不受下述實施例的限制,可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與實際情況來確定具體的實施方式。
在本實用新型中,為了便于描述,各部件的相對位置關系的描述均是根據說明書附圖1的布圖方式來進行描述的,如:前、后、上、下、左、右等的位置關系是依據說明書附圖的布圖方向來確定的。
下面結合實施例及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如附圖1、2所示,該套抽防噴裝置包括防噴盒1、上轉換接頭2、油管3、下轉換接頭4和連接套筒,防噴盒1的下部與油管3的上部之間固定連接有上轉換接頭2,油管3的下部與連接套筒的上部之間固定連接有下轉換接頭4。
其中上轉換接頭2和下轉換接頭4可預設多種規格以作備用,這樣可使其在使用時能根據需求更換不同型號的油管3,滿足不同型號油管3的安裝需求,使其具有良好的適應性。在使用過程中,將連接套筒固定安裝在防噴器的頂部,然后使抽汲作用中與套抽工具連接在一起的鋼絲繩由下至上依次穿過連接套筒、下轉換接頭4、油管3和上轉換接頭2,并從防噴盒1頂部穿出,當遇到突發井噴事故時,可迅速向鋼絲繩施加向上的作用力,從而通過鋼絲繩將與其連接在一起的套抽工具上提至穿出防噴器并進入連接套筒內,然后關閉防噴器,由此即可有效阻止井噴事故的發生;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使用方便,且在遇到突發井噴事故時能夠通過鋼絲繩及時將套抽工具上提至連接套筒內,從而有效避免井噴事故的發生,提高抽汲作用的安全性,便于后續操作的順利進行。
可根據實際需要,對上述套抽防噴裝置作進一步優化或/和改進:
如附圖1、2所示,連接套筒包括連接法蘭盤5和套筒部6,套筒部6的下端外側固定有能與防噴器連接在一起的連接法蘭盤5,套筒部6的上部與下轉換接頭4的下部固定安裝在一起。根據需求,連接法蘭盤5與套筒部6可一體設置或固定安裝在一起。這樣可便于連接套筒與防噴器之間的連接,使其安裝更加方便省力。
如附圖1、2所示,在套筒部6的外側由上至下間隔分布有至少一組扶正組件,每組扶正組件均包括至少兩個沿圓周固定在套筒外側的扶手7。這樣可使用戶在將本實用新型與防噴器連接時能通過扶正扶手7確保其相對位置的準確性,使其安裝過程更加方便。
如附圖1、2所示,在套筒部6的外側由上至下間隔分布有兩組扶正組件,每組扶正組件均包括四個沿圓周均布在套筒外側的扶手7。多角度多距離的設置扶手7可使其安裝更加方便。
如附圖1、2所示,連接法蘭盤5上沿圓周均布有八個連接通孔8。這樣可使連接法蘭盤5與防噴器頂部的安裝孔或螺紋孔相匹配,從而使兩者能通過螺栓連接固定安裝在一起。
如附圖1、2所示,在油管3的下部與下轉換接頭4的上部之間設有能將兩者連接在一起的由壬9。這樣可使本實用新型的安裝和油管3的更換更加方便省力。
以上技術特征構成了本實用新型的最佳實施例,其具有較強的適應性和最佳實施效果,可根據實際需要增減非必要的技術特征,來滿足不同情況的需求。